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摸清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這里所說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具體是指開頭和結尾的關系,它們與主體部分的關系,以及前后照應的關系。摸清這種關系,既是分析結構的需要,也是弄清寫作思路的需要。譬如2000年全國卷第23題問最后一段“與倒數第三段的關系是什么?”,2003年綜合賞析題“A.本文以不會退色的鄉土情節開篇,開門見山;以鄉土情結的形成和表現為主線,脈絡清晰;以不會消失的鄉土之戀結篇,首尾呼應!边@樣的試題大致上是屬于對文章各部分之間關系的分析。
目標主要有兩點:
1.分清層次
分清層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層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層次(或說段內層次),前者通常稱為劃分成幾個部分,后者通常稱為分析小層次。
因為段內層次的分析與全文層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這里只說段內層次分析。
段內層次分析的途徑主要是辨類型、歸意群、找標志。
(1)分辨段的類型
段的類型從表達方式上說,分為敘述段、描寫段、說明段和議論段這四類。強調分辨段的類型,是因為段的類型不同,其寫作思路,結構特點也不相同。一般說來,說明段、議論段往往有中心句,主體句則圍繞中心句展開,有時還有小結句。敘述段、描寫段往往沒有中心句,各句圍繞客觀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時空或邏輯順序展開。懂得這一點,有助于段內層次分析。
(2)歸納意群
層次分析是著眼于內容的分析。所謂歸納意群,就是以句為單位,把句意密切相關的句子按意義歸納在一起,并以此為根據來劃分段內層次。一個意群,就是一個層次。
(3)尋找標志
一般說來,段內意群之間往往有標志性詞語或句子,如標先后順序的詞語,表遞進或轉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結性的詞語等等。找出這些標志性語句,有助于準確歸納意群分清層次、概括層意。
4.C(一個政權對某區域的控制,離不開政治、經濟兩大因素。因為在長江流域沒有發現早于商代的有關政治、經濟方面的依據,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權對長江流域的控制不會早于商代。A項比較只是一個條件,不是惟一條件;B項“自成體系,互不統屬”,只能說明在中國上古時代沒有“一體化”;D項不僅商代有銅器,周朝也有銅器,即使這些銅器出現在商朝時期,如果不能斷定是商朝的銅器,也不能僅據此就斷定商朝的政治勢力曾經到達)
3.D(“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效的經濟說明”,“銅礦遺址”就是一種經濟文明;而且這些
“銅礦遺址”是“商周時代”的。A項只是一種推測,不是證據;B項具有戰略意義不是
證據;C項雖“有銅器朝代的重要遺址”,但如果不能確證這些遺址的風格與北方王朝的
相同,都不足以證明北方勢力已到達黃河流域)
2.D(任何地區的統一必須具備這兩需求。這不能成為中國兩河統一難于西亞的原因)
1.B(本文并沒有否定中國的兩河文明“共尊一個王權”的史實,只是認為中國兩河文明共
尊一個王權的時間要比西亞晚,且艱難得多)
4.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中國的“兩河”要比西亞的“兩河”長大、廣闊得多,因此,中國的“兩河文明”
要比西亞的“兩河文明”燦爛得多,偉大得多。
B.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文化,自成體系,互不統屬,可見,
中國的古代文化沒有出現過“一體化”。
C.到目前為止,在長江流域只發現了商朝據點遺址和一批商周時期的銅礦遺址,這說
明北方王朝對長江流域的控制不會早于商代。
D.以文明特征而論,沒有銅器就不成商朝。四川廣漢三星堆銅器文明遺址的發現,說
明商朝的政治勢力已經控制了四川廣漢。
附:答案及簡析
3.下列可作為兩河“共尊一個王權”的最重要證據的一項是 ( )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盤龍城筑城建立據點。
B.在湖北黃陂發現的盤龍城據點有重要戰略意義。
C.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現。
D.長江中游地區發現了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
2.下列是對“黃河、長江的統一比西亞那兩河的統一要難得多,也偉大得多”的原因的分
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中國兩河流域遼闊寬廣。
B.中國兩河之間相距遙遠。
C.黃河流域的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長,各成體系。
D.統一不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還要有經濟上的需求。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