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比較
① 產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國剛定都天京后為鞏固政權而頒布的革命綱領。此時太平天國正處于強盛時期。
《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主張。經過天京事變,這時太平天國已處于衰落時期。
②有關社會經濟主張的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款項,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中心的全面系統(tǒng)性的綱領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的地上天國,即企圖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
《資政新篇》是作為太平天國政治綱領提出來的,主要分為“用人”和“設法”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fā)展工商業(yè)和資本主義經濟。即二者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fā)展私有制。
③群眾基礎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農民戰(zhàn)爭經驗的直觀總結規(guī)范化,是廣大農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藍圖,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而《資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據自己在香港、上海等處學習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寫成的。它不是農民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必然結果。由于這一綱領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
④作用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這一綱領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fā)展。
但《資政新篇》由于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農民對這一綱領反映不積極。再加上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尤其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行。
⑤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
《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民戰(zhàn)爭水平達到最高峰。但這一綱領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施。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沒有先進思想的指導是分不開的。
《資政新篇》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它反映了鴉片戰(zhàn)爭后,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為后來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家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開了先河,堪稱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
4、太平天國運動的新特點:
1)起義時代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治國方案新--提出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
3)擔負任務新--反封同時反侵略;
4)失敗原因新--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絞殺.
5)所屬范疇新--舊民主主義革命
6)國際背景新--是亞洲革命風暴的一個組成部分。
造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為太平天國發(fā)生在半殖半封環(huán)境下,世界已經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5、失敗原因:(1)根本:小生產者代表理論武器(落后與超前)--階級局限。(2) 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絞殺
b. 意義:①在近代化走的一步:沉重打擊封建統(tǒng)治。②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時代要求。
4、推翻滿清政府的軍事行動(推翻舊階級的政權)。
3、部分先進國人學習西方改造中國方案《資政新編》→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
(1) 內容:a. 經濟:工業(yè)與科技
b. 政治:以法治國,新聞,社會輿論,選舉官吏
c. 外交:自由,平等
d. 文化:文化改革(西方:香港→英國)學校、醫(yī)院、社會福利
(2)評價:a. 最高的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反映探索救國救民的迫切愿望,符合時代潮流(先進性)b. 社會基礎和實施條件(階級、經濟、思想、環(huán)境)欠缺。
2、農民階級的理想社會,天朝(國)設想→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翻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絕對平均的社會(四有二無)。
(1) 性質;以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為中心的基本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
(2)內容:a.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
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分配方式:以戶為單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
b. 產品分配:絕對平均的圣庫制度;
方法: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圣庫。
原則:“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
c. 社會改革目標(核心思想--平均主義):“四有二無”的理想社會
(3) 評價:a. 突出反映農民的意愿(革命性→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進步性--革命性: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它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是農民階級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綱領。也是使太平天國運動成為中國歷代農民戰(zhàn)爭最高峰的重要標志之一。
b. 農民平均主義的空想(脫離當時生產力水平→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違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根本無法實現。均貧富,產品歸公,無法調動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再加上軍事斗爭緊張,無暇顧及復雜的社會改革,所以根本無法實現。事實上,由于軍事和政務的需要,農民照舊要納糧納稅,而且在太平天國統(tǒng)治的大多數地區(qū),農民依然要向地主交租。
c.落后性:它將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沒有超越封建主義經濟的范疇。
1、背景(原因):內外因素結合下農民階級的反映(民族矛盾刺激階級矛盾)。
(1)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沉重捐稅和地主的土地兼并與盈利對農民階級的剝削和壓榨。(根本)
(2)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商品涌入沿海地區(qū),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農民和手工工業(yè)者生計的失去。
(3)自然災害加劇矛盾。
(4)西方宗教思想(傳教士是文化侵略的先鋒)影響。
(5)洪秀全個人生活遭遇,導致其接受西方宗教思想,并結合儒家思想,形成拜上帝會,發(fā)動群眾反清。
朝代 |
中央政治制度 |
地方政治制度 |
|||||
漢 |
西漢 |
![]() (漢武帝) 中朝--決策機構 |
漢初 |
郡國二制并行,后封國名存實亡 |
|||
漢武帝 |
全國分為13州,州做為監(jiān)察區(qū) |
||||||
東漢 |
尚書臺--中樞機構 (光武帝) |
郡縣兩級轉變?yōu)橹、郡、縣三級 (東漢末年) |
|||||
魏晉南北朝 |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
|
|||||
隋 |
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fā)皇帝詔令 門下。赫茖徸h,負責審核政令 尚書省:事無不總,負責執(zhí)行政令 |
隋初 |
州縣兩級 |
||||
唐 |
唐太宗 |
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jiān)察區(qū) |
|||||
唐肅宗 |
道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 道、州、縣 |
||||||
北宋 |
二 府 |
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政機構 |
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 分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縣之上 路、州、縣 |
||||
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 |
|||||||
元 |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 |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中書省)省的最早長官平章政事。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qū)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
|||||
專題二:近代專制與民主的斗爭
--近代政治民主化進程(主題)
3、選官制度
(1)秦:貴族的演變?yōu)楣倭耪?世襲到任免)
(2)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
(3)科舉制:a. 時間:隋代隋煬帝時形成,唐代逐漸完善。
b. 形式:考試形式。
c. 內容:由詩、賦、經等到?既寮医浀洹
d. 影響:①擴大統(tǒng)治基礎,加強集權統(tǒng)治;②保證了從政人員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行政效率;③促成讀書風尚、教育的發(fā)展,有利社會重學風氣形成,促成社會穩(wěn)定。④以考試方式選官,有利社會公平公正,緩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甚至有時可以緩和民族、階級矛盾(清等),具有合理性。⑤使儒學得到發(fā)展,造成被選拔的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的人,造成工商業(yè)和科技得不到發(fā)展,對社會發(fā)展有阻礙。
2、監(jiān)察制度:(1) 秦:御史大夫(地位、職責、執(zhí)掌奏章,下達詔令、監(jiān)察百官)
(2) 漢:刺史“諸侯、地方高官
(3) 元:御史臺
(4) 密折制
→評價:(1)對加強政府對官吏的監(jiān)督,調整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緩和階級(社會)的矛盾,起到作用。(2)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成為強化皇權、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手段,并不能真正起到監(jiān)督作用。(3)它的得失對現代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有借鑒意義。(順應民意,構建和諧社會監(jiān)督的機構等)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