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某學者描述中國史上的一種制度是“雖無相名,實有相職,既有相職,卻無相權,既無相權,卻有相實。”這種制度是指( )
A.漢代內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制 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內閣制度
32.皇帝和大臣討論如何選拔人才。大臣主張:應該只問他們個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計較他們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對大臣的說法,強調歷時久長的世家才是培養人才的沃土,所以是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這件事最可能發生在( )
A.秦、漢 B.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
31.諫議制度是我國古代對皇帝言行和決策進行監督和規觀的一種制度。以下制度或機構中包含諫議功能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 C.刺史制度 D.軍機處
30.下列語句出自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或歷史人物之口,對于這些觀點的分析不恰當的是( )
甲:“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乙:“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
丙:“商籍農而立,農賴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
A.甲乙的觀點相似,都認為農業涉及民生,應加以重視
B.乙丙的觀點相對立,乙強調農本,丙強調農商相互依存
C.丙丁的觀點相對立,丙強調農商相互依存,丁強調工商為末
D.甲丁的觀點相對立,甲強調重農抑商,丁反對工商為末
29.明嘉靖年間參與平倭的兵部侍郎胡宗憲在《籌海圖編》中說:“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托言倭奴,而其實出于日本者不下數千,其余則皆中國之赤子無賴者入而附之耳。”說明明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是( )
A.倭寇與明亂民勾結 B.明朝國力逐漸衰退
C.中國長期忽視海防 D.限制私人海外貿易
28.明朝后期,北方出現了“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的局面,其原因是( )
A.明朝國力強盛,蒙古騎兵不敢進犯 B.韃靼和瓦剌首領先后接受明朝封號
C.長城的修繕防止了蒙古騎兵的南下 D.俺答汗與明朝修好,恢復封貢互市
27.清朝時,民間流傳一首《武夷山采茶歌》,歌詞曰:“清明過了谷雨邊,背起包袱走福建……茶葉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賽過雞。采茶可憐真可憐,三夜沒有兩夜眠。茶樹底下冷飯吃,燈火旁邊算工錢。武夷山上九條龍,十個包頭九個窮。年輕窮了靠雙手,老來窮了背竹筒。”據材料可說明( )
①清代一些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形成專業生產區域;②清代一些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③清代福建茶葉主要從江西外銷海外;④制茶業以手工勞動為主,勞動者生活艱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史載16世紀末,朝廷一度出現“太倉粟可支十年,囧寺(即太仆寺,掌管皇帝輿馬和馬政的機構)積金四百余萬”的狀況,主要得益于哪個政策的實行( )
A.兩稅法 B.一條鞭法 C.更名田 D.攤丁入畝
25.右圖是《清朝初年北京內城八旗分布圖》,這說明八旗制度當時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促進女真族的奴隸制度發展
B.壯大女真族正規軍規模
C.加速了女真族封建化進程
D.鞏固了滿州貴族的政治統治
24.《明太祖實錄》載:“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禮所言不得隔成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 )
A.要抑制權臣,加強皇權
B.解除地方割據,將地方權力集于中央
C.廢丞相,解決皇權與相權的沖突
D.改革官制,設立內閣制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