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義: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家,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
①衣:近代“斷發易服”,改穿西裝;現代服裝五彩繽紛,款式多樣。 ②食:近代引進西餐;現代政府啟動“菜籃子工程”,各地餐飲業飛還發展。 ③住:由平房轉變為樓房,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了“安居工程”,大大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環境。 ④風俗:解放婦女:戊戌變法時期,就開始主張廢止婦女纏足,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婚喪儀式:由鋪張繁瑣愚昧變為簡約文明。社交禮儀:握手、鞠躬取代“老爺”“大人”。歷法節日:近代改用陽歷,增添國慶、元旦等新節日 |
交通工具的發展 |
①輪船運輸: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創辦的輪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強壟斷的局面。開始了中國水上交通業的近代化進程。 ②鐵路運輸: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筑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到“九五”期末,中國鐵路營運總里程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③公路運輸:20世紀初,汽車開始在上海出現。 ④航空運輸:1909年旅美華僑馮如制成了我國第一架飛機,標志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1920年,中國首條航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業拉開了序幕。 |
通訊工具的進步 |
①有線電報:19世紀70年代,福建巡撫在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路,到甲午戰爭前夕,形成四通八達的電訊網絡。 ②無線電報:20世紀初,上海崇明裝置了無線電臺,并設無線電報局,后來,無線電臺在各地陸續開設。 ③電話: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家電話局。新中國成立后,逐漸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全國通訊網絡。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的數量均躍居世界第二位。 ④傳真機:20世紀90年代起,機關企業開始用傳真機發送信件、圖文。 ⑤互聯網:近年來,人們通過互聯網發送電子郵件。 |
大眾傳媒的變遷 |
①報刊業: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華辦報,此后出現中國人自辦報紙。不同時期都有起重要作用的報紙,如:戊戌變法時期的《時務報》辛亥革命的時期的《民報》、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期間的《新青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中華》《新華日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人民日報》等。 ②影視業:電影《定軍山》的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歌女紅牡丹》的拍攝成功,結束了中國無聲電影的歷史。1958年,北京電視臺開始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③“第四媒介”:報紙、廣播、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第四媒介”指的是互聯網,它集前三者的優勢于一身。1994年,我國正式加入互聯網。 |
必修三 思想文化模塊
專題一 中國古代思想發展
(1)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向西方學習的過程。
(2)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隨著中國近代經濟、政治、思想的變化而不斷加深。
(3)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地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
(4)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在實質上是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結果是中西文化逐漸結合,且保留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進中國社會的向前發展。
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產生了雙重的影響: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隨著大炮和殖民主義野蠻侵略強行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的,它破壞了中國長期安定、寧靜的社會環境,也迫使中國人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陣痛。另一方面,西方傳入中國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進性,代表了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而且這些東西一旦進入中國,就對傳統的落后的生產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強大的破壞作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結構的轉型,引發了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的新變革。
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受到了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影響。反之亦然,這種影響,促進了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思想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西方工業文明對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并進一步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具體表現為:
(1)外界因素: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在中國通商口岸開商店、銀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過來。
(2)政治:為適應變化,中國政府不斷推行各種改革,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生活習俗的變化;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沖擊封建制度和舊的生活方式,促進了社會生活的演變,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黨和政府切實解決人民困難;改革開放后,把實現小康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
(3)經濟: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新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為中國社會生活與習俗的變化奠定了物質基礎。
(4)內在動因;人們的愿望與追求
16、關于新中國建國后工業經濟體制的三次重大轉變
第一次:建國初到1956年后,從建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向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轉變。核心內容是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片面追求工業發展的高速度。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于恢復國民經濟,發展工業建設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其嚴重弊端是使用企業失去了活力。
第二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單一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核心內容是發展多種所有制體制,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企業管理模式,實行政企分開等,從而增強了企業活力,使工業得到較快發展。
第三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核心內容是把企業推向市場。這次調整將進一步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15、建國后土地政策的四次調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新解放區的農民無地或少地。②內容: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度,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行保護富農的政策。③意義:連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農民翻了身,為新中國農業的發展和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2)1953年開始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①原因:黨的主要領導人主觀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的發展。②內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③結果: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4)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原因:過去的人民公社體制,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黨中央總結了合作化的經驗教訓,作出正確的決策。②內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家各戶使用,分戶經營,自負盈虧。③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14、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
經濟特區:經濟建設過程中享受特殊經濟政策、靈活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地區,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經濟技術開發區:1984年開始在我國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的以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特定區域。
洞海經濟開發區:從1985年1月,中央決定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漳泉廈三角區等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發區,隨后又擴大到山東、遼東兩個半島,形成了一個沿海經濟開放地帶。
13、當今的主動開放與舊中國的被動開放
背景不同:當今的對外開放是在我國主權獨立、國力增強的情況下主動進行的,而舊中國的開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下被動進行的。基礎不同:今天的對外開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舊中國的開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
影響不同:今天的對外開放有利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舊中國的開放便于外國資本主義對我國的侵略與掠奪。
12、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中國指明了發展方向。中共十六大將其簡明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具有中國特色,這個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新內容。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