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作業:
⑴、交流課后練習完成情況 。(課后練習也可在理解課文時進行)
⑵、歸納字詞,預習新課。
吉訶德的時代?教案
教學目標: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3、總結全文,加深理解。(照應前面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1)因果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分析說理方法。課文的第七段是一個醒目的獨句段(“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劈頭一個關聯詞“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論,都屬于“要自己來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為
第一層:只是送去,有往而無來。(有悖于交往原則)
第二層:只是送去,必淪為乞丐。(要正視歷史邏輯)
第三層:聽憑“送來”,大受其禍害。(應重視現實教訓)
↓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2)文章顯著的特點是使用比喻論證。
(3)魯迅的雜文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本文語言的特點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夠三言兩語,甚至只用一句話一個詞語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現象的本質。犀利的語言多用于揭露敵人,鞭笞丑惡,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話八十二個字,集中回答了五個問題,論因果,作選擇,加判斷,都深中肯綮、無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確、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銳、機智和含蓄、委婉的結合物,在論辯的文章中還顯示了從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風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當而風趣的比喻。作者對于如何占有,怎樣挑選,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題目雖大,道理雖深,卻能以小喻大,深入淺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這就是幽默的力量。魯迅的幽默和風趣,顯示了他的非凡的觀察力和一個成熟的思想戰士的特點。”(課后練習三)
2、講讀課文后半部分(5-10節)
(1)指名朗讀第5-7節。
(2)思考問題:
① 作者批判了“閉關主義”,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義”之后,是怎樣提出“拿來主義”主張的?哪些詞語飽含了諷刺的意味?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先用“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一句 推上文,然后提出自己“拿來主義”的主張。先破后立。“摩登”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用“吝嗇”與上文的“大度”進行強烈的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一步諷刺。
②“送來”和“拿來”區別何在?為什么要把“送來”和“拿來”加以區別?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用列舉的方法指出“送來”的實質,揭露帝國主義的罪惡。從經濟到軍事到文化,所謂的“送來”,就是貪得無厭的侵略、掠奪。“拿來”則不然,是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地“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里“運用腦髓”是指獨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鑒別精華與糟粕,“自己來拿”是指獨立自主的選擇。一“送”一“拿”,本質不同,內容全異,將二者嚴格區別,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們“嚇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論點更加鮮明突出。
(3)齊讀第7節
1、檢查字詞:
給加點的字注音:
冠冕(miǎn)堂皇 禮尚(shàng)往來 自詡(xǚ) 殘羹(gēng)冷炙(zhì )
孱頭(càn) 腦髓 (suǐ) 蹩進 (bié) 玄虛 (xuán)
3、布置作業:
(1)熟讀1-4小節
第二課時
理解“拿來主義”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1、 題解導入:
“主義”是指重大的原則或主張。“拿來主義”這個提法是魯迅先生的獨創 ,它的題旨是針對國民黨政府媚外賣國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盤西化”的主張,也針對革命文化陣營內部的拒絕借鑒,盲目排斥的錯誤態度,魯迅提出既要大膽吸收借鑒外國文化(也包括本國的文化遺產),又要認真的分析精華與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質,創造民族新文化。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