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1)奠定基礎: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奠定了兩極格局的框架。
二戰極大地改變了各國政治力量的對比,美蘇勢均力敵。二戰后期,美英蘇三國通過雅爾塔等國際會議,達成了關于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后和平等若干協議,世界政治版圖和勢力范圍重新劃分,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即雅爾塔體系。其實質是美蘇兩分天下。
(2)矛盾變化:二戰后,美蘇失去戰時合作基礎,同盟關系破裂,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沖突使美蘇矛盾激化。
(3)美國經濟軍事實力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妄圖稱霸世界;蘇聯戰后軍事實力增強,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
2、過程:(1)美國的霸權政策
①“冷戰”--歐洲
含義: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
揭開序幕:1946年3月,丘吉爾發表了旨在聯合美國及西方國家、遏制蘇聯、對抗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鐵幕演說”,發出了“冷戰”的公開信號,揭開了“冷戰”的序幕。
表現: 政治上:1947年3月,提出“杜魯門主義”,標志著“冷戰”的正式開始。
經濟上:1947年6月實施“馬歇爾計劃”(即“歐洲復興計劃”)。西歐國家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統治秩序得以鞏固;美國在經濟上控制了西歐市場,在政治上也加強了對西歐各國的控制。
軍事上:1949年春,英、英等12國集會,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以美國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加劇了“冷戰”的程度。
②熱戰--亞洲
朝鮮戰爭:背景:1950年,朝鮮南北雙方爆發內戰,美國組成所謂“聯合國軍”直接參與朝鮮內戰,嚴重威脅中國安全。
概況: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7月,戰爭雙方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戰爭結束。
特點:是二戰后以美蘇“冷戰”為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
在中國:“扶蔣反共”。
(2)蘇聯的應對措施:①政治上:1947年9月,蘇聯、波蘭等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在波蘭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②經濟上:1949年1月,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六國代表在莫斯科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經互會),旨在建立一個與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相對抗的社會主義世界市場,標志著戰后歐洲不僅在政治上分裂,且在經濟上也被劃成兩部分,從而出現了兩種對立的世界經濟體系,對于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起了重要作用。
③軍事上:1955年5月,蘇聯、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等八國政府首腦在波蘭的華沙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使歐洲出現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標志著兩極格局最終形成。
3、“冷戰”對國際關系的影響:(1)消極影響:①引發了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相交織,造成世界局勢動蕩不安,嚴重影響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例如朝鮮戰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②導致一些國家的分裂,例如德國的分裂、朝鮮的分裂。
(2)積極影響:①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②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并用于內部的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③為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爭奪,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不結盟運動形成,第三世界由此崛起;④為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爭奪,一些區域性合作組織如歐共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開始形成。
(一)沉論: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工業革命背景下的弱國外交
1、鴉片戰爭:從原因、抗爭到對中國社會影響
(1) 背景:a. 經濟:工業革命后,英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急需拓展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工廠制等)b. 政治:英國已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1832年社會改革),政治(上層建筑)要為經濟服務。c. 對外:利用政治、經濟成果,拓展殖民地市場,將廣大的亞非拉國家拉入其主宰的世界市場。d. 軍事:工業革命和海外拓展的需要,促進科技的發展。e. 思想: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自由貿易、生產、經營)在思想上指導其海外活動。f. 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則提供侵略的借口。
(2)結果:《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簽訂》--內容、危害
內容 |
危害 |
割香港島給英國 |
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 |
賠款2100萬銀元 |
加重人民負擔 |
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東南沿海地區) |
破壞中國的貿易主權 |
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要與英方商定 |
破壞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
(3)影響:a. 政治:損害中國主權和尊嚴,中國由此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劇人民生活的貧困和中國社會的動蕩 (太平天國)。b. 經濟:通商和一定程度的開放,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逐漸解體,為近代民族資本的產生準備了原料、商品和勞動力市場。同時促進了城鄉商品交流的發展和近代城市的崛起,有利于西方科技的先進機器設備的引進,誘導了洋務運動和民族工業的開辦。c. 外交:塵封已久的國門打開,有利于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以及人們的近代思想意識的產生。如以救國救民為主題的向西方學習浪潮,經歷了從科技、制度、思想三個層面的學習過程。最終找到馬克思主義來解放全中國,取得民族獨立。d. 對民主革命:①社會性質: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正確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它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實際上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形態。
在政治上表現為外國侵略者逐步控制了中國的內政外交,中國主權部分喪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國的政府;在經濟上表現為中國社會經濟喪失獨立地位,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半封建”性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狀態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壯大。
表現為中國的封建勢力與外國侵略者相勾結,繼續維持在中國的反動統治,以封建地主經濟為代表的封建生產關系繼續存在。同時,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近代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識傳入并有所發展。)
②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
③任務:反帝反封建
④性質: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4)抗爭:自發的三元里抗英活動
a. 原因:b.意義:c. 性質
(5)失敗教訓:a. 政治腐敗,經濟落后,軍事技術落后,指揮失當。b. 根本:制度的差距、落后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落后是否一定要挨打?)
