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詩人對祖國的認識應超越了一般詩人,根據英語十四行詩的結構特點,思考詩人對“祖國土”的認識過程?揣摩每個層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詩歌情感發展的脈絡。
前八句:主要寫我們對祖國土通常的態度――熟悉得都忘記了她的存在。詩人與祖國土一起受難、承受厄運。情感總體是沉郁的情感上欣起微微的波瀾,應讀出頓挫之感。
后六句:分兩層。前四句,是對上面陳述的回答,是對踐踏祖國土的沉痛的反思。后兩句,帶有警句式的轉折意味,是對祖國土的理性的思索與透徹的認識,這里表現了詩人真誠而深厚的愛國之情。
她曾在詩中這樣吟唱:丟棄國土任敵人蹂躪的人,/我絕不同他們站在一起。/他們粗俗的諂媚我絕不歌也決不聆聽,/我的詩也決不向他們獻呈。”可見,她唾棄那種對祖國的淺薄而廉價的頌歌式的贊美,并稱之為“粗俗的諂媚”,這是一種在苦難中升華的從靈魂深處重新獲得的對祖國認同與歸屬感,讀來,對我們的心靈有強烈的沖擊力,閃耀著真理的光輝。
情感脈絡:沉郁――深情贊美、悲憤――深厚、熾熱的愛國之情。
2、明明是在抒發自己對“祖國土“的熱愛之情,而詩篇卻用大量詩行寫”祖國土“普通與卑微,為什么這樣寫?
開篇大量詩行渲染了一種氛圍,“祖國土”是普通而又普通卑微而又卑微,同時也含蓄委婉地寫出了祖國土的命運。而只有強化這種情感體驗,才能使最后兩句的抒情有所依托,在背景的反差中達到高潮。
1、你從詩歌中,了解到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嗎?面對這種情況,詩人為什么說這是“自己的土地”?
詩人當時所處的時代,是動蕩,痛苦,遭受災難的時代,然而,詩人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背棄祖國,號召人們要“躺進它的懷里”和祖國融為一體。體現了一種與祖國命運息息相關的深厚的愛國之情。
2.語言知識
⑴ 音形
香囊(náng) 苦楚(chǔ) 砂礫(lì) 蹂(róu)躪(lìn) 齏(jī)粉
⑵ 詞語
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
砂礫:細小的石塊。
蹂躪:踐踏,比喻用暴力欺壓、侮辱、侵害。
齏粉:細粉,碎屑。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土地是人類的母親,是人類得以生存的的依靠,人類總是在不斷接受著土地博大豐厚的滋養和恩情,而一把祖國土,則更是代表了一個國家,它見證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阿赫瑪托娃正是把這種對祖國土的理解用詩的形式表達了出來,她用“類似日記的親切與直接”(俄羅斯詩人布羅茨基語),把這種樸素的情感呈現在讀者面前,但這種“親切與直接”卻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力量,閃爍著真理的光輝。
二、文章的內容與結構
《祖國土》飽含了阿赫瑪托娃對俄羅斯土地摯愛終生的情感,在某種程度上是代表我們每一個人類個體領受了土地博大的恩情。科?楚科夫斯基的話多么令人感動――“莊嚴壯麗的詩句只能誕生在莊嚴壯麗的心里。”只有了解阿赫瑪托娃在前蘇聯飽受磨難的經歷,才能體會到這首詩中所蘊含的那種對祖國深沉執著的愛。
詩的前四句用了“不用”、“不給”、“不像”等否定詞表明:因為天天生活在祖國的土地上,所以從不把它刻意珍惜,也不為它激情奔放,它似乎不給我們增加苦楚,也不像理想中的天國的樂土。
5――8句進一步表明:不知道、不理解祖國土的價值在哪里,甚至有時不注意它的存在。這是一般人的真切感受的流露。這幾句極寫土地的不重要,為下文的張揚埋下伏筆。
9――12句更進一步用比喻表明平時對祖國土的無視、輕視。
13――14句一轉折,我們實際天天躺在它的懷里,不拘禮節地稱它為“自己的土地”,親切、實在。
