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今夫水 / 非火 // 則無以濟 / 非木 // 則無以屯 / 非金 // 則無以節 / 非土 // 則無以比 / 是故夫智/ 不麗乎仁 // 則察而刻 / 不麗乎禮 // 則慧而輕 / 不麗乎義 // 則巧而術 / 不麗乎信 // 則變而譎 / 俱無所麗 // 則浮蕩而炫其孤明。 (《周易外傳•卷一》)
(標記“/”處,每斷對3處,得1分;在“/”“//”之外每斷錯3處,扣1分,扣完為止)
[文言文譯文]
秦國有一個叫尊盧沙的人,好說大話,并且習慣于此而對自己深信不疑。秦國人笑他,尊盧沙說:“不要嘲笑我,我就要去向楚王陳說統治國家的方法。”于是,飄飄然地向南方的楚國走去。
等他到達楚國的邊境,把守邊關的官吏拘捕了他。尊盧沙說:“千萬不要拘捕我,我是來當楚王的老師的。”邊關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把他安置在賓館里,問他說:“先生不輕視我們偏遠的國家,不以千里為遠,來扶助壯大我們楚國。有幸和您接觸的時間還不長,不敢傾吐自己的心里話。其他事不敢多問,暫且想聽聽您來做楚王老師的想法如何?”尊盧沙發怒說:“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聽不到尊盧沙的真實意圖,只好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賓客之禮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樣地問他。尊盧沙更加惱怒,作出想要告別離去的樣子。瑕唯恐楚王怪罪,急忙去向楚王報告情況。
楚王催促尊盧沙來見面,尊盧沙還沒有到達,派去的使者已經去請了三四趟。等到見了楚王,尊盧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并且召喚楚王對他說:“楚國東面有吳國和越國,西面有秦國,北面有齊國和晉國,這些國家都虎視眈眈地窺伺著楚國。我最近路經晉國邊境,聽說晉國要約同其他諸侯國圖謀進攻楚國,宰了白馬,陳列著珠盤玉敦,歃血盟誓說:‘不使楚國遭禍,誓不相見!’并把璧玉投入河中祭祀河神,將要渡河。楚王你還能安枕而睡嗎?”楚王站起來詢問對策。尊盧沙指天立誓說:“如果讓我尊盧沙為卿,楚國還不強盛的話,有這太陽來作證!”楚王說:“不過冒昧請問,當先做哪一件事?”尊盧沙說:“這是不能夠用虛而不實的話向您陳述的。”楚王說:“對。”于是馬上任命他為卿。
過了三個月,沒有什么異常情況。不久晉侯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到達。楚王非常恐懼,召見尊盧沙商量退敵之計。尊盧沙瞪大了眼睛,說不出話來。逼著他講,他才說:“晉國的軍隊銳勇無比,替你楚王著想,最好的辦法,不如割地和晉國講和。”楚王大怒,把尊盧沙關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尊盧沙對人說:“我從今以后才知道說大話足以招惹禍患。”從此他終身不再講話;偶爾想講,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在我看來:戰國時候,讀書人大多好說大話,不著邊際,大概都是想借助大話來設法尋求富貴。尊盧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人。如果晉國軍隊不馬上到來,尊盧沙或許可以稍稍實現他的狂妄;只是他沒有多久就遭遇失敗,這也是不幸的了。一一考察過去的事情,凡是沒有真本領而故作高深欺騙人的,都沒有好結局。既然如此,尊盧沙被割掉鼻子,并非是不幸,而是應當的。
[文言文段譯文]
(五行中)水不依靠火(的加熱)就無法升華,不依靠木(的生長)就無法聚集,不依靠金(的約束)就無法節制,不依靠土(的沾潤)就無法和順。因此那(和水相應的)智,不附著于仁就會表現得過于精明而苛刻,不附著于禮就會表現得狡黠而輕佻,不附著于義就會表現得虛偽而俗套,不附著于信就會表現得不正常而又詭詐,不附著于仁禮義信中的任何方面就會讓人輕浮放縱而只會矜夸自己孤零零的聰明。
11.認識應該切近宋濂的評價所包含的事理,角度可以有區別,但需言之成理。
觀點明確,2分;生活實例貼切,2分;分析有層次,4分;語言簡明連貫得體,2分。
13.(1)他寄居在集市上的雇主家里,并付給相當的房租、伙食費。
(3分,“舍”、“當”及大意各1分)
(2)我從這些情況來看,(這些人)不正是(人們)所說的靠它吃飯而懈怠自己的事情,遭到了天降的災禍嗎? (3分,“食焉”、“怠”及大意各1分)
(3)他比世上那些擔心得不到好處,(得到好處)又擔心失去,來滿足自己生活的欲望,貪婪邪惡而忘記道義從而喪命的人,好得多啊!(4分,“患”、“濟”、介詞結構后置及大意各1分)
[參考譯文]
