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自吳門被命入衛,……乃王正(正月)二日……十九日,太皇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指南錄?自序》)
2.中心思想。
本文表達了作者在國難當頭時刻銳身自任的氣概、堅貞不渝的節操和以死報國的決心。
【小資料】
(一)重點內容圖示。
(二)作者。
文天祥 (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學家、詩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宋理宗釣寶四年(1256)考取進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贛州(現江西贛州市)。德釣元年(1275),元軍進迫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應勤王詔,捐家產作軍費,率義軍萬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軍大舉南下,駐軍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資政殿學士身份出使元軍議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脫,經海路轉至福州,擁立端宗,圖謀恢復,轉戰東南,終兵敗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寧死不屈,從容就義。時年僅46歲,遺有《
《指南錄》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營到南返福州期間的詩作。以《揚子江》詩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達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歸的一片丹心。
(三)《后序》編入課本,在第5段“悲予志焉”后面刪去一段文字: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所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余謬;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將請罪
(四)有關文天祥的祠聯。
浙江溫州文信國①祠聯;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誼若龜鑒②,忠膽若鐵石;敢問何為浩然正氣③,鎮地為河岳,麗天為日星④。花外予規⑤燕市⑥冷;柳邊精衛⑦浙江潮。
北京文天祥祠聯:
南宋狀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氣貫人寰,河岳日星傳萬世;明?崇廟觀,丹心碧血照千秋。
海豐縣方飯享聯:
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嶺外更無人。
注釋:
①文信國:文天祥曾被封為信國公。
②龜鑒:龜,龜卜;鑒,鏡子。龜鑒,借鑒。
③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④鎮地為河岳,麗天為日星: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⑤子規:鳥名。又名杜鵑,鳴聲悲切,從夜鳴叫到天明,聲似“不如歸去”。有“杜鵑啼血”之說。李白《蜀道難》:“又見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⑥燕市:元大都,今北京。
⑦精衛:神話中的鳥。“精衛填海”,常指按照已定目標,奮斗不止。
⑧?:祭祀。
(五)補充注釋。
[德釣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二月”應是“一月”之誤。根據:
1.討論問題。
①文天祥辭相印不拜而出使元營這件事說明了什么?(不計個人利害,圖救國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時“但欲求死”后來隨祈請使北行,理當自殺而“隱忍以行”,這兩種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為“不得脫”,以死保全名節;“隱忍以行”,是因為有機會逃脫,還可以有所作為,圖救國之策。)
③“昔人云:‘將以有為也。’”這句話是否可以刪去?(刪去后并不影響上下文的連貫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綱,作者歷盡限險而不死,就因為他有這樣一個堅強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點出詩集的題名,有什么含義?(以磁針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國的強烈感情。)
2.誦讀練習。
基本方式是齊誦、自由練習誦讀、誦讀的檢查。以下是指導誦讀的要點:
①可以分層練習,難背誦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項,即由揚州經高郵至通州這一段經歷)要反復進行練習。
②要提示學生,18個排比句中包含著敘事成分,作為前兩段概括敘事的補充,但它們的基調是抒情,抒發了作者為國捐軀、萬死不辭的情懷,讀時要表現出這種基調來。
③為了有效地表現出這種基調,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詆”“罵”“爭”“備不測”“物色”“彷惶”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頓,每個分號處都應有較長的停頓。
④要細心品味兩上“嗚呼”和三個“矣”所表現的語氣是有區別的。第一個“嗚呼”表達了已將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個“嗚呼”表達了山河破碎、國事難為的傷痛;第一個“矣”處于統領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讀;第二個“矣”處于前一層結句之末,有總結上文的作用,宜輕讀;第三個“矣”,處在文意轉折(“而境界危惡”)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層(第二個“嗚呼”至段末)語氣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達于高潮。
(七)歸納中心思想。
1.誦讀的準備。
先劃出大的層次。可分兩層:前一層(開頭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發在所歷險境中的情懷;后一層(“嗚呼!死生,晝夜事也”至段末)抒發作序時“痛定思痛”的情懷。
前一層是誦讀中的難點。用“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統領出以下18個排比句,關鍵是要記住這18個排比句的順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簡表,有助于記憶(學生邊讀邊歸納)。
①在臨安城外北關:詆大酋;罵逆賊;與貴酋爭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備不測;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揚州:竟使遇哨;進退不由。
④揚州至高郵;桂公塘土圍中;賈家莊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與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幾以不納死。
⑥航海南歸:以小舟涉鯨波。
2.學生分段復述。(略)
提示:復述中可適當地利用注釋中提供的史料。
(六)誦讀第4段。
1.復述的準備。
分兩步:先逐段討論復述中應注意的問題,然后全班齊讀一遍。
第1段應注意的是:①時間(只有兩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營原因(兵臨城下、“北邀當國者相見”)。③作者的意圖(“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④作者任職及官銜。
第2段應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挾北行二事。②先說初至北營的情況,后說情況的變化;說情況的變化,又是先說變化的原因,后說變化的過程。③說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語;說被挾北行一事,重在“隱忍以行”一語。
第3段應注意的是:①重點是在真州和維揚兩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說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說南返的路線。
4.據板書即可歸納出記敘、抒情和說明相結合的寫法(說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議論成分,把議論加進去也可)。
(五)復述文天祥的遭遇。
3.板書示例(在全班討論中隨手寫出)。
小結:①前四段從總體上看,是用來說明詩的產生背景;分別來看,第1段說緣起,第2、3段說事實背景,第4段說作詩時的心態。知道這樣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詩的內容。③從第2、3段可以看出,詩集中卷次劃分的標準正是這段所記敘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為下文“悲余志”一語作鋪墊的。③先說背景后說有關詩集的問題,便無須再作任何解釋,言簡而意賅,有水到渠成之效。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