女詩人鄙棄地用“護身香囊”、“激情的詩”、“天國樂土”等語,否定了那種淺薄空洞的“愛國感情”。接著她深刻地指出,我們對于“祖國土”是太習以為常了,竟至毫無感覺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哪怕我們在這片土地上“受難遭災”,也會“甚至從不記起她的存在”、“牙齒間的砂礫”和腳下的“灰塵”,同開頭的“護身香囊”、“激情的詩”、“天國樂土”之類構成了尖銳對比,說明“祖國土”是如此平凡甚至微賤,所以遭受兒女們的冷漠和鄙棄,另一方面聯系著“祖國土”的兒女們的苦難,女詩人寫到“祖國土”本身也受到她的兒女們“踐踏蹂躪”,透露出內心莫名的酸楚。然而我們終究和“祖國土”是不可分割的,我們生于斯,長于斯,死后還躺進“祖國土”的懷里,“和她化為一體”。萬千感情,都凝縮在一句質樸、親切的稱呼中:“自己的土地。”
女詩人的感情因質樸而更見真摯,因真實而更顯深刻,因沉痛而更加震撼人心。
[品味]在14句詩中,詩人用12句表達對祖國土地的無視和輕視,沒有一點珍惜的感情,更沒有熱愛的激情。不用護身香囊把它像寶物一樣帶在胸口,也不為它激情地痛苦,它也不像是神圣中的天國樂土,我們不注意它的價值,甚至經常忘記它的存在;對土地,我們知道的就是污泥、砂礫,就是沒用的灰塵――這實際在表現一種真實的感受。試想:對待我們的腳下的土地、泥土,誰不是這樣呢?只是我們沒像詩人那樣,把這種平常的感受真實、坦誠地表達出來。第13句一轉:“但我們都躺進它的懷里。和它化為一體,/因此才不拘禮節地稱呼它:“自己的土地。”是啊,我們都躺進它的懷里,和它化為一體,我們不都是在祖國土地上生息嗎?沒有祖國的土地就沒有了我們生存的根基。的確,我們是和它不拘禮節,我們是稱呼它為“自己的土地”,因為我們是土地的主人,國家的主人,我們和土地親切、實在,我們為生活在祖國土地上而自豪。
[體會]這首詩看似平凡,實際它用平實的語言,靈敏地捕捉住了絕大多數人對祖國土地的共同感受:平凡地對待它,熱愛它。
1. 作者簡介
阿赫瑪托娃(1889-1966),俄羅斯女詩人。其作品“具有充分的根據,被認為是偉大的俄羅斯詩歌的杰出成就”,“有20世紀的薩福”之美譽。阿赫瑪托娃出生在敖德薩一個海軍工程師的家庭。原姓高連柯。阿赫瑪托娃是她取自韃靼族外祖母的姓氏,用來發表作品的筆名。1912年第一部詩集《黃昏》問世,表現了女性的壓抑和孤獨的情調。1914年出版的詩集《念珠》引起較大反響。此后陸續有詩集《車前草》(1921)、《白色的一群》(1917)、《公元1921》(1922)等出版。她的詩作極善抒發女性的內心情感,富有音樂性。十月革命后,雖然對革命并不十分理解,甚至遠離革命的現實,但與那些逃離祖國的白俄作家,是界線分明的,并寫有《我和那些拋棄國土的人不同道……》(1917)。30年代著有《馬雅可夫斯基在1913》、《但丁》,探索了詩人的命運。在這個階段,她依據自己的親身遭遇,寫下了她最重要的組詩《安魂曲》(1934~1940),衛國戰爭中寫下了許多愛國主義的詩篇,如《起誓》、《勇敢》等。大型抒情敘事詩《沒有主角的長詩》(又譯《沒有主人公的歌》,1940~1962)是其詩歌創作的總結。此外還有詩集《光陰飛逝》(1909~1965年的詩篇)。女詩人一生命途多舛,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復名譽。
1.加強誦讀。2.完成《創新課時訓練》一、二。
祖國土?教案
【學習目標】
(1) 認識詩人,了解詩人的創作。
(2) 聯系寫作背景提煉主題。
(3) 朗讀全詩,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鑒賞本詩的藝術特點。
【目標重點】
(1) 聯系寫作背景提煉主題。
(2) 朗讀全詩,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鑒賞本詩的藝術特點。
【目標難點】鑒賞本詩的藝術特點。
【相關材料】
1.背景
這首詩寫于1938年初,是詩人艾青接觸了北方廣大的農村現實之后的作品。抗日戰爭爆發以后,艾青親眼目睹了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一切,這給詩人的心靈蒙上了一層憂郁的色彩,他通過詩歌表達了對祖國災難深重的憂慮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以及對這塊神圣土地的深沉而執著的愛。
