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分)(1)(5分)(元稹)身居諫官官署之后,不想庸碌無為,凡事該說就說,當天就向皇帝上疏議論諫官應有的職責。
(2)(5分)劉士元發怒,推開正廳門,元稹只穿襪子就跑到廳堂后邊。
11.(1)金兵到了,張克戩親自率領將士披上鎧甲登上城墻(與敵人作戰),雖然屢次擊退敵兵,但是增援的部隊最終沒有到來。(帥、卻、訖)
(2)張克戩考慮到最終不能逃脫一死,親手寫下給朝廷的遺表和給妻子、兒女(家人)的遺書,從城上把一名士兵縋下去,讓他拿著遺表和遺書到京城去。(度、草、縋)(3分)
(3)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土地一天天地消減,一月月地割讓,而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啊!(為、日、月、劫)(4分)
[參考譯文]
張克戩,字德祥,是侍中張耆的曾孫。考中進士后,做過河間縣令,吳縣知府。吳縣是浙江的大城鎮,民風驍悍,喜歡爭奪,大姓人家依仗勢力把持官府的行為。以往做縣令的總是沿襲老規矩謹慎處事,都想做到在任職期間不生事端,能夠僥幸離開罷了。張克戩到任后,依靠法律進行徹底制裁,奸猾之人大為收斂。使者把這種情況報告給朝廷,朝廷召見并授官衛尉丞。當初,張克戩堂弟張克公做御史,曾彈劾蔡京。蔡京第二次執掌朝政,跟張氏結怨,因為小事就罷黜了張克戩的官職。
宣和七年八月,張克戩做汾州知府。十二月,金兵進犯黃河以南,包圍了太原。太原距離汾州只有二百里地。金兵派遣大將銀朱孛堇前來攻打汾州,放縱士兵四處掠奪。張克戩盡全力阻擊抵御敵人。有幾十個燕人事先進城隱藏在城下,私下里勾結打算作為內應,張克戩把他們全部抓起來處死。張克戩多次挑選精悍的士卒騷擾敵營,出其不意焚毀敵兵營寨柵欄,金兵畏懼就撤兵了。張克戩憑功被加封為“直秘閣”。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再次進逼汾州城。守將麻世堅在半夜里奪關出城,逃跑了,通判韓琥接著也陣亡了。張克戩召令士兵和百姓說:“太原已經陷落,我本來就知道汾州城會滅亡呀。但是從道義上講,我不忍心辜負國家、辱沒祖先,我愿意跟這座城池共存亡,以此來表明我的氣節,各位還是自己作打算吧。”士兵和百姓都哭泣著不能仰臉看(張克戩),異口同聲回答說:“您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愿意盡死力聽從您的命令。”張克戩于是更加嚴格約束士兵,謹慎防守。金兵到了,張克戩親自率領將士披上鎧甲登上城墻(與敵人作戰),張克戩雖然屢次擊退敵兵,但是增援的部隊最終沒有到來。金兵攻占了平遙,平遙是汾州大鎮,長久與金兵對抗,已經首先陷落了。金兵又脅迫介休、孝義諸縣,使之投降。金兵占據了汾州南面二十個村莊,準備制作攻打汾州城的器具。金兵派遣兩位使臣拿著書信勸降張克戩,張克戩連看都沒看就燒掉了。張克戩詳細闡述危急艱苦的情況,招募壯士從小道逃出上報朝廷,最終沒有獲得朝廷的答復。十月底,金兵增加上萬騎兵前來攻打汾州,形勢極為迫切。汾州城里有十個人散布投降的話,張克戩斬殺了他們示眾。各位金兵首領站在城下,張克戩臨城大聲痛罵,用火炮擊中敵人的一位首領,那位首領當場死亡。張克戩考慮到最終不能逃脫一死,親手寫下給朝廷的遺表和給妻子、兒女的遺書,從城上把一名士兵縋下去,讓他拿著遺表和遺書到京城去。第二天,金兵從汾州城的西北角攻入,殺死都監賈直,張克戩還在率領眾人巷戰。金人懸賞招募能活捉張克戩的人。張克戩回家取出朝服,焚香面向南面祭拜,然后自殺,一家死了八口人。金兵將領抬著他的尸體依禮節埋葬在后園里,設祭壇排列拜祭,并為他修了一座廟。情況為朝廷所知,朝廷下詔封贈張克戩為康殿學士,贈送銀子三百兩、絹五百匹,并在鄉里張榜頌揚。紹興年間,謚號“忠確”。
