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宣武統考1.)傳說上古的時候,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這個傳說反映了
A.中國農耕經濟進入精耕細作的時代 B.中圍由采集漁獵向農耕經濟過渡
C.中圍已經進入牛產型經濟時代 D.中國開始了精耕細作的農業時代
2、(10年豐臺統考2.西漢時期發明的具有翻土、滅茬、開溝、起壟功能的工具是
A.鐵耙 B.鐵鐮 C.鐵鋤 D.犁壁
4.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及其影響;“重農抑商”政策實施的原因和評價;“閉關鎖國” 政策實施的背景和評價;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歷屆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時代特點的關系。
序號 |
考點I |
課標要求 |
考點II |
考點解析 |
(1) |
古代中國的農業 |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
生產工具的改進與耕作技術的發展 |
1、生產工具的改進: (1)原始社會:石刀、石斧; (2)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但木制的耒耜、石器仍是主要工具 (3)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2、耕作方法演變過程:從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 → 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漢朝以后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斷進步) 春秋戰國時期,壟作法已經使用,西漢趙過推行代田法 3、耕作技術:精耕細作 隋唐時期出現曲轅犁,中國犁耕技術成熟。 4、灌溉工具:曹魏時,翻車用于灌溉;唐朝筒車 |
水利設施的完善 |
戰國時期----都江堰----四川 漢朝----漕渠,白渠 |
|||
小農經濟的形成與土地制度的演變 |
1、土地制度的演變: (1)井田制:性質: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 內容:一切土地屬于國家,國王層層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買賣。 形同井字,故稱“井田制”。井田制下有“公田”“私田”之分。 過程:夏商西周實行,春秋戰國時期解體 (2)土地私有: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鐵農具使用,私田開墾,井田制被破壞 過程:各國稅制改革,實際上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齊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承認土地私有權 魯國---初稅畝 秦國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3)為抑制土地兼并,北魏實行均田制 2、 小農經濟 (1)條件:鐵犁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2)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 男耕女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3)評價: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生活上穩定,有生產積極性;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基礎十分脆弱,極易破產(封建國家、地主沉重剝削,自然災害) 在封建社會后期,即明清時期,小農經濟日益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4)地位(影響):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
|||
(2) |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 |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
金屬冶煉、制瓷和紡織 |
1、金屬冶煉: 冶銅技術: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先進; 冶鐵技術: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春秋戰國鐵農具推廣。 2、制瓷業 商原漢青北白瓷,南青北白在唐朝,五大名窯宋朝現,明清瓷器種類全。 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 3、紡織業(中華文明的象征) 絲織業:最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絲國”;絲綢之路;唐朝吸收了波斯風格,宋朝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 棉紡業:明代:棉取代絲麻毛,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 |
官營手工業與民營手工業 |
1、發展歷程: 夏商周三朝:手工業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出現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 2、古代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官營、私營、家庭) 官營手工業:素稱發達。明朝中期之前,在手工業中居主導地位。 憑借國家權力,集中的大作坊生產,征調優秀工匠,采用上等原料, 不計成本,產品精美,供給官府貴族。 民營手工業:春秋戰國:私營工商業興起,明代中葉以后超過官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并產生雇傭勞動關系 家庭手工業:以紡織業為代表,是農戶的家庭副業, 產品用途:繳納賦稅,家庭消費,小部分出賣 |
|||
(3) |
古代中國的商業 |
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
商業的發展 |
1、商業的興起 商朝時期:“商人”出現,貨幣為貝殼;特點:商業由官府控制; 春秋戰國: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特點: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秦漢時期:秦統一貨幣、度量衡,漢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表現:對外貿易發展,出現了許多商業中心 隋唐時期:城市繁榮,城市中“市”“坊”分開,官府設市長進行管理,有嚴格的時間限制。 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 2、商業的繁榮 宋朝:徹底打破市、坊界限,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達 明清:城鎮經濟繁榮,各地涌現出許多地域性商人群體一商幫,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徽商的活動范圍遍及全國各地;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 3、古代商業發展特點 ①商業產生后不斷發展,到宋元時期空前繁榮; ②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全面繁榮; ③政府逐漸放寬對商業的限制,但長期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業的長足發展; ④商業始終是自然經濟的補充,不占主導地位。 |
城市的繁榮 |
1、古代的長安、洛陽、臨安、大都等級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商業中心。 2、隋唐,大運河開鑿,城市繁榮,揚州、成都成為繁榮的大都會。 |
|||
(4) |
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 |
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
|
