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下渾成之美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寫景名句,水天相接,渾然天成,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美妙圖畫。
2..遠近變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虹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遠景。這種寫法,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讀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1.色彩變化之美
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清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層巒聳翠”中的“聳翠”,“青雀黃龍之軸”中的“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尤其“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靜止畫面色彩,著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之句。
2.了解六個禮貌謙辭
(1)
(2)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稱。古人稱成人為“七尺之軀”,稱不大懂事的小孩兒為“三尺童兒”。“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個讀書人。
(3)他日趨庭,叨陪鯉對。趨庭,快步走過庭院,這是表對長輩的恭敬。叨,慚愧的承受,表示自謙。鯉對,指在父輩面前接受教誨。全句意思是,過些時候自己將到父親那里聆聽教誨。
五.《滕王閣序》的用典
王勃用典不僅多而且靈活,由明用、暗用、畫用、連用等。
如“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虛;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天柱高而北辰遠”等屬明用典故。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等屬暗用典故。前兩句句寫自己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言辭哀婉,情意綿綿;后三句又抒發作者對人生理想的堅定信念。
“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句屬化用,雖說的是古,而喻的卻是今,寫出自己渴望知音,渴望能展示自己的才華。
“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句屬連用。四個典故恰當地表達出了年輕的王勃受寵若驚而又自怨自嘆的復雜心理,也表達了自己報國之志和遠大的理想抱負,給人以一氣貫之的暢快淋漓之感。
六.《滕王閣序》寫景“四美”
1.辨識六處借代用法
(l)?戟遙臨:?戟代閻公。 (2)檐帷暫駐:意帷代車駕,實代宇文氏。
(3)仙人之舊館:代滕王閣。 (4)帝閽: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撫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馬相如的賦。因漢武帝曾夸其賦“飄飄有凌云之氣”。
3.“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僅用十六個字就形容出臺閣建筑的壯麗。“上出重霄”“下臨無地”,用夸張的筆法突出樓之高,水之深。“翠”本是翠綠的琉璃瓦色,這里借指瓦,突出了顏色鮮艷悅目。“飛”字描繪出閣道高聳如鳥之欲飛,“流” 字形容彩畫形貌。
4.“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賞析: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云:“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四.本文的借代和謙辭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賞析: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賞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于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三段,第1、2段寫景,概述滕王閣的地理風貌,引出參會人物,點明時間,展示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第3、4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最后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
三. 精彩語句揣摩
3.運用夸張突出樓之高,水之深。“翠”突出了層巒顏色鮮艷悅目。“飛”字化靜為動描繪出閣道如鳥之欲飛。
小結:由此可見,王勃寫景頗具特色,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寫山水,體現一定的美學特征。這也是《滕王閣序》成為千古美文的原因之一。
六.總結
韓愈曾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則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這是因為王勃此序不僅有真實的感情和充實的內容,而且有靈活多變的寫景方法。
所以說歷史是公正的,它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七.朗讀全文,再次體會文章的優美動人之處。
滕王閣序 賞析
一.作者簡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六歲能文,未冠應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父受累貶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驚而死。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其詩氣象渾厚,音律諧暢,開初唐新風,尤以五言律詩為工;其駢文繪章?句,對仗精工,《滕王閣序》極負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有詩文集《王子安集》。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