詩前小引中“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這個生長在北方的詩人的一句話引來一首情真意摯的抒情詩篇。“北方是悲哀的”,這是詩人的情感指向,也給全詩定下了調子――憂郁、悲哀、沉重。
詩人通過一系列形象表現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現在戰爭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災難和不幸,正是在這古老而又苦難的國土上,祖先們與自然界、與入侵的異族相搏斗,從不曾屈辱過一次,他們傳下的“言語”與“姿態”也“永遠不會滅亡”,詩人于此汲取了頑強的精神力量,堅定了必勝的信念,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情感。
這首詩包括題記在內,可看作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題記,交待了本詩的寫作緣起;詩的前三節,展現了北方人民在戰爭年代所蒙受的災難與不幸。第二部分,本詩的最后一節,表達了詩人自己深深地熱愛和崇敬“悲哀的北國”。
本詩是自由體詩,沒有整齊的段式和統一的韻腳,在表達上不受拘束,散文氣息很濃,但在節奏、畫面、情感等方面詩的質素仍然十分鮮明:
①詩的語言富有節奏感,各個層次之間、各句之間、各個詞語之間的停頓與銜接,都應和著語言的自然節奏,加上適當的反復,全詩產生了一種內在的旋律。
②詩人以他畫家的感受力,敏銳地觀察、藝術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觀,并以素描的筆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動感的北國鄉土的風景畫面,對色彩、光線、形體、動態的捕捉,都十分形象、生動、準確、傳神,從而把自然景色詩化了。
③回蕩在這畫面、節奏中的,有一種強烈而深沉的對祖國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摯愛,正是這種真摯深厚的感情和浸潤和流貫,成為了該詩的最重要的質素。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然后我死了,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五、作業:
5.詩文的1、2、3小節將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敘述黑暗現實為主,那第四小節作者主要以什么為主?
明確:抒情。詩人用了三次重復“我愛這悲哀的國土”,讓讀者感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富有震撼力的聲音,前面反復的強調和渲染都在這里得到了反襯,在強烈的對比中,詩人看到了傷痕累累的祖國,但也在意識深處感到這也是曾經讓人驕傲的祖國。
4.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節和第二小節,那第三小節講了什么內容?
明確:是對前兩節的總結和概括,也就是說北方正處在“災難”、“不幸”、“貧窮”與“饑餓”之中,其實北方是當時中國的一個縮影,這樣的景象就是當時中國的命運,是中國災難深重的歷史的命運。
3.找出作者所選取的意象,說說這些意象都帶有怎樣的色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明確:意象:“暗淡的灰黃”、“荒漠的原野”、“頹垣與荒冢”、“孤單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樹木”、“低矮的住房”“惶亂的雁群”。
色彩:灰暗。
這是一片荒涼的景象,這些景象與冬季的肅殺相互襯映,成為當時中國現實的真實反映和象征。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