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羅斯福新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調整
1、背景:(1)危機爆發后,以胡佛為首的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2)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擊敗胡佛,并于是933年就憑美國總統。
2、主要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通過整頓銀行,恢復銀行正常的信貸活動,重建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2)調整農業政策:政府采取各種措施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并規定由政府收購剩余農產品以控制市場價格。
(3)復興工業:美國國會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圖消除生產過剩,復興工業。
(4)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政府開展大規模的救濟工作,采取社會保障措施;興辦許多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對緩解失業起到了重要作用。
3、實施效果:新政雖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機,卻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
4、實質分析: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是一種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新政通過法律形式,把國家保障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責任固定下來,在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美國經濟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改造。
5、歷史影響: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美國經濟從此進入一種壟斷組織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體制,這對以后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工業文明發展中的不適應
1、原因:(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使資本主義固有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激化。
(2)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經濟雖然繁榮,但財富集中于少數人和企業的現象十分嚴重,貧富的差距不斷擴大。證券市場的活躍和分期付款購買方式的盛行加速了危機的到來。
2、爆發:1929年10月,美國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崩潰,隨之大批銀行倒閉,企業破產。
3、特點:(1)波及范圍特別廣:這場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迅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2)持續時間特別長。(3)破壞力特別強:在危機期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業工人高達三千萬以上。
4、影響:(1)危機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危機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各國示威游行、罷工等抗議運動不斷發生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2)危機使世界局勢動蕩不安,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加緊對國際市場的爭奪,使彼此之間的矛盾更加尖稅,同時它們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當地人民更強烈的反抗。
(二)總結:1、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1)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①先天不足。與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相比,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缺乏資本、人才、技術、市場和思想觀念的準備。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投資方向和發展主要在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這種工業結構和地區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業呈畸形發展,未能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④近代中國政局長期動蕩,使民族工業的發展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
(2)推動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①西方列強的侵略,不斷沖擊著中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瓦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客觀上為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某些條件和可能。 ②由于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③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熱情不斷高漲,使“實業救國”具有日益廣泛的社會基礎,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不斷興起,有力地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④實業家們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支撐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動力和力量的源泉。
2、概括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特點和歷史作用,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認識。
(1)特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樣的社會環境決定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從地域來看,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帶,廣大西部和內陸十分稀少;從部門分布看,民族工業主要以輕工業為主;從實力看,民族工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從產生的原因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主要不是中國自身生產力和商品經濟充分發展到足夠程度的結果,而是在“外力”即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沖擊下提前產生的一個“早產兒”。
(2)歷史作用:①從經濟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代表歷史潮流和趨勢的新經濟因素,它有利于中國社會的進步,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②從政治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使得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也隨之壯大,從而為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社會基礎,也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創造了條件。③從思想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資產階級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義,開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運動(如維新思想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新文化運動等),從而沖擊和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3)關于中國近代工業的幾點認識:①民族獨立、政治民主是實現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②只有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專制統治(三座大山),中國近代化才有出路。③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④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要堅持改革開放,更新觀念。⑤重視科教興國。
3、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脈絡簡圖
(一)、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演變
1、列強攫取經濟特權及其危害:(1)過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2)內容及危害:開埠通商嚴重破壞了中國貿易主權: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傳教和經商,外國經濟勢力由此深入內地,擴大了外國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外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僅破壞了中國內河航運權,而且造成了中國舊式航運業的衰落;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關稅自主權,削弱了中國海關對民族經濟的保護作用,從而有利于列強向中國輸出商品,掠奪原料;隨后葡、比、荷等國紛紛與清政府簽訂條約,中國的大門被迫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開放。
2、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1)表現:中國歷經鴉片戰爭,從完全獨立、自主和封閉的傳統農業社會,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①小農經濟開始解體,傳統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大量手工業者和農民破產。(標志:19世紀50年代江南棉紡織業的衰敗。)
②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并大量出口,自給自足的成分逐漸減少,城鄉商品經濟發展。
③中國經濟逐步納入資本主義體系,淪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中國成為列強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2)原因:①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經濟特權,對中國大量輸出商品、掠奪原料的結果。②從根本上說是工業文明的沖擊。
3、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和初步發展
|
產 生 |
初步發展 |
時間 |
19世紀70年代前后 |
甲午戰爭后 |
原因 |
外資企業的刺激; 洋務企業的誘導 |
清政府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放寬,實業救國熱潮的興起;清政府設立商部,鼓勵工商。 |
表現 |
上海發昌機器廠 廣東繼昌隆繅絲廠 天津貽來牟機器磨紡 |
涌現出張謇、榮守敬、榮德生等一批實業家,棉紡織工業發展迅速 |
特點 |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主要分布在輕工業中,如棉紡織業;在夾縫中求生存,發展緩慢,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并受到清政府的壓制。 |
4、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1912-1919年: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①背景及原因:一戰期間,歐洲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忙于戰爭,對華資本主義和商品輸出減少;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激發了他們振興實業的熱情,民國政府實行了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民國政府倡導使用國貨及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
②表現:紡織業、面粉業、卷煙業等輕工業迅速發展,重工業和新興的民族工業--化學工業也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
(2)1927-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民族工業獲得較快發展
原因:國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國民政府采取一些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如鐵路國有化、統一財政、改革稅制、關稅自主等措施,由此國民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也得到較快的發展。
(3)抗日戰爭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受到沉重的打擊
