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世:1847年底,馬克思、恩格斯受共產主義者同盟委托撰寫的同盟綱領《共產黨宣言》于1848年初發表。
4、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研究與革命實踐:馬克思、恩格斯總結工人運動經驗,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廣泛吸取了人類優秀的思想成果,批判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創立了科學理論。
標志--《共產黨宣言》的問世
3、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爆發了大規模的工人運動,標志著工人階級已經覺醒,但工人運動的失敗表明,工人運動迫切需要科學理論來指導。
條件1、資本主義制度弊端的暴露:(1)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在西歐和北美等地得到迅速發展。(2)1825年,英國爆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廣大工人同資本家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斗爭,社會矛盾日趨激化。
2、空想社會主義出現:為了探究矛盾的癥結所在,找到社會發展的良策,空想社會主義者進行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改造社會,建設理想社會的美妙設想。
(三)勝利--建立社會主義政治的前提
1、抗戰勝利奠定勝利條件--中共的作用
(1)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抗日
(2)堅持敵后根據地的抗戰,配合正面戰場作戰,直至勝利。
(3)延安整風運動:第三次糾正“左”傾錯誤,徹底清算。
2、內戰--民主與專制力量的對抗(較量)(兩種前途)
①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反攻的序幕。
②三大戰略決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③渡江作戰:
3、七屆二中全會--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設想
①背景:全國解放即將取勝
②內容:工作重心、總任務
4、勝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5、意義:①國內:百年屈辱與分裂歷史結束。②國際:改變格局,壯大力量,鼓舞士氣。③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專題三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
--從理論到實踐
(二)艱難的勝利之路
1、道路的選擇
①武裝反抗,開展土地革命:武昌起義,八七會議
②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a. 條件:
b. 轉移: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
c. 意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形成,找到正確革命道路,革命策略的轉變。
2、理論建議--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毛澤東的三篇文章。
3、為堅持正確道路而開展的競爭
(1)王明等領導人的“左”傾錯誤,導致長征(戰略轉移:長江-黃河)
a. 原因:“左”傾錯誤指揮下的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敗
b. 時間:34年10月到35年10月和36年10月。
c. 大致事件的順序
d. 意義
(2)遵義會議:對“左”傾錯誤的第二次糾正(組織上糾正)
(第一次:井岡山根據地建立)
a. 內容:糾正了博古等人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b. 意義:轉危為安,事實上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領導、正確道路)
(3) 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斗爭的對象發生變化。
a. 背景:日本加強對華侵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國民黨南京政府堅持內戰。張、楊對中共作戰失利的思考及民族感情。中共對張、楊二人的爭取、教育。歐洲、亞洲策源地形成,世界處于戰爭前夜。美、英等國不希望在華利益受損。
b. 意義:轉折、中共的民族觀
(一)日出東方--中共誕生記
1、背景--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傳播。
(1)背景: a. 日本為滅亡中國而提出的“二十一條”大部分為袁所接受(1915年5月9日國恥日)
b. 此洋政府對外賣國,對內鎮壓革命運動。c. 民族工業的發展,階級隊伍的壯大。d. 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促進先進分子和青年學生思想覺悟的提高,愛國主義盛行于其間。
(2)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3)經過:a. 第一階段(爆發、中心、主力)
b. 第二階段(概況、中心、主力--小資、民族資本加入(三罷運動體現了多個階級參加,體現新文化運動的成果)
(4) 結果:初步勝利(放、罷、拒簽)
(5)意義:a. 性質:反帝反封建的群眾愛國運動。 b. 青年學生與工人的地位。 c. 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的傳播。 d.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成立--目標、任務確定
a. 時間:1921年7月
b. 內容:工人運動(城市中心論)
c. 代表:識記其特殊性
(6)認識國情--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
a. 時間:1922年
b. 內容:最高綱領就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最低綱領就是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c. 影響/意義:第一次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綱領,指明方向
3、在國民革命運動中的作用
(1)促成國共合作
|
|
b.建立: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c. 開始反對北洋軍閥的國民大革命運動
(2)領導工農運動配合北伐:毛澤東對農民問題的認識探索
(3)參與國民革命軍的建議與北伐戰爭
a. 事件
b. 意義:為日后的革命保留了一些武裝力量,促進民眾的革命積極性,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4)未能促成國民革命的成功的教訓
a. 未成功的原因
b. 教訓:堅持對革命的領導權和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2、近代民主政治的發展--中華民國的成立
(1)概況:時間--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國旗:五色旗 紀元:中華民國
(2)性質:以革命派為主體的資產階級革命政府。
(3)資本民主政治制度的保證--《臨時約法》
a. 內容:主權在民,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
b. 性質: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c. 意義:它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君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中的一座豐碑。
d. 目的:為防范袁世凱專制獨裁(直接)、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4)影響:a. 政治:四大轉變:人治--法治 君主專制--民主共和 君權神授--天賦人權 主權在君--主權在民.b. 思想:民主共和與專政思想對立,成為主流。c. 經濟:政治變革、外部環境、群眾運動三者共同推動民族工業進入“黃金時間”。
(6)如何認識中華民國和南京臨時政府?
(1)中華民國是1912-1949年中國的國名,南京臨時政府則是指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南京領導建立的具有資產階級性質民主共和國性質的中央政權。
(2)中華民國分為三個時期: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月-3月);北洋軍閥時期(1912年-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年-1949年)
(3)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革命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則是以“中華民國”為招牌,實質上是帝國主義扶植下的封建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的聯合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則是國民黨新軍閥找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實際上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權。
1、背景:(1)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階級力量壯大,同時準備了物質條件。
(2)西方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在中國的傳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3)清政府的反動本質逐漸為國人所認識,(《辛丑條約》→洋人的朝廷)
(4)孫中山等領導的革命運動不斷沖擊封建統治。
(5)在外國資本和民族工業的沖擊下,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不斷瓦解。
(6)洋務運動(留學生、新式學堂)戊戍變法(思想解放)對革命思想的發展、傳播起推動作用。
6、太平天國的歷史功績:
1)反封建:沉重打擊了 清朝統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
2)反侵略:對侵略者開展了大規模武裝斗爭,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
3)對后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有深遠影響
4)提出了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5)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反殖民主義斗爭相互推動,相互影響,共同打擊了西方殖民者。
啟示: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的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