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年東城區統考)孔子是世界公認的文化名人,其思想主張對當今建設和諧社會仍具有積極意義的是( )
A.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D.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0年石景山區統考)2.某中學歷史探究課上,學生從“穿衣”的角度表達他們對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說:穿表服應合乎大自然由季的變化.天氣冷多穿一點,天氣熱少穿一點;乙生說:穿衣服要看像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種地位,誼穿什么樣的衣服就穿什么樣的衣服;丙生說:講究衣服的穿著是一種浪費,穿得簡單、甚至破爛的衣服也未嘗不好:丁生說:何必麻煩,由上面規定,大家都穿一樣的制服不就好了嗎?他們的描述所對應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10年宣武統考)3.右圖是位于山東臨淄城南的稷下學宮,約創辦于公元前4世紀中葉,是當時中國最大規模的中華精神匯聚處,最高等級的文化哲學交流地。稷下學宮的出現說明
A.齊魯大地自古就有重視文化的優良傳統
B.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和發展
C.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D.春秋時期齊魯大地思想活躍,哲學家輩出
(10年西城統考44.(24分)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思想解放發揮著重要作用。
(1)公元前五世紀前后,東西方幾乎同時出現了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被稱作人類的“軸心時代”。為更好地理解東西方文化的特點,某同學設計了如下表格。請填寫空白部分。(8分)
比較項 |
孔子 |
蘇格拉底 |
背景 |
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士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活躍起來。 |
雅典民主制度發展到頂峰 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 |
重要主張 |
仁:“仁者愛人”; 禮:“克已復禮”;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和而不同” 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
“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識” |
影響 |
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奠定了我國古代的教育傳統; 對亞洲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
使哲學成真正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他的人文、理性精神對西方思想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
(10年昌平統考)材料四 據國家漢辦的負責人近日透露,目前已有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還有50多個國家的250多個機構提出申請!ぁぁぁぁぁぁぴ诼摵蠂鴥炔浚惺状我灾袊嗣置膰H獎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教育獎”。 ·······孔子已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符號”。
----環球時報《世界對孔子了解有多少》2009年12月1日
(4)根據所學知識,從政治和教育的角度說說孔子對后世的影響(12分)
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創立儒家學學派。(4分)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的民本思想。主張以“禮”來規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把“禮”作為立國立身的基礎。(2分)
教育方面: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2分);教育目標上主張把學生培養“成人”,具有治國本領(2分);教育內容上主張“因材施教”,滿足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學習需求(2分)。
老子、莊子與道家思想 韓非子與法家思想
(10年石景山區統考)3.最早從理論上提出、在實踐上開創,最早從理論上否定、在實踐上完成否定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人物分別是
①韓非子 ②秦始皇 ③黃宗羲 ④孫中山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2009年北京文綜)北京孔廟(見下圖)始建于元朝,院內碑林中現存3塊元代進士題名碑。這些信息可以佐證元朝時期
A.科舉制度開始形成 B.殿試成為科舉定制
C.科舉開始采用八股文體 D. 統治者繼承了中原文化
7.(09年海淀期中)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局曲形成的原因有
( )
①“學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②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
③民問的學術活動逐漸興起 ④土受到統治者的重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07年北京文綜14.)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斷發展,下列主張哪個具有民主啟蒙色彩
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D.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007年北京文綜15.)近年在漢堡發現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論語》英譯本。該書譯自法譯本,法譯本譯自拉丁譯本。書的前言中說“這位哲學家的道德是無限輝煌的”。對以上的信息解讀不正確的是:
A.當時中國政府重視對歐洲宣揚中華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歐洲曾經得到推崇
C.該譯本出現在“西學東漸”時期
D.《論語》曾在歐洲以多種語言流傳
2.(10年西城統考)春秋戰國時期學派林立,學術觀點異彩紛呈,然“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諸子百家關注的共同點是 ( )
A.人與自然的和諧 B.社會現實
C.人與社會的和諧 D.人的生命
6.儒家思想在近現代的發展演變
序號 |
考點I |
課標要求 |
考點II |
考點解析 |
(1)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
孔子、孟子、荀子與儒家思想△ |
1、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 (百家爭鳴,啟于春秋,興盛于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①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為學術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社會變革和各國紛爭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會環境; ③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④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競相禮賢下士,重用人才 2、孔子:(1)生平:春秋晚期魯國人,創立儒家學派,名丘,字仲尼 促進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被尊稱為“萬世師表”,弟子三千,優秀者“七十二賢” 整理《詩》《書》《禮》《易》《樂》和《春秋》(“六經”),言行載于《論語》 (2)思想: 哲學思想--思想核心是“仁”、 “禮”(仁者愛人,克已復禮) 中庸 政治思想--主張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3)評價:①當時未受重視,后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圣人” 孔子思想的深遠影響:①孔子的學說經過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②儒學禮教德治的精神,能夠有效地促進人格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和協調入際關系,有利于培養進取精神,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儒學在中國文化長期穩定發展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③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④孔子奠定了中國古代的教育傳統。⑤孔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和教育家,被推崇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 3、孟子:(1)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2)思想主張: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貴君輕” 哲學思想--“性善說” 道德思想--先義后利,舍生取義 人格精神--要求人們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3)評價:①《孟子》一書被當作經典,后列為“四書”之一;② 建立一套系統的政治學說“仁政,”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繼承并發展了孔子學說,被尊為“亞圣”,對傳統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4、荀子:(1)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2)哲學思想--①“天行有!薄爸铺烀弥(唯物主義) ②“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 政治主張--君舟民水;禮樂教化 |
