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20年秋,毛澤東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2、思想轉變
①改良主義信仰 → 馬克思主義信仰
(康、梁) (《共產黨宣言》)
②學習西方 → 學習俄國
(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 (十月革命)
1、求學:早期啟蒙教育 → 新式學堂 → 湖南一師
2、評價
①偉大的思想家: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結合俄國實際,創立列寧主義;
②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歷史新紀元;
鞏固政權,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畢生努力
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毛澤東
1、1924年,列寧病逝
(三)晚年理論探索
1、現代化:共產主義 = 蘇維埃政權 + 全國電氣化
2、民族關系:闡述共產黨執政條件下正確處理民族問題的一系列重要原則
3、經濟建設: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4、政權建設:改善國家機關工作作風,反對官僚主義
(二)新經濟政策(1921)
1、導火線:喀瑯施塔得水兵叛亂
2、內容:糧食稅代替余梁收集制;
開放市場
允許自由貿易
實行租讓制、租賃制等方式的國家資本主義
3、特點:重視市場,遵循價值規律,發展商品經濟
4、影響:在新形勢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探索,它使俄國國民經濟開始恢復,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為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基礎
[思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失敗和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成功說明了什么?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實事求是,發展經濟需遵循國情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內容:余糧征集制、全部企業收歸為國有、國內貿易國有化、實物配給制。
2、作用:對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爭取戰爭的勝利起了很大的作用
3、消極影響:戰爭結束后導致經濟社會危機
[思考]危機的出現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二)軍事斗爭(1918-1920)
1、起因:一戰結束,帝國主義列強武裝干涉;俄國地主、資本家等國內反革命叛亂
2、措施:①列寧以領袖的感染力喚起人民群眾的勞動熱情和愛國情感。②組建紅軍進行斗爭。 ③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3、結果: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
(一)短暫的和平建設 (1917-1918)
1、背景:新生政權面臨首要問題--結束戰爭,恢復經濟
2、政策:①工作重心:軍事斗爭 → 社會主義建設
②首都:彼得格勒 → 莫斯科
③政權:蘇維埃政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
④經濟:恢復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
⑤文教: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⑥與德、奧議和,退出一戰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