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年石景山統考6.)“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縱今然諸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造成這首唐詩所反映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際關系的淡漠 B.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
C.社會風氣的敗壞 D.個人價值觀念的更新
2、(10年石景山統考4).“丑舊寅新宏圖展,牛歸虎躍春意濃”,這是某人為2010年春節編寫的檻聯,其中的“牛”“虎”與農歷紀年相配。這源自
A.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 B.中國原始的圖騰崇拜 C.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 D.中國原始的自然崇拜
1、(10年豐臺統考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領域出現了重要變革,突出表現在
①鐵工具得到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廣 ②興建大型水利工程 ③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應運而生 ④出現職業商人和貨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37.(1)國際:新航路開辟,東西方貿易聯系加強;國內:明中期以后,手工業發達,商品經濟繁榮,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大量出口。
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雜稅并為一條,折成銀兩征稅;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畝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
(2)州縣征稅困難,鹽稅和關稅減少,造成國家財政危機;“銀貴錢賤”造成農民納稅負擔加重,激化了社會矛盾。為遏止鴉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則徐主持禁煙。
古代經濟綜合練習
8、(09年北京文綜)37.(36分)研究歷史上流通的現象,可以加深我們對時代和社會的認識。回答下列問題。
歷史現象之一: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明代中葉后,白銀成為主要貨幣。據研究,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歐洲各國與中國的貿易以中國的絲綢為主角,被西方學者概括為“絲-銀”對流。中國通過“絲-銀”貿易,獲得了占世界產量1/4到1/3的白銀,總量達到7000噸至10000噸。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
(1)說明“絲-銀”貿易出現的國際背景和國內社會經濟條件。(6分)簡述簡述明、清時期兩次重大的賦役制度改革中對使用白銀的規定。(4分)
歷史現象之二:鴉片走私,白銀外流
“近年以來,銀價之貴,州縣最受其虧。而銀商因緣為奸,每于錢糧緊迫之時倍抬高價。州縣虧空之由,與鹽務之積疲,關稅之短絀,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則徐集·奏稿》
(2)總結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19世紀上半學期白銀外流給國家和社會造成的弊端。(6分)簡述清政府針對白銀外流所采取的應對措施。(2分)
32、(1)都主張重農抑商。(2分)①積極作用:在封建社會和王朝的初期,“重農抑商”有利于保護小農經濟的,鞏固封建地主政權,維護國家統一起了很大作用。(3分)②消極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已相當活躍,“重農抑商”政策就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不僅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和強化了自然經濟,而且造成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經濟原因。(3分)
(2)①“閉關鎖國”“海禁”。(2分)
②影響:人為地割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1分),扼殺了對外貿易推動經濟進步的可能性,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1分)
34、(共12分)
(1)人口增長;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機工罷工。以出賣勞動力為生。(4分)
(2)大量的農產品成為商品;在交通要沖興起一大批工商業城市;私營工商業占主導地位;出現一些地域性的商幫。(4分)
(3)政策:對內:重農抑商;對外:閉關鎖國(或者海禁政策)。(2分)
后果: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并沒有完全遏制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但確實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成長,成為中國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2分)
5、(09西城期中)27.明清統治者推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其影響有
①保護了民族工業發展 ②失去了開拓海外市場的契機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妨礙中國與世界的正常往來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