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序號 |
考點I |
課標要求 |
考點解析 |
(1) |
從“師夷長技”、體用之爭到維新思想△ |
|
1、19世紀40年代“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1)產生背景 ①鴉片戰爭前后,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沖擊日益加劇 ②清朝君臣對西方的情況一無所知 ③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沖破傳統思想的束縛,開眼看世界 (2)內容: ①林則徐在廣州設立譯館,編譯《各國律例》和《四洲志》,成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②魏源編撰《海國圖志》,闡述“師夷長技以制夷” (3)評價 ①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啟迪思想解放,開中國人近代思想先河 ②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辱之道,沖擊傳統思想觀念 ③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出發,沒有付諸于實踐 2、中體西用思想 (1)背景: ①鴉片戰爭后,列強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加深 ②先進中國人改變傳統夷狄觀念,主張向西方學習 (2)含義:全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這是在19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逐漸形成并完善的主要代表中國地主階級向西方學習的系統理論。 “中學”指的是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 “西學”指的是西方先進的器物和技藝,也包括西方科技文教等。 主要指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維護封建統治和封建傳統文化。 (3) 地位: 洋務派的指導思想, 清末新政,最初幾年也是以“中體西用”思想為主旨的 3、維新思想: 略 |
(2) |
民主思想的引入與宣傳△ |
|
1、維新思想 2、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民主革命思想 孫中山的民主思想 (1)三民主義 (2)五權分立: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 (3)孫中山民主思想的特點:思想更民主、手段更革命 ①②③④ |
(3) |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
|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1)經濟: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短暫春天) (2)政治: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制度,袁世凱獨裁專制復辟帝制 (3)思想: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袁世凱尊孔復古 ★新文化運動前期: 2、概況 (1)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原名為《青年雜志》)揭開序幕 (2)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推動運動發展 (3)《新青年》成為運動的陣地,北大成為運動的基地 3、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1)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愚昧迷信 ----------------民主: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學: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舊道德:封建道德,矛頭指向儒家思想,否定儒家思想 ----------------新道德:資產階級道德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形式上白話文,內容上反封建 -----------------魯迅:將反封建內容與白話文形式有機結合,成為典范 4、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性質: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封建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地位:將中國近代化由制度層次推進到思想文化層次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領域內的繼續和擴展 (3)作用: 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促進人們尤其是青年人思想的解放 使中國知識分子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 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新文化運動前期: (1)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傳播 (2)背景:俄國爆發1917年十月革命 (3)傳播:①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第一次舉起社會主義大旗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劾畲筢摪l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全面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 ④陳獨秀等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創辦刊物,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 ⑤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成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 |
(4) |
孫中山與三民主義△ |
|
略 |
(5) |
毛澤東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
|
1、五四時期:毛澤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創辦《湘江評論》 2、從中共成立到國民革命運動時期(1921-1927年): 作品:《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主張: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解決了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者、同盟軍問題 3、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 作品:《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張: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作用: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4、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 作品:《新民主主義論》、《論持久戰》、《論聯合政府》 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 主張: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 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 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作用: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前途,描繪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景 5、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作品:《論人民民主專政》 主張:關于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 內容: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指出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總任務 作用:為革命的最以后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做了準備 6、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作品:《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 主張:科學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創造性地提出兩類矛盾學說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 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為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 7、對毛澤東思想的整體認識 (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2)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 (3)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 (4)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毛澤東思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
