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同:都強調“恰到好處”,反對兩極。
(2)不同:
① 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是倫理觀的一個方面,與其政治觀、認識論是一體的;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禮法,沒有更多的哲學思考。
② 亞里士多德認為“中庸之道”是一種美德,是對激情的控制和支配,不能完全消除,不能放縱;孔子從圣人的角度出發,強調要有度,“過猶不及”,有初步的辯證法思想。
③ 亞里士多德主張舍兩端而取其中,孔子沒有否認兩端是不好的。
(七)精神遺產:“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充分體現其科學探求精神和對真理的追求精神。
說明: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作為師生,雖然在很多觀點上有沖突,但卻彼此尊重。柏拉圖認為亞里士多德代表“柏拉圖學園”的頭腦,亞里士多德“愛師”但“更愛真理”。正是“柏拉圖學園”濃厚自由的學術氛圍和亞里士多德自身的不懈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鑄就了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
(六)倫理學方面:提出“中庸之道”即事物都有過度、不及和中間三種狀態,并認為中庸之道是一種明智的態度和方法。
(五)教育方面:影響亞歷山大,并創辦“呂克昂”學園,著書講學,被稱為“散步的哲學家”和逍遙學派。
(四)邏輯學方面:提出三段論,即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構成的簡單演繹邏輯。--至今仍被學術界尊為權威。
(三)物理學方面:在《物理學》一書中,指出具體事物是由形式和質料組成的。
(二)生物學方面:對五百多種不同的動物進行分類,至少對五十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
(一)哲學方面:
1、哲學觀點:①人要追求盡善盡美的境界,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放棄現實的幸福。②理念屬于人的思想抽象,客觀上并無理念世界的存在。③肯定客觀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是人類認識的來源,認識產生于對外界事物的感覺。-- “接近了唯物主義”,但不徹底,常動搖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
2、確立了哲學研究的對象,在《形而上學》中,提出哲學所必須研究和解決的十三個問題。--其中一些問題,一直是后來西方哲學爭論的中心。
作為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在諸多領域都有研究并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局限性:維護等級,不平等;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