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讀有關史鐵生的介紹: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那年18歲。21歲時,因腿疾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 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后,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
現為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代表作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并有英法日文譯本在國外出版。
作者講述在我殘廢之初,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邊緣徘徊,然后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的園子。
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感受作者內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從中受到生命的啟示。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正是這并不衰敗的園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發了他對生命的長久思考。他思考了什么?思考了關于死的事,思考了為什么要出生。思考了怎樣活的問題。這些困擾作者心靈的問題,是古園給了他啟示與答案,他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戰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堅定地邁上了人生道路。
這部分描摹細致,感受深刻,寫得深沉而令人心碎,執著而引發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教學方法:
地壇,它融入了作者由于視角的獨到而對人生的感悟,是作者生命重生的泉源。教學中,立足文本,以讀帶析,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在品味語言中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體驗作者在地壇的啟思下思想涅槃的心路歷程,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學生面對挫折的意志情感。
教學程序:
(四)參透深意,提升認識。我們之所以寬容異見,正是因為追求創新,尊重真理。
(三)深入文本,闡發思辨。
1.人們為什么不能寬容漫游者?
2.人們的生存狀態(無知山谷),人們的思想狀態(律法的禁錮),人性中的劣根性。
3.人們后來發生了哪些變化?
(二)整體感知,找尋觸點。這是一個要引領人們走向新世界的美好家園的漫游者,卻死在了人們沉重的石塊下,這于漫游者來說,真可謂悲劇!
(一)感性導入,激活思維。寬容何其重要。聯合國將每年的11月16日定為“國際寬容日”。
2、《寬容》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房龍在《寬容》這本書中,從古希臘古羅馬的思想和宗教的發展一直寫到近代思想和宗教的發展,但他沒有給這發展以更多的筆墨,而是把關注點放在伴隨這種發展而產生的種種沖突和悲劇。從書中我們看到許多宗教的起源和思想的發展都伴隨著沖突與流血。比如說基督教在它的發展壯大過程中充滿了血與火、鎮壓、討伐、內部的爭戰與分裂。從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臘時代,凡是在現代留有聲名的思想家都幾乎無一不受到舊勢力的苛待,有的甚至以身殉道。整個西方最黑暗的中世紀就是宗教禁錮和思想禁錮、宗教鎮壓和思想文化獨裁造成的。房龍認為這一切皆因不寬容而致。
房龍認為直到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仍缺少寬容。他說:“現代的不寬容就象古代的高盧人一樣,可以分為三種--出于懶惰的不寬容,由于無知的不寬容和出于自私的不寬容。”他認為第一種不寬容是最普遍的,由于人們的懶惰,“使抱有新思想的人成為人類的敵人”。第二種不寬容是:“無知的人僅僅由于他對事物的一無所知便可以成為極其危險的人物。但是,他如果還為自己的智力不足措辭辯解,那就更可怕。他在靈魂里建起花崗巖的堡壘,自我標榜一貫正確。他站在咄咄逼人的頂端,向所有的敵人(也就是不茍同于他的偏見的人)挑戰,責問他們有什么理由活在世上。”這種人“很容易變得殘酷暴虐,喜歡折磨他們憎恨的人”。第三種不寬容是出于自私的目的,他們為了自身利益而反對進步,這是最好理解的一種。當然,這種不寬容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房龍以他自己的方式找出了人類不寬容的病根,并大聲疾呼:“打倒這個可惡的東西,讓我們寬容吧!”“既然我們舉目共望同樣的星星,既然我們都住在同一個天空里,既然生存之謎深奧得只有一條路使人找到答案,那我們為什么還總是彼此為敵呢?” 但房龍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的理想也許只是個烏托邦,他的理想也有許多局限,但他主張先進思想的自由,主張對異見的寬容,譴責反動勢力鎮壓新思想,表達了進步的見解,這種思想觀念和文化態度符合當今世界經濟、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人類的發展需要自由寬容的心態,所以身處現代的我們通過讀房龍的《寬容》會獲得許多啟迪。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