粉刷墻壁作為一種手藝,是卑賤而且辛苦的。有個人以這作為職業,樣子卻好像自在滿意。聽他講的話,言詞簡明。意思卻很透徹。問他,他說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輩輩是長安的農民。天寶年間發生安史之亂,抽調百姓當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戰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給他的勛級,但他卻放棄官勛回到家鄉來。由于喪失了田地,就靠拿著饅子維持生活過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集市上的雇主家里,并付給相當的房租、伙食費。根據當時房租、伙食費的高低,來增減他粉刷墻壁的工價,歸還給主人。有錢剩,就拿去給流落在道路上的殘廢、貧病、饑餓的人。
他又說:“糧食,是人們種植才長出來的。至于布匹絲綢,一定要靠養蠶、紡織才能制成。其他用來維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們勞動然后才完備的,我都離不開它們。但是人們不可能樣樣都親手去制造,最合適的做法是各人盡他的能力,相互協作來求得生存。所以,國君的責任是治理我們,使我們能夠生存,而各種官吏的責任則是秉承國君的旨意來教化百姓。責任有大有小,只有各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雖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靠它吃飯,而懈怠自己的事情,一定會有天降的災禍。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丟下我泥饅子去游戲嬉戲。粉刷墻壁是比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若確實有成效,還能取得應有的報酬,雖然辛苦,卻問心無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我只是選擇那種容易做面又問心無愧的活來取得報酬哩!
“唉!我拿著鏝子到富貴人家干活有許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過一次,再從那里經過,當年的房屋已經成為廢墟了。有的我曾去過兩次,三次,后來經過那里,也成為廢墟了。向他們鄰居打聽,有的說:‘唉!他們家主人被判刑殺掉了。’有的說:‘原主人已經死了,他們的子孫不能守住遺產。’也有的說:‘人死了,財產都充公了。’我從這些情況來看,(這些人)不正是人們所說的靠它吃飯而懈怠自己的事情,遭到了天降的災禍嗎?……我的心憐憫這些人,所以選擇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為富貴者感到高興,為貧賤者感到悲傷,我難道與一般人不同嗎?”
他還說:“貢獻大的人,他用來供養自己的東西多,妻室兒女都能由自己養活。我能力小,貢獻少,沒有妻室兒女是可以的。再則我是個干體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養活妻室兒女,那么也夠操心的了。一個人既要勞力,又要勞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韓愈最初聽了感到迷惑,然后又按照他的說法想一想,才明白他是個賢能的人啊,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獨善其身的人啊。但是我還是有指責的話要說,就是說他為自己太多了,為別人太少了,他效仿的是楊朱的那一套嗎?楊朱的哲學是,不肯拔自己一毛而利天下。而做為人因為有家而勞心,不愿意勞心來生養他的妻子兒女,他肯勞心來為他人嗎?雖然如此,(但是)他比世上那些擔心得不到好處,(得到好處)又擔心失去,來滿足自己生活的欲望,貪婪邪惡而忘記道義從而喪命的人,好的多得多啊!還有他的話有可以警示我的地方,所以我為他作傳,來給自己做為借鑒啊。
12.D(作者雖然批評了王承福不肯成家的做法,但也充分肯定了他的安守本分的“自得”。)
11.A(③王承福自敘經歷 ⑤是作者對他的指責 ⑥評其言警示作用)
10.B(A勞:辛勞、勞苦 C樂:為……感到高興 D譏:指責)
13.把上面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舍于市之主人,而歸其屋食之當焉(3分)
(2)吾以是觀之,非所謂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3分)
(3)其賢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濟其生之欲,貪邪而亡道以喪其身者,其亦遠矣!(4分)
[答案及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