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歐洲聯盟:(1)建立背景:①1951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等六國簽訂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1957年,六國又簽署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羅馬條約》,申明各成員國決心在歐洲各國人民之間建立愈益密切的聯合基礎,消除分裂歐洲的壁壘,保證它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進步;1965年,六國簽署《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并,1967年(條約生效日)歐共體正式成立。②1969年,歐共體正式決定把建立經濟與貨幣聯盟作為共同體的奮斗目標。
(2)建立與發展:①1992年,歐共體12國正式簽署《歐洲聯盟條約》(也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1993年該條約正式生效,歐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②1998年,11個歐盟國家成為首批使用歐元的國家。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2002年7月,成為歐元區單一流通貨幣。
(3)意義:歐盟的建立符合歐洲的整體利益和歐洲各國的利益,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
3、影響(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使美元在戰后國際貨幣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美國由此建立起以美元為支柱的國際貨幣制度,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命脈。(2)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2、建立(1)1944年7月,美、英、中等14個國家的代表召開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會議最終按照美國的方案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決定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并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保持固定的匯率。(2)1945年,根據《布雷頓森林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成立,它們的總部都設在華盛頓,由美國人擔任關鍵職務。
1、背景(1)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西歐國家在戰爭中遭受重創,實力大為削弱。(2)二戰后,美國經濟實力空前膨脹,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為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奠定了物質基礎。
6、羅斯福新政的實質和特點,羅斯福推行新政成功的原因有。
(1)實質及特點:羅斯福新政實質上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其特點是盡量避免國有化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制度,同時,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2)成功原因:①美國以獨立戰爭和民主革命的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舊思想、舊勢力的消除比較徹底,這是羅期福新政能夠成功的歷史條件。②美國是華盛頓體系的受益者,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這時新政能夠成功的有利國際條件。③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橫財,戰后美國經濟高速發展,這是新政能夠成功的經濟基礎。④階級矛盾相對緩和、民主制度較健全和民主勢力較強大是其成功的政治基礎。⑤民眾參政意識較強是其成功的思想基礎。
5、對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認識
(1)首先要實事求是地看待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較過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戰后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的事實表明,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并非只有對立,還有相互適應和可協調的一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還具有相當的容納能力,還有發展潛力和生命力。其次,要辯證地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既要看到它發生深刻變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沒有變化的一面,在諸多的發展變化中有一些實質性的東西沒變,資本主義進行自我調整的最低限度是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這些調整只能暫時緩解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社會面臨著新的矛盾沖突和問題。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出現“滯脹”現象就是突出反映。同時也應該認識到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是否加強或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上左右搖擺。
(2)影響二戰經濟發展的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開,成為最強有力的推動因素;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采用多種形式干預經濟生活;③二戰后確立的雅爾塔體系,有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④國家調整內外政策,擴大國內和國際貿易;⑤資本主義國家廣大民眾積極的勞動;⑥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4、對經濟危機和新政的認識
工業革命后流行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但又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導致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這次大危機給資本主義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引起了嚴重的政治危機。面對大危機,不同國家選擇了不同的擺脫危機的出路和方法。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比較健全的美國通過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調整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功地擺脫了經濟危機。這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國家還能夠通過自身的調控來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資本主義還具有相當的活力,并引領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代。
3、對羅斯福新政“新”的認識
(1)新的理論和政策:從經濟指導政策看,放棄了自由放任政策,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
(2)新的特點:羅斯福新政具有干預經濟、關注民生、直轄市發展等特點,其最大特點是國家全面干預經濟,但并沒有廢除自由競爭運行機制。
(3)新的模式: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二戰后被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繼承和借鑒。
(4)新的起點:新政是對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把美國的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推向美國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制度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成為繼續發展的新起點。
(四)疑難點清單
1、羅斯福新政與政府職能的轉變
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有關職能,傳統觀念認為在于維護國家的生命安全、財產安全和經濟自由。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認為政府的任務在于:第一,建立市場體系的政治前提,即建立基本法律與秩序、保護產權和維護合同的制度;第二,“建立和維護某些公用事業和某些公共制度”。按其觀點,政府只能承擔“守夜人”的職責。羅斯福新政通過干預經濟、關注民生、協調發展來發揮國家在市場經濟中的調節作用,新政主要體現在兩點:第一,制定并實施了一些宏觀性的經濟計劃;第二,開始嘗試運用經濟杠桿調節經濟,特別是利用相關的財政、貨幣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發展國家都拋棄了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轉而采用政府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政策,其特點就是: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上,加強了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
2、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調整的原因
第一,戰后資本主義的經濟調整是資本主義私人壟斷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自由資本主義過渡過壟斷資本主義之后,壟斷加劇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矛盾,造成一系列難以自解的危機,近使私人壟斷資本家接受國家的干預和調節。
第二,“二戰”的特殊作用進一步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戰爭中,國家對工業部門實行集中管理以應對戰爭,這為戰后的國有化政策及建立國營經濟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經濟危機的慘痛教訓。危機迫使壟斷資產階級呼喚國家壟斷資本發揮干預和調節作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其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機期間,單靠個人壟斷和自發市場機制已無法緩解矛盾,無法通暢再生產循環過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1)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吸取20世紀30年代危機的教訓,普遍放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接受凱恩斯主義,采取了利用國家權力對經濟進行大務干預的政策。
(2)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措施:①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方式。
②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以避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是國這干預的另一種重要方式。
③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利用稅收等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也有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手段。
2、福利國家的發展:(1)含義:是指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福利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并保證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認的高標準的社會服務。
(2)概況:二戰后,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福利國家的發展日漸完備,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達到高峰,20世紀80年代后,美、英、法等國都在不同程度上減少了政府的公共開支,縮小福利規模。
(3)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是資本主義主動尋主自我調節和調整結果。
3、新經濟的出現:(1)含義:是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
(2)概況: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執政時期的美國,主要特征是低通貨膨脹和低失業并存,經濟發展迅速。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