現代中國
2、近代中國的經濟
序號 |
考點I |
課標要求 |
考點解析 |
(1) |
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與民族工業的興起及初步發展 |
|
1、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1)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自然經濟解體原因: ------列強的經濟侵略 列強傾銷商品,尤其是洋紗,中國傳統家庭手工業中的棉紡織業破產 列強掠奪原料,尤其是茶絲,促進農產品商品化,減少經濟中的自給自足成份 ★自然經濟解體表現: 紡與織分離,耕與織分離;農副土特產品商品化 ★自然經濟解體的影響:①中國逐漸被卷入世界市場,淪為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②客觀上促進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在廣大農村,自然經濟仍然占統治地位) ③為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提供市場和勞動力條件,有利于中國近代經濟的興起 (2)洋務工業---近代工業出現 ①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外”和好“;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局面,統治者內部出現洋務派 ②洋務派:代表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習西方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指導思想:中學(封建正統思想觀念)為體(根本),西學(西方的科學技術)為用(手段) ③洋務運動的內容: 19世紀60年代,以”自強“為旗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19世紀70年代,以”求富“為旗號,創辦近代民用工業,輔助軍事工業 19世紀70年代,籌劃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創辦近代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洋務人才 ④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90年代,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志運動失敗 ⑤洋務運動創辦近代工業 近代含義:大機器生產 洋務派創辦的近代工業: 軍事:安慶軍械所(曾國藩)、江南制造總局(李鴻章,上海)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機器制造局(滿洲貴族崇厚) 民用:李鴻章--輪船招商局(上海)、開平煤礦(天津);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 ⑥洋務運動評價: 性質: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地位: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工業化、軍事和教育近代化) 科技:引進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 經濟: 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失敗原因: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封建制度,最終失敗 (3)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①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背景 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提供市場和勞動力條件 鴉片戰爭后,外商在口岸私自設立工廠,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誘導 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 ②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③分布: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原因:自然經濟解體程度深,便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交通便利) ④企業: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4)外商企業出現 2、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初步發展 初步發展原因:(1)清政府放寬對民建設廠限制 (2)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 (3)實業救國的思潮 (4)列強資本輸出,創造條件 |
(2) |
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
|
1、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或短暫春天(1912--1919年;民國初期;一戰期間) (1)進一步發展的背景----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 ②民國政府獎勵發展實業; ③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 ④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對中國經濟侵略 ⑤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成為兩大并立思潮 (2)發展的狀況 ①其他工業有所發展,但輕工業的面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 ②張謇成為實業家中的楷模 ③一戰結束,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工業很快蕭條下去 (3)進一步發展的影響 ①推動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民族資產階級領導了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和新文化運動 ②推動無產階級隊伍壯大,推動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為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準備了條件; 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4)短暫春天的啟示 ①列強侵略是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 ②實現國家富強,必須先實現民族獨立 2、1927---1937年,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1)快速發展的原因:----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2)發展狀況:輕工業、新興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發展較快 (3)意義:為抗日戰爭準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3、1937--1945年,民族資本主義受到沉重打擊---日漸萎縮 (1)受到打擊的原因: ①日本野蠻的經濟掠奪 ②國民政府強化控制 ③戰爭的破壞 (2)影響: ①日本政府以戰養戰,維持和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②官僚資本膨脹,控制國民經濟 4、1946-1949年,民族資本主義陷入絕境 (1)原因:①美國經濟侵略加劇---------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為獲得內戰援助,與美簽訂《中美友好通商條約 》, ②官僚資本進行經濟壟斷 ③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 (2)表現:民族工業紛紛倒閉 (3)影響:民族資產階級放棄中間道路,與中共協商建立新中國 |
(3) |
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
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產生的作用: 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近代化的表現 政治:導致民族資產階級產生,為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提供了社會基礎, 無產階級隊伍壯大,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 思想: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補充: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影響: 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 、谶M一步瓦解中國傳統的經濟結構; ③改變階級結構,壯大了無產階級階級;產生資產階級階級; ④推動中國的近代化; ⑤早期維新思想產生 ⑥新的經濟因素和階級力量對封建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起到瓦解作用 |
8.結合近年來紀念抗日戰爭即反法西斯戰爭的一系列活動,認識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7.中國民主革命中呈現出的革命精神,包括五四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內涵。
6.明確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思想理論、政權建設、軍事和經濟建設等方面史實,歸納出中共領導民主革命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線索和依據。
5.太平天國運動與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