原因:①日偽政權在淪陷區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這表現在主要采取軍事管理、委托經營等方式加強對淪陷區工礦業的掠奪;壟斷、控制金融和內外貿易,限制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生存空間,掠奪大量勞動力,②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實行“經濟統制”政策,使四大家族官僚資本急劇膨脹,不僅壟斷地位加強,還乘民族工業之危侵吞民族工業,進行掠奪,使不少民族工業奄奄一息甚至倒閉、破產。③此外,戰爭動蕩的環境也是重要因素。
(4)1946-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原因:國民政府征收苛捐雜稅,濫發紙幣,造成通貨膨脹,實行“經濟統制”政策,壓制民族工業發展,國民政府為尋求美國援助,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使美國資本和商品大量涌入中國,沖擊了中國的民族工業。
(二)過程
階段 |
時間 |
事件 |
對世界市場的影響 |
萌芽期 |
1500年前后 |
新航路開辟、資本原始積累 |
商品交換超出一國范圍發展為國際性的商品交換。 |
形成期 |
18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
兩次工業革命 |
市場、糧食、原料的供給來源,國際分工 |
發展期 |
二戰后 |
第三次工業革命 |
國際分工擴大 |
(一)條件:1、交通條件--新航路的開辟
(1)原因:①直接原因(商業危機):原有的航路被土耳其控制.②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③精神動力:傳播天主教。④社會根源:受《馬可·波羅行紀》影響,歐洲人想去東方實現“黃金夢”
(2)過程:①迪亞士: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亞士非洲好望角 ②哥倫布: 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西班牙王室支持)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③達伽馬1497年到達印度。④1519年-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
(3)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①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歐洲同亞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聯系,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②地區性的貿易開始向世界性貿易擴展,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③,有利于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市場場所和國家間的交換條件--殖民活動: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場
(1)荷蘭:①成立壟斷性貿易公司,②搶占殖民地:荷蘭在北美搶的殖民地,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在非洲,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好望角。在亞洲,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一度占據臺灣。③17C成為海上馬車夫.
(2)英國:①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②成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發展海外貿易。③拓展殖民地:在印度沿海一帶建立殖民據點;1607年英國在北美洲獲得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1651年的《航海條例》矛頭指向荷蘭,三次英荷戰爭,荷蘭戰敗,英國奪走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改名為紐約。1763年英國對法國取得了七年戰爭的勝利,從法國手中奪取了新法蘭西和法屬加拿大。
(3)葡萄牙: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區,搶奪金銀和進行奴隸貿易,發展大種植園經濟,生產單一農作物。
(4)西班牙:在亞洲和非洲,建立商站,壟斷貿易。
3、技術和商品條件--工業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a首先發生在英國的條件
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經濟前提;通過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積累了豐厚的資格。
市場:18世紀英國打敗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技術:英國工場手工業發達,積累了豐富的技術。
b主要發明:18世紀60年代以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應用為開始標志,此后棉紡織業出現了騾機、水力織布機等機器。不久,采煤、冶鐵等部門陸續使用機器生產。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推廣。19世紀40年代,機器制造業出現,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此后,工業革命推廣到北美、歐洲大陸一些地區。
c影響:①用大機器代替手工操作,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②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人口增加,城市化興起;簡化了階級結構,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③工業革命引發了三股潮流: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民族解放運動。④工業革命引起國際關系的變化,工業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2)、第二次科技革命:a原因:①政治上:資本主義制度廣泛建立。
②經濟上:自由資本主義長足發展。隨著列強全球擴張活動的深入,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的擴大,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造成的生產體系已不能滿足需要;同時第一次工業革命所創造的巨大財富,又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經濟保證。
③理論上:19世紀自然科學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別是電磁學理論的產生與發展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作了理論準備。
b主要代表性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870年前后,主要成就表現為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這些技術被迅速地應用于工業,大大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c影響:①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興工業部門,如電力工業、化學工業、汽車工業等。②促使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③引起國際關系的變化,加劇了列強對世界的瓜分,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都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起了它們之間新的矛盾斗爭。
(3).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著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
3、“海禁”與“閉關鎖國”:(1)明朝初期,東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下令實行“海禁”。他規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清初,為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政策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明清統治者雖曾開放海禁,但基本上實行閉關政策(并不是完全禁絕一切貿易,而是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清朝長期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不僅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而且使中國與世界隔絕,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專題二 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1、重農抑商政策:(1)戰國時期,為了禁止農民棄農經商,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此后的封建統治者大多繼承重農抑商政策,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
(2)明清時期,工商業空前興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農抑商政策。明清兩代繼續實行專賣制度,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而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破壞工商業的正當經營,以至影響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3、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1)中國的對外貿易歷史悠久。西漢時,由于開通了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2)唐朝時,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兩宋時,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的重要財源。元朝時,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國海船經常在百艘以上,被稱為當地世界第一大港。
(3)官府控制下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朝貢貿易即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這種朝貢貿易,往往“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4)明清時期,因為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對外貿易漸趨萎縮。那時候,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1)中國人很早就懂得經商。商朝人以善于經營著稱,因此后世將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稱為“商人”。
(2)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各地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
(3)秦漢以來,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使商業的發展比較艱難。秦漢至隋唐,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還不高。
(4)隋唐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業外,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為商業服務的柜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5)兩宋的商業經濟空前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松。這一時期,商品種類迅速增加,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元朝交通發達,也有利于商業的繁榮。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國內外各種商品匯聚于此。
(6)明清時期,盡管政府施行種種壓制政策,但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傾向的作用越來越大。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2、市場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1)秦: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進行嚴格管理.②漢:專門的管理機構,管理十分嚴格.③六朝時:城鎮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對草市進行行政管理,設草市尉.④唐朝時:草市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商業中心,夜市也非常繁榮.⑤宋:市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⑥明清:商業經濟繁榮,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2)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用于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圍墻,與民居區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后不許交易。
(3)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名鎮。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4)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興起與繁榮。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以至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