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丞相制的創立、演化:
①皇帝制→皇權至上、獨尊(皇帝制度的基本內涵: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朕、制或詔、璽等)
②中央官制:a. 機構→九卿職責體現“家天下”。
b. 職責分工:丞相:百官之長,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的詔令;太尉:負責全國的軍務地位與丞相一樣,但秦朝沒設,秦始皇自掌。
c. 影響(聯系選修四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帝在鞏固統治上的做法。)
①積極:國力增強,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重要作用,奠定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消極:形成暴政,激化階級矛盾。
(→秦加強統治的措施與目的、影響(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措施①軍事:北擊匈奴、統一嶺南地區,促進民族融合(南北方與統一)。
②經濟:統一度量衡,統一帝國的形成,促進形成全國統一市場,此后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
③文化:統一六國文字為小篆,焚書坑儒。a. 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共同的文化基礎形成。b. 百家爭鳴局面的消失,思想專制形成,為后世文化思想專制開了先例(漢武帝、科舉制八股取士、文字獄目的:統治鞏固,國家統一。)
(2)鞏固:a. 中朝的建立與刺史制。b. 星默百家,獨尊儒術。中華民族真正意義上的大統一
(3) 完善:三省六部制:a. 職責①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布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命令),在門下省下設政事堂,在尚書省下設六部.②評價: 三省的最官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而六部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特點;分工明確,相互牽制。
c. 意義: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4) 加強:宋代設置參知政事分散相權(唐分工、宋分散)。
(5) 強化:a. 廢相:①原因:朱元璋吸取相權對君權構成威脅教訓
②結果與危害:加強君主專制,同時皇帝個人品德、能力對政務處理的影響更大,極易造成災難政治。
b. 設內閣:①地位與職責:助理機構
②演化:權勢與地位逐漸提高
c. 設軍機處:①原因:軍事上保密需要而演化
②職責:跪受筆錄的中樞機構
③特點:最大特點:決策封閉性
④影響:達到頂峰(極點),辦事效率的提高。
d. 密折制(歸入地方)
4、演化:(1)東漢:西漢漢武帝時刺史發展為地方行政區域長官
(2)行省制:a. 概況:①中書省轄地(腹里:河北,山東,山西)、行省轄地、宣政院轄地(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權力節制:受中央節制。民政事務報中書省,軍政報樞密院,定期覲見皇帝述職。
③監管機能:以監察機構監督,同時以官員互遷形式控制。
B.意義:使各族人民在一個中央政府管轄下,便于民族間友好相處和交流,促進民族融合,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為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區劃奠定初步基礎。
c.作用:①當時有效地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一。②經過后世的調整和補充,積極作用更加明顯。③省制的開始。
d.分封制與郡縣制及郡縣制與行省制的比較:
分封制與郡縣制 |
分 |
郡 |
劃分標準 |
血緣 |
地域 |
官員任免 |
世襲、封地 |
地域 |
獨立性(與中央關系) |
相對獨立,權力地位世襲 |
任免、俸祿 |
作用與影響 |
|
中央下屬行政機構 |
相同 |
①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 ③ 在一定時期起到 積極作用 |
郡縣制與行省制
時代 |
秦后 |
元 |
與中央關系 |
秦后 |
中書省 |
影響 |
中央 |
|
相同 |
①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 ③ 在一定時期起到 積極作用 |
(3)清代密折制:加強對地方行政的控制。
總結:①從漢到元,政治制度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②中央嚴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 ③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權的基礎上,牢牢控制著地方官吏的任免,監督和考核.④這種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⑤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3、作用:(1)有利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2)地方獨立性的消除,不利經、文不平衡地區的發展。(與下面兩項內容的比較①美國憲法賦予地方的自治性。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與分封制相比較,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襲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內容:(1)地方長官的任免權由皇帝掌握。
(2)特點:中央垂直管理。
(3)行政區域分層:郡、縣(道 少數民族聚居區)、鄉、里、亭(地方治安與公文傳遞)。
(4) 地方長官職責與分工。
1、背景:西周分封制弊端所帶來教訓的吸取
3、影響:(1)積極:a. 有利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
b.有利各地區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先進生產技術的文化,在較廣范圍傳播,又可促進民族融合,起了積極作用。c. 有利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奠定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于世界的基礎。d. 有利于防止割據和抵御外來侵略,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和統一。
(2)消極:a. 皇權專制賦予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極易形成暴政。b. 嚴重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其萌芽的發展,壓制了新生產關系的成長。c. 導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強,文化專制的日趨嚴厲,嚴重阻礙中國科技的發展,阻礙中國文化的發展。 (注意評價的階段性,兩面性)
2、矛盾:(1)君權與相權
(2)中央與地方
1、含義:(1)專制主義:決策方式,皇帝個人專制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權力都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2)中央集權:地方政府沒有獨立性,嚴格服從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
3、影響:
(1)加強統治,擴大統治區域。
(2)有利華夏族與邊疆少數民族的融合,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
(3)諸侯擁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勢力強大,周王室相對衰弱,形成諸侯爭霸的分裂局面,無力保持統治的權威性。同時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一分為二的評價)
3、原則:宗法制為核心的血緣親疏關系
(1)目的:保護王權的穩定
(2)特點:嫡長子繼承制(血緣關系決定政治權力等級關系)。
(3)對社會影響。
a. 保證貴族在政治上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b. 后來與封建禮教“三綱五常”結合,引申出“家長制”的文化觀念,使家庭內部有了支配與被支配關系。
①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對中華民族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促進作用。(高考題“族譜”)
②過分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造成個人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與現代社會的平等、法制精神相違背。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