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經過:康熙帝提出筑城屯田、派兵永駐的戰略方針,命令彭春、薩布素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迫使俄國接受中國談判建議。
3、性質:反侵略戰爭。
2、目的:為了鞏固東北邊境(注意:東北是滿清發源地),維護國家主權,康熙決定擊退沙俄。
(四)加強民族團結(總原則:尊重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
對漢族:1、措施:①崇尚儒學,尊奉孔子; ②恢復開科取士、延攬漢族文士,
2、成效:既緩和了階級、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滿族文化的發展;
對其他少數民族:
1、措施:①加強與蒙、藏民族的團結,在多倫與內外蒙古首領會盟,②冊封活佛(順治:達賴;康熙: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③設“木蘭圍場”,建熱河行宮(避暑山莊),使之成為處理民族事務、加強北部邊防的政治中心。
2、成效:既加強了民族團結又通過分而治之的手段加強中央對邊疆的管理,鞏固了國家統一 [思考]康熙帝對內鞏固統一有什么意義?
通過康熙帝的努力,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逐步走向空前的鞏固和發展,基本上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版圖。國家統一,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也反映了各族人民渴望社會安定的愿望,同時也說明康熙帝的實踐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
(三)平定蒙古準噶爾貴族叛亂: 1、原因:漠西的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征服南疆回部,進兵青海、蒙古、甚至與沙俄勾結,提出單獨統治北方邊疆,脫離清朝獨立政權的無理要求。實為邊疆的分裂叛亂勢力,嚴重威脅國家的統一。
2、經過: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三次御駕親征,指揮清軍先后取得烏蘭步通、昭莫多戰役的勝利,又切斷了噶爾丹去回部、青海及聯絡西藏的通道。眾叛親離的噶爾丹服毒自殺,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平息。
3、意義:①掃除了漠北、西北地區一帶不安定的因素,穩定了當地的社會秩序
②加強了清政府對蒙古地區的管轄與治理
③增強了對外反侵略的能力,筑起了一道抗擊沙俄南侵的銅墻鐵壁
(二)統一臺灣 1、原因:(1)明后期,荷蘭人侵占臺灣。順治十八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反侵略之舉,維護主權。
(2)但收復臺灣后,鄭成功作為明朝遺將,據守臺灣堅持抗清。--清已統一大陸,鄭氏割據臺灣,使臺灣與大陸分離,顯然不利于國家統一。
2、過程:(1)攻:1681年,鄭克塽即位;康熙帝抓住有利時機,派施瑯攻占澎湖, 鄭克塽投降;
(2)守:隨后設立臺灣府,下轄三縣,隸屬福建省。還設總兵,副將駐守臺灣、澎湖。臺灣重新歸屬中央政權。
[知識延伸]元朝時臺灣稱琉球,歸澎湖巡檢司管轄,是臺灣正式歸屬中央管轄的開端
3、影響:加強了臺灣和祖國內地的聯系,加快了臺灣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一)平定三藩之亂 三藩:明朝一些降將被清朝封為藩王,鎮守南方,主要有三:平西王吳三桂,鎮云貴;平南王尚可喜,鎮兩廣;靖南王耿精忠,鎮福建。
1、原因: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各自割據一方,形成獨立王國,嚴重威脅清朝的統治與國家的統一。尤其是吳三桂,在云南充任官吏、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占土地、掠賣人口、訓練軍隊、賦稅自留、不聽中央……康熙帝除鰲拜后,三藩成為他最大的心病。
2、經過:當時,朝廷上主張不可撤藩的占絕大多數,20歲的康熙帝力排眾議,毅然下令撤藩,并親自指揮平叛。同時大膽任用漢將,重用綠營,歷時八年,終于平定三藩之亂。3、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適應了國家統一的歷史趨勢,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4、封建統治成就突出,為后世典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帝
3、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2、貞觀年間使社會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國力強盛,社會穩定;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