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①文中的“新年”猶如一道難關,將父親置于“新年”這一環(huán)境中,更能表現(xiàn)人物人性格特點;②通過父親如何艱難地度過年關的描寫,更真切形象地表達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這一主題。(請?zhí)貏e留心第③⑧兩段)
2.答案要點:①很有責任心;②很有能力;③能獨立承擔家庭責任;④安分守己,安于現(xiàn)狀;⑤艱難地獨立維持生計。(請注意,本題只要求歸納“父親”這一形象的特點,沒有要求簡要分析)
1.(1)(“我們”)難過(或:不快;或:興會完盡的不快) (“父親”)悲愴(或:艱難度日悲愴)
(2)(慶幸)不再如父親般艱難度日。(這道題只要細讀上下文就能回答)
4.下列對作品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篇首《中學生》約稿的敘述并非閑筆,它與篇末“他還沒有做中學生哩”等文字遙
相呼應,傳達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B.第③段“是的,自從我能記憶起……居于最前列”一句,有承接過渡的作用,從而
使文章的時空轉換嚴謹自然。
C.第④段“那時街上討債人的行燈還正在往來如鯽”的描寫,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突出
“我家”怡然自樂的生活景況。
D.父親緊皺眉頭踱步與必恭必敬跪拜祖先容,燈節(jié)的熱鬧氣氛與父親的悲愴音調等對
比描寫,使“父親”形象更加鮮明。
E.作者的文筆十分樸實,而“父親”的形象極其鮮明,作品的思想感情與非常深沉真
摯,足見作者文字功底十分深厚。
附:答案及簡析
3.作品將“父親”放在“新年”中描寫,這樣的構思有什么好處?
答:
2.請歸納出“父親”這形象的特點。
答:(1) (2) (3)
(4) (5)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 )
A.本文以不會褪色的鄉(xiāng)土情結開篇,開門見山;以鄉(xiāng)土情結的形成和表現(xiàn)為主線,脈
絡清晰;以不會消失的鄉(xiāng)土之戀結篇,首尾呼應。
B.第二段寫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故鄉(xiāng)的山水草木、鄉(xiāng)鄰的音容笑貌……這一切決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動,很說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遠離鄉(xiāng)土的游子們孤苦無助的境遇。
D.“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的比喻,舊典活用,極富新意,為中華民族安土重遷這一傳統(tǒng)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據(jù)。
E.最后一段,寫鄉(xiāng)土之戀不會因科學的進步、東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變小而消失,筆法生動具體、細致入微,讀來發(fā)人深思,回味悠長。
這是2003年全國卷的第19—22題。第1題在“歸納內容要點”一講中已經(jīng)分析過,第
2題比較容易,不去分析它,重點說后兩題。
第3題的題干共有兩句話。第1句話概括說明文章第四段的內容;第2句話中,“請你結合鄉(xiāng)土情結”是答題方法的提示,“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是答案內容的要求。這道鑒賞題的答案是:①把鄉(xiāng)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并深化了鄉(xiāng)土情結的內涵。②具體說明鄉(xiāng)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應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結合鄉(xiāng)土情結”。從全文看,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鄉(xiāng)土情結”,并說明“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會不會使之褪色,但并沒有揭示“鄉(xiāng)土情結”的內涵。第二段主要寫“童年的烙印”,這是寫“鄉(xiāng)土情結”形成,已經(jīng)觸及其內涵;第三段寫少年離別家鄉(xiāng)的情景,這是寫“鄉(xiāng)土情結”的發(fā)展。而第四段寫出前文所沒有的嶄新內容,這就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決于地理距離的遠近”。這句話中,“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大大豐富并深化了“鄉(xiāng)土情結”的內涵;“不取決于地理距離的遠近”與首段“遼闊的空間……”相照應,具體說明了“鄉(xiāng)土情結”永不褪色。有了這兩點,本文的主題便得到了深化。再聯(lián)系最后一段,這種“深化”會看得更清晰。
從本題的解答看,鑒賞表達技巧,絕不能離開作品的內容。因為“作用”、“好處”都是指表達內容而言的。
第4題是綜合賞析題,正確的兩項是A、C。A項是對全文結構和思路的評述,其正確不必多言。C項“失根的蘭花……”的比喻運用,有何作用呢?上文說,“許多稚弱的童男童女”“去串演各種悲劇”,“人一離開鄉(xiāng)土,就成了……”;再從比喻本身看,蘭花是“失根”的,“萍”是“浮”的“逐浪”的,秋蓬是“飛舞”的,蒲公英是“四散”的,都是孤苦無助的,漂泊無定的,這樣看來C項是正確的。
B項錯在“這一切決定了自己的一生方向”與文意相違,因為原文說,“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jīng)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shù)。”D項“極富新意”之說錯。“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是“舊典”,文中只是用以證實“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未見新意,新意在“但百余年來……”以下,但是與用此典故無關。E項是對作品末段的評述,“筆法生動”大致可說,“具體,細致入微”的評價則顯然與原文不舍,短暫幾十個字,何來“細致入微”?何來“具體”?
從這道綜合賞析題看,準確理解作品,是鑒賞正誤的關鍵。
3.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并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
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xiāng)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6分)
答: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寫的少年離別家鄉(xiāng)的情況有哪幾種?請概括說明。(4分)
答: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