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
,∴
,
,
∴ ,
,
則,則
,
【解析】設分別是
的三個內角
所對的邊,若
,
例2.設分別是
的三個內角
所對的邊,則
是
的( )
(A)充要條件 (B)充分而不必要條件
(C)必要而充分條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條件
【解析】∵雙曲線的準線為,∴
,解得
,∴
故選D.
(A)
(B)
(C)
(D)
例1.(08浙江)若雙曲線的兩個焦點到一條準線的距離之比為
,則雙曲線的離心率是( )
40.(1)冬長而嚴寒、夏短而溫暖,降水少、但相對濕度較大。出現“凌汛”現象。
(2)主要措施應該有合理砍伐與撫育更新相結合;制定一定的法規限制砍伐量,并有計劃地逐年有所下降;適量進口木材;研制新的木材替代品;提高全民保護森林資源的環境意識等。(除前面兩點外,其它只要合理任意一點均可)
(3)葉尼塞河以東是中西伯利亞高原,以西是西西伯利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上之所以沼澤廣布,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所處緯度位置高、氣溫低,蒸發很微弱;二是地下有較厚的凍土層,地表水不易下滲;三是地勢低洼,不易向外排水。所以長期積水形成沼澤。
(4)共20分
A.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說,提出了“仁”的思想,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4分)
B.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得到發展。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治者“暴民”、“虐民”;荀子具有唯物的思想,認為自然有自己的規律,主張“制天命而用之”。(6分)
C.秦朝時期,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作為治國思想,“焚書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擊。(4分)
D.西漢時期,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被統治者確立為統治思想,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6分)
(5)要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尊重自然的基本規律,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2分)要用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4分)用正確價值觀指導人們的行為,堅持科學發展觀,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念。(2分)
(6)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大環保投入力度,制定和落實節能減排的措施,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3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循環經濟,使資源獲得有效利用;(3分)依靠科技進步,開發和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率,提高經濟效益。(3分)改善管理,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企業職工的勞動技能,做到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3分)
39.讀某河流域地區圖,回答問題(60分)
(1)右側兩圖是該河流域范圍內的氣候類型,它們的特點有哪些相似點?(4分)該 河流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可能出現哪種水文現象?(2分)
(2)該河流經的國家目前森林面積約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到2010年可能上升到三分之一, 你認為該國可能采取了哪些措施?(要求回答3個方面即可)(6分)
(3)該河流是哪兩大地形區的分界?西側地形區廣布沼澤的原因有哪些?(8分)
(4)接合史實說明先秦至秦漢時期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20分)
材料一《淮南子•主術訓》載: “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糜夭,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豺未祭獸,置罩不得布于野。獺未登魚,網置不得入于水。鷹隼未摯,羅網不得張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蟲未蟄,不得以火燒田,孕育不得殺,彀卵不得探,魚不長尺不得取”。
材料二 古代中國十分重視環境保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商朝、西周的時候,人們就懂得了在農業種植中施用草木灰和綠肥;到戰國時期,國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條文,約束亂砍濫伐的行為;歷代都對山林實施國家管理經常封山育林。
材料三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
結合材料,根據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5)以古鑒今,古代保護生態的各種做法對當今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國家有哪些哲學啟示?(8分)
(6)工業企業是我國節能減排的主力軍。要“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企業該做些什么?請運用經濟常識的相關知識給他們提出一些建議。(12分)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