3、精耕細作:第一,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數量的勞動力,為精耕細作奠定了人力基礎。第二,生產工具和勞動技術的提高。第三,水利工程的灌溉工具的出現說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們正努力克服自然條件的限制,追求農業的高產。第四,自耕農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規模極小的私有經濟。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細的勞動增加產量,成為最基本的勞動要求。
2、以家庭為單位個體耕種: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原始的集體耕作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春秋時期,私有土地和自耕農出現。自耕農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在自己的私有土地上進行耕作。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的進步,使婦女從農耕生產中解放出來從事家庭手工業,形成“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模式。
1、鐵農具和牛耕技術及其發展:①原始社會時期: 刀耕火種,反映了當時生產力水平的相對低下。②商周時期:青銅農具出現,但由于青銅的昂貴,在農業生產中只是少量使用。③春秋戰國時期:牛耕技術開始運用,鐵制工具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顯著提高。④西漢時期,鐵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術推廣,二牛抬杠。 ⑤東漢: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轅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耕犁趨于完善,標志中國傳統步犁基本定型。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
1、政策調整:(1)依據:①國際形勢發生新變化。②國內現代化建設需要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和有利于國際經濟交流的外交條件。③對國際形勢的認識有了新發展,改變了過去對戰爭不可避免的做計,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
(2)表現:①不結盟政策:強調國與國的關系應當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任何國家發展友好合作的關系。據此繼續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系;繼續加強睦鄰友好,把同周邊國家的交流合作推向新的水平;繼續增強與第三世界的團結合作。這就更加完善了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②對外開放:主動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對外開放,縮短了我國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增強了綜合國力。
2、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1)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①在歷屆聯大和安理會會議上,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謀求重大國際問題和地區熱點問題公正、合理地解決作出了積極努力。為推動兩伊戰爭問題、柬埔寨問題等重大地區沖突的公正、合理解決,發揮了獨特的作用。②積極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并作出自己的貢獻。③積極參與聯合加裁軍問題的審議和談判,采取一系列促進裁軍的積極行動。
(2)多邊經濟領導的外交成就:1980年,中國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席位。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3)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斗爭:中國政府提出的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贊同和支持。
3、活躍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
(1)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活動:①中國領導人出席了布次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對亞太經合組織的合作和發展方向提出了積極的倡議和主張,為亞太區域的合作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②中國還參與了亞太經合組織各專業部長會議、專題工作組等具體合作活動。③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第十三屆部長級會議。提出了“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的會議主題,形成了“上海共識”。上海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為促進中國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做出了重大貢獻。
(2)重視發展與東南亞國家聯盟的關系:自1991年以來,中國外長每年都作為特邀貴賓出席東盟會議。后來,中國又成為東盟全面對話伙伴國。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中國承諾和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為緩解東盟經濟危機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和東盟確立了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
(3)與歐盟各國保持良好關系:中法建立了面向21世界的全面伙伴關系。1998年亞歐會議期間,舉行了“中國一歐盟”領導人會晤,并就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伙伴關系達成共識。
(4)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在上海正式成立。在2001年上海峰會上,由中國倡導簽署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為聯合打擊這“三股勢力”奠定了法律基礎。2003年,舉行了首次聯合反恐軍事學習。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的誕生。這是新中國外交史上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對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國發揮了主導作用。
必修二 經濟模塊
專題一 中國古代農業文明
(1)原因: ①美國: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美國“遏制和孤立”中國政策失敗;與蘇聯爭霸中處于守勢;為確保爭霸重點歐洲,在亞洲實行戰略收縮,從越南撤軍并改善與中國的關系。②中國:蘇聯陳兵東北邊境,構成對中國安全的主要威脅,而美國在亞洲實行戰略收縮和保守傾向明顯,已不是中國的主要威脅;改善中美關系對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對付蘇聯威脅十分有利;為實現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臺灣解決中美間的長期爭端,也需要適時改善中美關系。總之,中國兩國都有改善關系的要求。
(2) 進程:①1970年10月初,尼克松向《時代》雜志記者發表談話,第一次公開表示愿意訪華,發出了改善中美關系的信號。毛澤東會見美國友人斯諾時作出了積極回應。②1971年4月,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打開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③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為尼克松訪華作準備,中美同時公布中國邀請尼克松訪華的公告震驚了世界。④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并在上海簽訂了《中美建交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⑥1979年初,鄧小平訪美,促進了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和兩國關系的發展。
(3)影響:①日本及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建交,在國際上掀 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緩和了國際局勢。②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③美國通過緩和對華關系,實現了亞洲戰略收縮和從越南撤軍的目標,改善了其在美蘇爭霸中所處的不利地位。
2、中日邦交正常化
(1)條件: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
(2)經過: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訂了建交關系的聯合聲明。1973年初,中日兩國互派大使,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結束了長期敵對的歷史。1978年,中日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這對兩國的發展和亞洲與世界的和平都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原因:①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②20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廣大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并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③20世紀70年代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無力阻擋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2、恢復:1971年10月,第26屆屆大以壓倒多數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義:①表明聯合國中力量對比生巨變,第三世界的作用越來越大。②說明長期以來美國實行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③更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④也更加有利于維護第三世界國家的利益。
(一)、新中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確立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1)背景:二戰結束以后,世界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國際關系緊突出的特點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和激烈斗爭。同時,亞非拉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相繼贏得民族獨立。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爭和民主革命運動。
(2)主要內容:①“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這就使中國改變了過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對外關系。②“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含義:先清除帝國主義的中國的殘余執力,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為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的基礎。然后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問題。③“一邊倒”,就是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這就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和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