2、甲午中日戰爭--東亞格局奠定、中國沉淪深淵、民族各階層開始覺醒之戰
(1)背景:a.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西方國家里如火如荼進行,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帝國主義階段過渡。b. 相繼完成的工業革命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開始新一輪的殖民擴張,對外經濟侵略開始由商品傾銷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c. 日本自1860年開始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但改革保留大量的封建殘余和軍國主義傳統,開始將對外殖民活動的目標對準鄰國中國和朝鮮,并制定了相應的對外侵略方針--大陸政策。(經濟、原料、政治、天皇制) d.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太平天平等農民運動的打擊下的大清帝國,雖然有洋務運動等自救運動,但已茍延殘喘,統治腐朽。e. 朝鮮的樂學黨起義,為日本出兵朝鮮挑起戰爭提供了時機。
(2)主要戰役:黃海海戰等
(3)結果:《馬關條約》--內容、危害
內 容 |
危 害 |
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
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
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
加劇了人民的負擔,向列強“政治大借款”,便利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命脈 |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
使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
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 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
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特征(資本輸出)
(4)影響:a. 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主權進一步喪失),民族危機進一步加重。b. 經濟:清政府在此役后放寬民間辦廠限制,刺激民族工業的發展(其他原因)。c. 外交:西方國家由此看清清政府的腐朽本質,由此掀起瓜分狂潮。d. 抗爭方式:各階層以不同方式展開救亡圖存的競爭,促進民族覺悟的提高。①農民階級:義和團的扶清滅洋。②維新派的維新變法。
(5)抗爭:a. 黃海等戰役體現的民族精神。
b. 反割臺斗爭:①背景:《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與日本
②領導:黑旗軍、徐驤、丘逢甲等
③時間:1895年5月--1895年10月
④結果:抗爭失敗,臺灣全部淪陷,但臺灣人民爭取回歸祖國的斗爭從未停息。
⑤意義:軍民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貢獻,體現了大無畏的民族精神。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洋人的朝廷”正式形成,清政府真正屈服。
(1)背景:a.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侵略能力進一步提高,開始為侵略利益展開既競爭又勾結的殖民擴張活動。b. 農民階級在民族危機加深時將斗爭矛頭由清指向帝國主義國家,威脅在華利益。
(2)經過:
(3)結果:《辛丑條約》簽訂及其危害(①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使中國稅收受到列強控制。 ② “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關廣大地區,置于列強武裝控制之下。 ④懲辦支持義和團的官員,改設外務部,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 ⑤《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列強除了窮兇極惡地對中國敲詐勒索外,還迫使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清廷墮落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4)中國人的抗爭:義和團在京津地區的抗爭活動
→意義:a. 打擊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讓其認識到瓜分中國政府的不可行性,從而改變侵略政策。b. 在斗爭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大無畏,不怕犧牲的民族氣概。c. 盲目排放,不利中外有益、健康、正常的經濟文化交往。
(八)、誤區整合
(1)英國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時,英王權力只是受限,直到責任內閣制確立后,才出現“統而不治”的現象。
(2)英國從國家結構形式上實行的是聯邦制,從政體上來說是共和制。
(3)英國中世紀的封建專制與中國古代的封建專制是有區別的,中國是權力高度集中,皇權超越一切權力;而英國王權卻受到封建貴族的挑戰,甚至限制,如英國《大憲章》的主要內容是限制王權,實質是維護封建貴族特權。
(4)英國《大憲章》是英國的憲法,而《權利法案》只是具有憲法的性質和作用,但其完整性、系統性和反封建性內涵并不具備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的特征。英國的憲法是由《大憲章》、《權利法案》等法律文件組成,其他三國的憲法是獨立完整的,也是不斷修正完善的。
(5)注意古希臘實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實行的是間接民主制。
(6)注意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是共和派與保皇派相妥協的結果,總統和參議院有很大權力,二者相互制約。
專題五 從被動到主動融入世界
--國際背景下的近現代中國國際地位的變遷
(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代議制的特點
(1)英國:以君主立憲為主要特征,國王(君主)“統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征;議會擁有立法權,行使國家最高權力;內閣是中央行政機關,內閣首相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美國:美國代議制實行典型的三權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聯邦法院執掌,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的平衡。
