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大事件:①英法美俄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 ②總理衙門設立③辛酉政變 ③太平天國失敗 ④洋務運動興起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四)19世紀60年代后,從洋務派中分化出早期維新派
典型例題:
●有人說:“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先導,對此你如何理解?
①概述:
近代歷史是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并戰勝封建主義的歷史。
近代化涉及政治、經濟、思想等各領域,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近代化歷程是中國內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中國人民不斷奮斗過程。它始于洋務運動,經過緩慢發展,結束于南京國民政府覆滅,呈現出發展程度不足,水平不高,且未能最終完成的特點。
②理解:
從思想領域看:
鴉片戰爭期間掀起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但它暫時局限于愛國知識分子階層。
60年清廷內部一些有見地的官僚--洋務派,出于維護清朝統治的目的,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口號,通過與頑固派 論戰,并最終得到最高統治者默許,從而使近代化意識的影響得以擴大
其后歷經早期維新思想的廣泛傳播,直至迎來了人們思想近代化的“五四運動”,追根溯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洋務運動的誘導。
從經濟領域看:
洋務派在洋務運動中先創辦軍事工業,后創辦與軍事工業相關的民用工業,客觀上對中國近代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都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為本民族經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對外國資本主義的擴張也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洋務運動雖然失敗,運動中也未涉及學習西方政治體制,然而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洋務思想和洋務實業是先進的,是古老中國的新事物和新因素,因此堪稱近代化先導。
●比較地主階級抵抗派(林則徐、魏源等)和洋務派的異同。
同:①都是地主階級中開明人士,它們學習西方都遭到守舊官僚反對。②洋務派繼承和發展了抵抗派的“師夷長技”思想,并付諸行動。③他們學習西方還停留在表面、感性認識上,未上升到經濟和政治制度的學習。④抵抗派不能提出一條改變社會有效方案,洋務派未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異:
①目的:抵抗派--抵抗外來侵略,維護主權獨立(制夷)。洋務派--維護清王朝統治(自強)
②內容:抵抗派--學長技:戰艦、火器、練兵之法。洋務派--除長技之外,還在“求富”的旗號下創辦民用工業以及開辦新式學堂等,較為廣泛
③實踐:抵抗派--因受打擊而未能掌權,未將主張付諸實施。洋務派--有實權,中央有總理衙門推動,掀起30年洋務運動。
●19世紀中期,中國開展了洋務運動,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它們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么?(略)
(2)它們在學習西方問題上有何明顯不同?
中國洋務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指導下,只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未引進先進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日本不但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還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制度。
(3)試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經濟原因:中日兩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不同。洋務運動過程中,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然占主導地位,民族工業雖然產生,但發展緩慢。19世紀中期的日本,資本主義取得較大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日本社會深刻變化。
政治方面:中日兩國統治者的階級基礎不同(國體不同)。洋務運動中,封建地主階級處于統治地位,特別是封建頑固勢力掌握實權,并始終以維護封建專制制度位目標。日本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明治維新過程中,新政權為擺脫外來壓迫,積極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近代化的國家。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影響中國政局變化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什么影響?
(三)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者階級內部分化出洋務派和頑固派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特點:兩重性
(即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協性、軟弱性。其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社會性質。)
(一)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產生過程(外商企業、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2、特點:
①(從時間)早于民族資產階級產生。②(受三重壓迫)富有徹底的革命精神。③(分布區域:沿海和長江流域)人數集中,有利于宣傳和組織斗爭。④(來源)因大部分出身于破產農民,與農民有天然聯系。
(三)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出現
1、通過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辦了一批船塢和加工廠。。
2、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開始在中國大規模投資。
(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近代企業產生(民族經濟)
背景:①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②外資企業利潤刺激。
③洋務運動誘導。
④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特點:①創辦者多為貴族官僚地主
② 主要分布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
③開始于輕工業部門
④ 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一)洋務運動
1、洋務派和頑固派
①代表人物 (主要注意洋務派)
②人員來源(洋務派為實權官僚; 頑固派為腐朽貴族官僚)
★區別:頑固派因循守舊、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統治。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
本質目的一致,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
原因:他們都是地主階級的代表,都是清王朝的維護者。
☆洋務運動掀起的原因
①洋務派握有地方實權;②得到外國侵略者的賞識;③慈禧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采取了暫時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2、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自強)
概念介紹:
(1)主要活動
① 前期(60--70年代)主要興辦軍事工業 。(旗號:自強)
洋務派的求強首先是為了鎮壓人民的需要,其中也有防御外敵的思想。洋務派的求強思想體現出向西方學習的潮流,部分地改變了輕視科學技術的觀點,使人們重視先進的生產力在國防上的重要地位。從而使中國開始了近代化的艱難起步
② 后期(70--90年代)興辦軍事工業的同時興辦民用工業(旗號:求富)
洋務派的求強實踐遇到了很多困難,主要就是經濟問題,沒有強大的經濟后盾,求強只是一種空想。為了扶助軍事工業,洋務派便舉辦民用工業。當然,列強在華企業所牟取的利潤也刺激了洋務派“求富”思想的產生。洋務派的“求富”思想打破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和傳統的經濟理論,是一大進步。
★企業性質:
其創辦的軍事工業基本上是封建近代企業,民用工業基本上是以利潤、市場和價值規律為基礎的近代資本主義企業,但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封建性。
③籌建海防
19世紀80年代中期,洋務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
④舉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2)失敗原因
原因:
①西方列強并不希望中國富強,中國無法真正掌握西方先進生產技術,一些洋匠利用中國官員不懂技術、進行勒索、謀取私利,使企業難以發展。
②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百般阻撓和破壞,也使洋務運動步履維艱。
③整個洋務運動在中央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力量分散、難成大器。
④洋務運動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而不徹底改變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其失敗的根源。
認識:①中國要想發展,既要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和設備,更要靠自力更生,走自主發展之路。
②改革發展會遇到各種阻力,需要有充分的準備和堅強的毅力。
③在改革中,要變革,廢除舊的生產關系、舊的制度,以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
(3)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積極方面
(1) 引進了一些近代科技和工具,培養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識分子和技術工人;(2)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3)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開缺口。(4)提高了國防能力。
(創辦實業,培養人才,對中國近代化起了先導作用;運動中形成的新的社會生產力,客觀上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瓦解,刺激并誘導中國資本主義產生; 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介紹西方科學知識,也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傳播,在這基礎上,我國出現了早期的維新思想。)
消極方面:
(1)由清政府官辦,為維護封建反動統治服務;(2)軍事工業主要是為了鎮壓人民反抗,不能為國求強;(3)民用工業是為解決軍事工業的困難,不是為社會求富;(4)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5)經營管理腐敗。
洋務運動的內容、失敗原因。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資產階級的兩面性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