(3)成果:新中國剛剛成立,就迎來了第一次建交高潮,到建國一周年時,已同17個國家建交。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中蘇建交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這對于促進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鞏固中蘇兩國人民的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2、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在同鄰近國家和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系時,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次年,他同印度、緬甸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相互關系的基本原則,并共同倡議將它們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準則。
(2)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原則。后來,在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中,五項原則的措辭作了變動,將“平等互惠”改為“平等互利”,后來又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從而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內容到表達都更加完整準確。
(3)意義: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它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同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3、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1)日內瓦會議: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由蘇聯推動,中、蘇、美、英、法及有關國家外長,于1954年4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議。周恩來就印度支那停止敵對行動提出合理化建議,推動了會議的進展終于達成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上的積極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2) 亞非會議:1955年4月,29個亞非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尼的萬隆舉行國際會議,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代表著一種新興力量在國際舞臺上崛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為會議的成功作出重要貢獻。會議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和作宣言》,提出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十項原則,實際上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體現和引申。萬隆會議加強了中國同嚴非各國的聯系,會后,中國同更多的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四)、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1、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理解:“多極化”是指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但還沒有定型為某一基本的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仍然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它的最終形成將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原因在于:(1)這次世界格局的變化不像以往是在世界大戰改變國際力量對比的形勢下建立的,而是在沒有發生世界大戰的形勢下各種力量消長的基礎上形成的,各國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需要較長時間。(2)當今世界新的中心崛起,相互間力量的消長、制約和均衡,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3)決定國際格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發展,以經濟為基礎和核心的綜合國力對比,變化需要較長時間。
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顯表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
2、表現:(1)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試圖構筑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美國以經濟實力為后盾,以軍事實力為依托,以“民主”和“人權”為旗幟,試圖實現“美國領導世界”的意愿。1998年發動伊拉克戰爭,1999年發動科索沃戰爭,又相繼侵入阿富汗和伊拉克。
(2)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3)日本主動參與國際事務,加快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步伐。
(4)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經濟形勢不斷好轉,國際地位有很大改善,在國際事務中仍是對美國的全球支配地位構成挑戰的國家。
(5)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國際地位與影響日益提高。
3、當今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和趨勢
(1)特點:“一超多強”。
(2)趨勢: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4、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有利于抑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利于促進大國關系的緩和。世界多極化是世界多樣性的反映,有利于各種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共同繁榮。
(三)、兩極格局的瓦解--蘇聯解體
1、過程:(1)“8·19”事件改變了蘇聯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蘇共被排擠出政權,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變化。
(2)1991年12月22日俄羅斯等11國領導人簽署《阿拉木圖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標志著蘇聯完全解體。存在40多年的兩極格局崩潰。
2、原因:(1)歷史原因和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
(2)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
3、影響:改變了兩極格局;“冷戰”結束;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
4、兩極格局解體的原因:兩極格局的解體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表現為:
(1)美蘇軍備競賽,削弱了美國,拖垮了蘇聯,這是兩極格局崩潰的直接原因。(2)二戰后,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經濟多極化,這是兩極格局崩潰根本原因。(3)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以中國為代表的第三世界的崛起,也嚴重沖擊了兩極格局,是兩極格局解體的重要因素。
(二)、世界多極化趨勢
1、歐洲一體化:(1)原因:抗衡美蘇的需要;實現歐洲安全的需要;經濟發展的需要。
(2)歐共體的成立--經濟一體化
①進程:1950年,法國外長舒曼提出西歐國家在一些具體經濟領域內實現聯合的計劃,稱為“舒曼計劃”;1951年,法、意、荷、比、盧、聯邦德國簽訂《巴黎條約》,決定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促進了成員國的工業發展;促使法德這兩個政治宿敵開始走向和解;標志著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開始;1957年,西歐六國在羅馬簽署《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成立,1967年,這三個共同體合并,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②主要目標: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③擴大:1973~1986年間歷經三次擴大,英國、愛爾蘭、丹麥、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
④發展的趨勢(特點):從單一經濟領域向多種經濟領域擴展;成員國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從經濟一體化向政治一體化方向發展。(原因:經濟實力增強,要求政治上更好地維護成員國的利益;美蘇加緊在歐洲的爭奪,西歐各國要求更有效地維護自身安全)。
⑤影響:促進了西歐各國經濟發展,形成了區域經濟集團,沖擊了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增強了同美蘇抗衡的實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促進了世界多極化的發展。
(3)向政治一體化方向發展,努力做到在國際舞臺上“用一個聲音說話”,實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推行社會改革,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②美國的大力扶植;③朝鮮、越南戰爭的“特需”訂貨;④制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⑤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和教育;⑥政府加強投資設備和引進先進技術等。
(2)表現:①1955年,日本人均國民收入超過了戰前水平,標志著戰后經濟恢復大體完成;②1956~1973年,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③20世界80年代,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3)影響:①隨著經濟實力的膨脹,日本改變了戰后初期向美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與美國既有聯盟又有摩擦;②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兩極格局受到沖擊,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3、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背景:①二戰后,新獨立的亞非民族國家,面臨著反帝、反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任務;②1955年召開的亞非會議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③美蘇爭霸引起世界局勢的動蕩,他們不愿卷入美蘇之間的斗爭。
(2)形成過程:①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提出不結盟主張,不結盟運動興起;②1961年,第一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舉行,標志著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3)宗旨和原則:獨立自主、非集團和不結盟。
(4)意義:①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②標志著發展中國家構成了一支新的國際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面貌;③有力地沖擊著兩極格局,使世界格局向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4、中國的振興
(1)過程:①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大改變了國際政治力量對比;②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中國國際威望大大提高;③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④到1966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雖有挫折,但成績較大;⑤1978年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迅速增強。
(2)影響: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成為國際舞臺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