老子、莊子與道家思想 |
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哲學思想--①“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 ②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 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評價:①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②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2、莊子: 繼承和發展老子學說,把世間萬物都看作是相對的;認為放棄大小、生死、貴賤、榮辱等差別觀念,就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
|||
韓非子與法家思想 |
韓非子:
思想主張--①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②認為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 評價:①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 墨子 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評價:①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 |
|||
(2) |
漢代 儒學 |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1、漢代儒學成正統的原因: ①新儒學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新儒學對于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皇權有積極作用) ②儒家思想與時俱進,吸納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學說,由先秦時的批判時政改為維護現實統治。 2、 董仲舒的主張: (1)為加強中央集權,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為加強君權,宣揚“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3)倫理觀:三綱五常 3、漢代儒學成正統的影響 對當時: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適應西漢經濟的發展,具有進步意義。 對后世:①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對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②儒學獨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4、 漢代儒學成正統的表現: (1)漢武帝啟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 (2)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 (3)興辦太學,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4)漢武帝在全國各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 |
|
(3)宋明理學 |
|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
1、理學興起的背景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 ②隋唐時期,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三教合一)的主張,唐代,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③到宋代,逐漸確立了了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學體系,即理學。 2、主要內容: ●程朱理學(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 ①本體論-----“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主宰萬物;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聯系起來----存天理,滅人欲 (朱熹認為天理就是三綱五常) ③認識論-----“格物致知” 程朱理學地位: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陸九淵:南宋理學家 (1)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認為萬物都在心中 (3)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陽明的心學:明朝--王守仁(王陽明) ①王陽明認為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 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3、宋明理學的評價 ①壓抑人性,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②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
|
(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 |
|
李贄的“異端”思想 |
1、背景:明朝后期,社會矛盾空前尖銳;江南工商業者具有相當強的經濟實力 2、主要觀點: 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經典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 是非標準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 強調人的正當私欲,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生活空談仁義道德 3、思想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
|
|
|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
黃宗羲:思想:抨擊君主專制是天下大害,----“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限制君主權力,保證人 民基本權利 影響: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顧炎武: |
考題整理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孔子、孟子、荀子與儒家思想△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與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較,理解東西方文化。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內涵、特點、影響。 4.孔子思想在中國和世界的地位和影響,與時俱進的現實生命力。
1.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歷程! 2.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
3、 古代中國的思想文化
◆ 考向定位
本單元是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發展歷程和內涵、特點,傳統文化有歷史遺傳性、發展變異性,又有現實性,所以高考命題可以考察某朝代、某階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察某思想的現實意義,還可以中西思想比較,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重點把握幾個方面:
32.(1)重農抑商。(2分)
(2)農民擁有一定的生活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經營規模小,辛苦工作(精耕細作);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容易破產;賦稅沉重。(8分)
(3)中國傳統的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逐步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陀^上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6分)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