1、資本主義萌芽 (1)明朝產生 ①產生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必要條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②出現部門:民營手工業中的紡織業 ③出現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手工工場的出現(即當時“機房”的出現)屬于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關系 ④出現地點:江南地區 ⑤目的:是為了增殖利潤、擴大再生產 (2)、清朝發展 到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表現在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分工更細,部門和地區增多。 (3)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 ①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 ②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少數地區的少數行業當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 (4) 影響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因素: ① 專制政權推行的方針政策,(重農抑商、海禁和閉關鎖國)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很難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②中國古代社會是成熟的農耕社會,經濟結構比較堅固,自給性比較完整 ③上層建筑比較強大,并且具有較強的自我調整機能,不容易被沖破和瓦解 ④封建專制統治的腐敗,重農抑商、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2、重農抑商 (1)、產生:產生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中,后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經濟政策,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 (2)、原因:①商業流動性大,不利于統治 ②自然經濟廣泛存在 ③農業是封建國家的立國之本,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害怕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 (3)、推行的目的: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4)、重農抑商政策的特點:①貶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經營范圍;③重稅;④禁止對外貿易。 (5)、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積極作用:封建社會初期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 消極作用: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萌芽的發展,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是中國在近代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導致經濟結構過于單一。 3、“海禁”與“閉關鎖國” 原因: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爭 ②統治者盲目自大的觀念; ③根本原因:自然經濟的封閉性是該政策產生的根源。 內容: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危害:妨礙了海外市場的拓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
考題整理:
(1)古代中國的農業
生產工具的改進與耕作技術的發展
1、(10年東城統考2).對比圖1和圖2,從中可以觀察到的是 ( )
A.生產模式的變化 B.生產工具的進步 C.社會組織的完善 D.經營方式的改變
3. 中國古代商業產生發展的特點;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萎縮的原因;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如何得到發展。
1、農業生產的發展;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2. 古代手工業的重要成就;官營手工業產品精美,品種繁多,響譽世界;民營手工業艱難發展,后來居上;家庭手工業是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31.(1)廢分封制,行郡縣制;郡守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4分)
(2)郡國并行。削弱了中央集權。(4分)
(3)實行行省制度。(2分)
(4)中央集權不斷得到加強。
2 古代中國的經濟
◆考向定位
4、(09年宣武期中)31.(12分)中央集權不斷得到強化,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
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史記·秦始皇本紀》
(1)秦統一后,在采用什么制度對地方實行管轄的問題上引起了爭論。根據材料概括李斯的主張。這種制度是怎樣使中央集權得到加強的?(4分)
(武帝時中大夫主父偃)說上曰:“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朔京師。今以法割削,則逆節萌起……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2)漢初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根據材料說明這種制度的后果。(4分)
材料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統以來,始采取故老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輔相者曰:中書省……夫外郡縣,其朝廷遠者,則鎮之以行中書省……
摘自《經世大典敘錄·官制》
(3)材料表明元朝在地方行政設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
(4)從秦漢到元的政治制度的變化中看出,中國古代地方制度變化的總趨勢是怎樣的?(2分)
49.(1)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皇權至高無上,地方服從中央。(5分)
(2)宗法制;從制度上力圖避免統治者內部紛爭,保證帝位的傳承,以鞏固專制統治。(3分)
(3)同:實現中央官員的分權與制衡,以保證皇權的獨尊。
異: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通過三省之間的牽制和監督,來削弱相權,保證皇權;而明代廢丞相,權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另設內閣作為皇帝的顧問機構。(5分)
(4)19世紀末的戊戌變法中,康、梁為首的維新派進行改革,提倡官民上書言事等,倡導在中國推行君主立憲制;
20世紀初,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推行以君主立憲制為目標的預備立憲;
1912年,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在中國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大大地推進了中國的政治近代化進程。(6分)
50.(26分)(1)(8分)變化:從三代的以禮治國到春秋戰國時期法治的開始形成。(1分)
態度:孔子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2分),主張“克已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使社會能夠君臣有別,長幼有序。(2分)
(2)(6分)特點:皇權高于法律;(2分)儒家思想為法律的基礎;(2分)禮法并用。(2分)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