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列各句加點的字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1. A.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B.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C.然公子遇 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 A.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
B.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C.軍驚而壞都舍
D.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
E.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3. A.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B.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C.父母宗族,旨為戮沒
D.不足為外人道也
E.何以汝為見
(二)下列各組加點字,字義相同的兩項是
1. A.直前詬虜師失信
B.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C.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D.俄勻謝玄淮上信至
E.信造化之尤物也 ( )
2. A.東郭先生將北適以干仕
B.哭聲直上干云霄
C.不從車乘,不操干戈
D.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E.理民之干優于將略 ( )
3. A.一出門,裘馬過世家
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過之
C.會賢士大夫少府趙禹過衛將軍
D.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E.求,無乃爾是過與 ( )
(一)下列各組加點的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1. A.沛公不勝杯杓:禁住,能承受
B.上下同欲者勝:取得勝利
C.何可勝道也者:盡
D.真黃山絕勝處:優美的
E.數石之重,中人不勝:獲勝 ( )
2. 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B.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開辟也 :同“避”,躲避
C.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同“避”,躲避
D.唇吻翕辟,不知何詞:張開 ( )
3. A.天理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同“影”
B.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同“黜”,被罷免
C.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討伐,征伐
D.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驗應 ( )
(一)理解虛詞用法的方法
1.全面復習,掌握常見用法
文言虛詞,大多“身尊數職”,一詞多用。復習時應對使用頻率高的虛詞的常見用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譯為“拿”“憑借”“依據”“按照”。如“余船以次進”中的“以”應譯為“按照”;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譯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為動作的對象,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中的“以”。“以”還可以用作連詞,用法與“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轉折。“以”作連詞時,還可以表示目的關系,譯為“來”“用來”“以致”等,如“作《師說》以貽之”中的“以”,譯為“用來”;還可以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中的“以”可譯為“因為”。
只有通過全面復習,掌握其常見用法,考試時才能結合語境作辨別。
2.根據語境,辨明具體用法
掌握文言虛詞的常見用法是基礎,根據具體語境作辨別是能力。根據語境,先要分析語境,分析具體的上下文,找出意義之間的關系,方能辨別其用法。還是用“以”作例子來說明。“不愈于養以遺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過,勝過,“養”養蝗蟲,放縱蝗蟲“遺患”表示結果,據此可知“以”是連詞,當譯為“以致”。“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根據“以”前后的意義關系可以認定,句中的“以”是連詞,可譯為“用來”。“孤違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們遭受羞辱,根據前后的意義關系,可以認定句中的“以”是連詞,可譯為“以致”、“因而”。
(二)理解實詞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詞的古今義
文言實詞,有的與現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這兩類詞都可以不去管它,重點應放在古今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實詞上。如“食已與與如也”的“已”今作“已經”,這里是“罷”“完”的意思;如“偷”,古義有茍且、馬虎、刻薄等意,今為偷竊。理解時不能不辨古今差別而隨便地以今義釋古義。
2.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 “以身徇國” ,“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詞現象
所謂偏義復詞,京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象,應根據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前后文,應解釋“攻取”。
(一)理解常見實詞的方法
1.根據語句間比照、映襯關系來理解
例1: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宏者,雖然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在這段文字中,“頑魯者亦當矜憐”與“賢俟者自可賞愛”兩句構成反義相對關系,“頑魯者”與“賢俊者”也是反義相對關系,“賢俊”是同義復詞,意為“賢良聰明”,與之相反的“頑魯”也當是同義復詞,應該解釋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釋為“愚笨而魯莽”或“頑皮而愚蠢”。“自可賞愛”與“亦當矜憐”表述的是對兩者應有的態度。它們之間不是相反的關系,“賞愛”是兩個詞,意為“贊揚寵愛”,“矜憫”也是兩個詞,意為“同情憐憫”。最后兩句“雖欲厚之,更所以禍之”,一是說主觀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動詞用,“禍”也應是動詞,即造成災禍。
2.借助語法結構作推斷
例2:①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關破泰
②視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
③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來之課本,怎樣理解其中的四個“意”呢?句①的“意”作動詞,后面帶有賓詞語,應解釋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語,為名詞,句④的“意”用法與此相同,聯系前文,可知應解釋為“樣子”;句③的“意”作“無”的賓語,自然也是名詞,應解釋為“意圖”或“心意”。
3.根據前后述說的內容作推斷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書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據“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謫”,“又
以適去”,是“又因為被貶而離開”。句②的“抵”是多義詞,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說,太原地方長官總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請耗費千金,這些錢都是從各縣搜刮來的,對大谷縣征斂尤為緊迫,于是“永以書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寫信送到太原帥幕府。抵,送達。
理解文言實詞的基本原則是依據語境,即上下文。上列三點,,只是把這“語境”具體化。
10.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