(3)法國:1789年大革命后,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進行了長期反復斗爭,直到1875年才確立了議會制共和國制度。總統執掌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
(4)德國:1871年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但君主是實,立憲是虛,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六)、美國1787年憲法進步性與局限性
(1)進步性: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②西歐的啟蒙思想政治學說與美國實際的結合,在整個政治制度史中堪稱典范,對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③聯邦制賦予政府強有力的權力,利于國家的鞏固;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原則,權力之間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④地方自治權與中央政權形成和諧統一的關系,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有利于地方的積極性的調動和創造性的發揮。⑤體現和維護了獨立戰爭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則的基礎上,給美國帶來長期的穩定。
(2)局限性:①剛剛獨立的美國既要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以確保獨立,又要防止政權走向獨裁,所以美國1787年憲法強調三權分立的原則,強調政權的組織形式,但是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在印第安人、黑人問題上種族歧視明顯,婦女地位低下。②以財產多少劃分標準。
(五)、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與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比較表
項 目 |
德國二元制 君主立憲制 |
英國議會制 君主立憲制 |
|
相同點 |
政體相同,都為君主立憲制 |
||
不同點 |
國家元首 |
德意志皇帝,由普魯士國王世襲,擁有廣泛的權力 |
國王,國家的象征,“統而不治”無實權 |
首相和議會、政府關系 |
宰相主持政府并擔任聯邦議會議長,但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
首相和政府(內閣)掌握行政權對議會負責 |
|
議會 |
聯邦議會(各邦代表組成)和帝國議會(民選,無實權)是立法機構 |
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是權力的中心 |
(四)、法國總統共和制與德國君主立憲制比較表(特別注意對比兩國行政和立法機構之間的關系)
項目 |
法國總統共和制 |
德國君主立憲制 |
|
相同點 |
①都是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政治體制; ②國會由兩院組成,下院由選舉產生,享有立法權, ③(國家元首地位)總統或皇帝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總攬行政權力,有任免官員和解散議會的權力 |
||
不同點 |
政體 |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
二元制君立憲制 |
國家元首 |
總統 |
皇帝 |
|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 |
國民議會選出 |
世襲 |
|
國家權力中心 |
議會 |
皇帝 |
|
議會產生方式 |
法國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用普選方式選出 |
德意志聯邦議會由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組成,帝國國會由選舉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 |
|
國家元首、議會、政府關系 |
立法權控制行政權:總統對議會負責:法國總統任免官員和解散議會須征得參議院的同意 |
行政權控制立法權;德國首腦擁有絕對的實權;帝國宰相(內閣首腦)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議會 |
(三)、英國君主立憲制與美國總統制的比較表
項 目 |
英國君主立憲制 |
美國總統制 |
||
相 同 點 |
理論原則與經濟基礎 |
三權分立、私有制 |
||
國家性質(國體) |
資產階級專政 |
|||
司法 |
獨立 |
|||
不 同 點 |
政體 |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
|
政府首腦 |
首相 |
總統 |
||
國家元首及產生方式 |
國王:世襲 |
總統;間接選舉:有任期 |
||
國家元首地位 |
國家象征“統而不治” |
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總攬行政權力、軍權 |
||
國家權力中心 |
議會 |
總統、國會、最高法院 |
||
政府產生方式 |
議會 |
總統任命議會通過 |
||
國家元首議會、政府關系 |
政府(內閣)對議會負責,不對元首負責 |
政府內閣對總統負責,內閣、總統不對議會負責,行政與立法相互制約與監督 |
||
(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與議會制共和制之比較
項 目 |
不同點(異) |
不同點(異) |
議會制君立憲制 |
①
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②君主系象征性的國家元首,其職責多為禮儀性的。 ③政府(掌握行政權)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 |
君主世襲終身制 |
議會制共和制 |
①議會有立法、組織及監督政府之權力 ②總統系國家元首,權力受議會制約 ③政府由政黨(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或政黨聯盟組織, 政府對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不信任案時政府須辭職或呈請國家元首散議會,重新組閣或選舉 |
國家元首選舉產 生并有一定任期 |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