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影響:(1)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運動。(2)打擊了政治上和思想上專制主義,動搖了傳統禮教的思想統治地位。(3)促進了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覺醒,加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4)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3、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1)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核心內容)。具有反封建思想的意義,也有利于科學事業的發展。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打倒孔家店)
①舊道德:指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其核心內容是三綱五常。歷代統治者以此來束縛人們的思想。 ②新道德:指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③反對儒家傳統道德的原因:第一,孔教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需要,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精神工具,第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尊孔復古。④實質:對中國幾千年的意識形態、思想體系、文化傳統的揚棄。⑤影響:為后來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文學革命):①原因: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在大眾中普及,而傳統文言文比較難懂,于是新派人士力倡白話文,開展文學革命。
②標志:在《新青年》上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③內容: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推倒陳腐,雕琢、艱澀的舊文學,建立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④代表:魯迅對舊禮教、舊道德的攻擊最為激烈,代表作《狂人日記》。⑤影響:實現了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語言文字改革;為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與普及提供了文化載體,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4)文化平民化:①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社會教育和平民教育蓬勃發展。②文學界的文化平民化:白話文逐漸取代了文言文;白話文學內容豐富,體裁多樣。
2、興起:(1)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
(3)指導思想:西方的民權、平等和進化論
(4)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5)主要陣地《新青年》
(6)宣傳的核心思想:民主、科學
1、歷史背景:(1)社會因素:帝國主義者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促使先進的知識分子尋找新的出路。(2)經濟政治基礎: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有了實行民主政治的強烈要求。(3)思想文化基礎:一方面,袁世凱的倒行逆施與尊孔復古逆流的刺激,另一方面,西方思想進一步傳入,促使激進民主主義者的認識提高--既要政治革命,更須思想革命。
2、作用影響:(1)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是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次愛國運動,也是資產階級啟蒙運動,開闊了知識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2)維新派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觀上有利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3)引發了維新變法運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也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1、主要內容:
(1)康有為:辦學堂研究維新理論,借國學外衣來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2)梁啟超:宣傳民主思想和君主立憲
(3)譚嗣同:抨擊綱常禮教,批判專制君權、宗法等級制度,倡導男女平等。
(4)嚴復:翻譯西方書籍,宣傳了人民享有自由權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點。
4、封建傳統思想是如何阻滯中國步入近代社會的.“華尊夷卑”的文化觀念;“中國中心”的地理觀念;“天朝上國”的外交觀念;“自給自足”的經濟觀念。
這些傳統的思想抑制了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欲望,影響了中國人對世界的理性認識,導致了中國人不能敏銳迅捷了解世界變局,從而滯緩了中國人危機意識的形成,而確立近代危機意識正是非西方國家走向近代化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3、影響: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的思想成為一股社會思潮,從此,為抵御外侮、謀求民族與國家獨立自強而探究、學習西方,逐漸成為中國近代思想的主流,但僅限于介紹外國的風土人情和軍事技術 ,未付諸實踐。
2、代表人物:(1)林則徐開眼看世界。他將外文資料編譯成《四洲志》和《各國律例》系統介紹西方的歷史地理和科技知識,以及西方各國的政治情況。他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編寫《海國圖志》。在書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1、背景:西方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加深;先進的中國人積極探尋抵御外國侵略、富強民族之路。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