11.(1)賊人以為我們不可能前往,(所以)正處于懈怠慵懶的狀態,這樣正好容易捉拿。應該趕緊去,不要讓他們散開,又去為非作歹。(“謂”“方”“易”“散漫”“為害”每點1分,共5分)
(2)趙尚寬說:“土地荒蕪可以漸漸開墾,百姓稀少可以漸漸招引,哪有廢除郡制的呢?”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漢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溝渠遺跡。(“曠”“墾辟”“何廢郡之有”“按”“故跡”每點1分,共5分)
[參考譯文]
趙尚寬,字濟之,河南人,是參知政事安仁的兒子。管理平陽縣時。鄰縣有十幾個重囚徒掙破鐐銬夜里逃了出來,殺死居民,將要跑到平陽境內,尚寬急忙派出武官抓捕,并說:“賊人以為我們不能(及時)趕到,正在偷懶,正好容易抓捕。應該趕緊去,不要使他們散開了,再做壞事。”武官出發后,(尚寬)又派巡查兵跟在后面,把賊盜都拿獲了。后來管理忠州時,當地有放畜蠱殺人的惡俗,尚寬在集市拿著藥方教人服藥治病,并且徹底地追查那些放蠱的人,交給執法官員處置,這樣大大改變了這種惡俗。轉運使持有十萬斤鹽,叫百姓用白銀來交換,約定的時間越來越接近了,尚寬先拿出儲備的官幣幫助交付了所需要的費用,再慢慢地賣給百姓,這樣就沒有擾亂百姓的生活,一切都很安定
嘉祜年間,趙尚寬憑借考核第一出任唐州郡守。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經歷五代戰亂,有的田地不再耕種,土地荒蕪,百姓稀少,(收繳的)賦稅不能滿足填補徭役,官員商議想廢郡為邑。趙尚寬說:“土地荒蕪可以增加開墾,百妊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廢除郡制的呢?”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議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溝渠遺跡,于是增發兵卒重新疏通三處湖泊一處溝渠,灌溉農田萬余頃。又指導百姓自發開挖數十條支渠,互相灌溉.四方百姓蜂擁而至,趙尚寬又請求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給他們,并且用官方的錢貸給百姓讓他們購買耕牛.等到三年后,長滿叢雜草木的荒地變成了肥沃的土地,人口增加萬余人。趙尚寬勤于農政,治理有超出一般人的功勞。三司使包拯和部下的使者向皇上上奏他的事跡,仁宗聽說以后很贊賞他,頒布詔令贊揚他,多次(為他)增加官俸、賞賜銀兩。在唐凡生活了五年,百姓在祠堂為他建了一尊塑像,而王安石、蘇軾也寫下《新田》、《新渠》等詩作來贊美他
后來調到同州、宿州做官,河中官府勇猛的士卒苦于校尉貪婪、暴虐,匿名上書告校尉叛變,尚寬下令燒掉上告的文書,說:“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話。”眾人才安定下來。不久就上奏罷免那個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軍營。不久有調到梓州。尚寬離開唐凡幾年,農田每天不斷開墾,百姓一天比一天眾多,朝廷推舉功勞,讓尚寬從少府監做到直龍圖閣掌管梓州,后來做官一直做到司農卿,死后,皇上下詔賞賜錢幣五十萬貫
10.C(王安石、蘇軾作詩贊美趙尚寬,而不是贊美“在他領導下新開墾的田地和新修建的水渠”)
9. A(①②⑤都不屬于“勤于農政”的表現)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