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式服飾傳入中國,引發服飾變革,但并沒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飾,而是中西服飾并行。
2、 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
經濟特區:經濟建設過程中享受特殊經濟政策、靈活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地區,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開始在我國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的以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特定區域。
沿海經濟開放區:從1985年1月,中央決定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漳泉廈三角區等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隨后又擴大到山東、遼東兩個半島,形成了一個沿海開放地帶。
第十三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易錯點
1、 當今的主動開放與舊中國的被動開放
背景不同:當今的對外開放是在我國主權獨立、國力增強的情況下主動進行的,而舊中國的開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下被動進行的。
基礎不同:今天的對外開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舊中國的開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
影響不同:今天的對外開放有利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舊中國的開放便于外國資本主義對我國的侵略與掠奪。
8、 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中國指明了發展方向。十六大將其簡明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具有中國的特色,這個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新內容。
易混點:
7、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改變土地公有制,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經營方式改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但并不適用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是發展鄉鎮企業、非農產業。
6、 文革后鄧小平大力整頓的突破口并不是在經濟上,而是在文教上。
5、 文革結束,并不等于“左”傾錯誤也結束了,“兩個凡是”的實質仍然是堅持文革中的“左”傾錯誤。
4、 注意區分文革與文革時期。文革是一場內亂,應該從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時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些成就就是黨和人民對錯誤進行抵制的結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3、 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其中的“和平過渡”既不是由企業公私合營到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過渡,也不是由初級國家資本主義到高級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而是由生產資料私有制到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過渡。
2、 土地改革運動確立的是個體農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體公有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農民土地私有制轉變為集體公有制。1949~1956年我國農村經濟形式的變化趨勢是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