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生朗讀“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這段話之后,提出以下的問題進行討論:
①這段話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說的?(“秦王無意償趙城”。)藺相如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注意行文前后照應。)“章臺”――“列觀”;“以示美人”――“傳之美人”。
②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述“奉璧”使秦經過;斥秦王無禮,說明“復取璧”原因;預防秦王“強奪”之策。)
③討論這段話的內容及表達方式: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借趙群臣語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由抑轉揚,緩和氣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說明趙方誠意,以退為進)
說“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關鍵,為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強秦之歡”(又何等委曲)
“戲弄”(“怒發上沖冠”之由,照應上文)
“臣頭與璧俱碎于柱”(一夫決死,萬乘莫當,秦王入我掌中)
④從秦王的反應來看,這段話有怎樣的特點?秦王“辭謝”是否僅僅因為“恐其破璧”?(這段話義正辭嚴,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辭窮。)
⑤從這段話看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聯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趙王“齋戒五日”一事;要著眼于“完璧歸趙”的全過程。
“璧有瑕”(“復取璧”的辦法何等巧妙)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樣要求的前提,暗藏歸璧于趙的計劃,使秦王入彀。)
“拜送書于庭”(為提出“設九賓于廷”設伏,這關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計劃,以進為退。)
⑥小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有膽識,有智謀,善于相機行事,掌握主動)
⑦要求全班同學將這段話重讀一遍,再抽查個別學生,看看是否已達到基本成誦。
2.朗讀第6至13段。熟讀如下兩段:
①“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
②“秦自穆公以來……孰計議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主要看能否讀出語氣,能否基本上成誦。
1.熟讀下面兩段話:
①“夫趙強而燕弱……則幸得脫矣。”
②“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寧許以負秦曲。王必無人……臣請完璧歸趙。”
5.整理前五段詞語。
①通假字:斧質(楨)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慣用語:“見”用于表示被動(徒見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動(幸于趙王)
試比較二者的不同。
六、留作業。
4.齊讀第5段。
①教師將藺相如的對策語連貫起來朗讀一遍,然后帶領同學分析它的特點。(見事深刻、決斷明確――真乃快人快語;對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聯系上文說說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場上的特點。(設伏――陪襯――虛寫――一出場便不同凡響。)
3.齊讀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預朝政,當時又有薦人不當一并治罪的規定,然后叫一個學生重讀“臣嘗有罪”至段末這一部分,讓全班學生仔細品味。
②敘史貴簡。從這個原則出發,能不能將這段話改寫為:“于是繆賢薦藺相如,王許之。”(不能)
③討論中可提出一些輔助性問題:繆賢是怎樣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膽識。)對表現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虛寫一筆)劃出關鍵語句。(“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2.齊讀第3段。
①讓學生概括大意。(故事緣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報秦者”為本段關鍵句,并加分析。(為相如出場作鋪墊)
③提問:本段寫趙國君臣議而不決,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膽識)
2.《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萬字。本紀、世家、列傳用于記述人物事跡,書用于說明各種制度的發展變化,表用于顯示史事的脈絡,奠定了后世寫史的體例。
《史記》有很高史學價值。班固稱贊這部書說:“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不僅如此,其中《陳涉世家》肯定了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敘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點。
《史記》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書中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我們將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三、時代背景簡介。
戰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并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領了巴蜀,并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盡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系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講解上述內容之后,可以先畫一個《趙大事紀年表》,按課文填寫可填的項目,然后提問學生:
“完璧歸趙”“澠池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各發生在哪一年?
趙大事紀年表
附注:此表與《史記?六國年表》在個別地方有出入,但澠池會的年代是以《年表》為依據的。
四、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五、講解課文第1至5段。
1.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 ̄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
司馬遷早年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記載:“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晡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彭城,過梁、楚以歸。”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篤。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并告誡他不要“廢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繼續發憤著書,于征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
附注:可預備一張中國全圖,講述時指出司馬遷游蹤的大致方位。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