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顯示了屈原怎樣的人格?
:他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舍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茍合,不妥協,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形象;|顯示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2、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及內容】
二、關于本文:
見教材P75注釋①。補充:《漁父》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現代研究者一般認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語),考之作品的實際,這一推斷比較可信。
1段:既:“已經”,或“以后”。行吟(于)澤畔。舉世:全世,整個人間。古今異義??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是以見放:被。
譯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間游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屈原說:“世上全都骯臟只有我干凈,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滯于物:被。何故沉思高舉:行為高出于世俗。(古今異義) 自令放為?自令-令自,讓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為-句末疑問語助。
譯文: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臟齷齪,您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么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么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3段:吾聞之:音節助詞。新浴者、新沐者:剛。安能以身之察察,愛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讓。身之察察:定語后置,皎潔的身體。
譯文: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凈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里,哪里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4段:漁父莞爾而笑:微笑的樣子。鼓?而去:敲打船槳。
譯文: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將此文順暢地譯成現代漢語。
3、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特別注意一些重點語句。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B、刑不上大夫
C、此言士節不可以不勉勵也。
D、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
E、且死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F、寧得自引深藏與巖穴邪?
第三課時
①研習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內容:復信是要為自己無法“推賢進士”“略陳固陋”。
②研習第2段:此段在內容上有幾個層次?與無法“推賢進士”有何關系?
明確:兩個層次。一是說自己史官地位低微,“為流俗之所輕”,與“螻蟻”無異;一是說自己身受極辱,如虎陷“檻阱”,“積威約之漸也”。下獄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慘痛的打擊,側面說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賤的地位,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賢進士”的任務的原因。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無乃……乎、不信2、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字詞。司馬遷再拜言 意氣勤勤懇懇 若望仆不相師 請略陳固陋
闋然久不報 幸勿為過 流俗所輕也 不與能死節者比
特以為智窮罪極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趨異也 積微約之漸也
具于五刑 審矣,何足怪也 殆為此乎? 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頗識去就之分 恨私心有所不盡 鄙陋沒世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韋遷蜀 發憤之所為作也 以舒其憤 仆竊不遜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 稽其成敗興壞之紀 會遭此禍
雖萬被戮,豈有毀哉 雖累百世,垢彌甚耳 通其狂惑
今雖欲自雕琢 曼辭以自飾 書不能悉意
1、學生對照注釋,自行誦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掃除字詞障礙。
(補充)除了課文注釋外,每段需要解決的重點詞句有:
??第1段:再、務、流俗,表謙稱和敬稱的詞語(牛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戲弄、特、勉勵
??第3段:各個典故含義,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無能之辭、考、綜
3、播放錄音或教師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然后要求學生有表情地誦讀。
第二課時
??②效古之賢人忍辱負重,退而著書,“思垂空文以自見”。(第3、4段)
??③再次表現自己無可比擬的憂憤處境,點明自己有負囑托的原因。(第5段)
請同學在預習的基礎上,概述課文的大意
明確:司馬遷在此信中以無比激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訴說了自己因李陵之禍所受的奇恥大辱,傾吐了內心郁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大膽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還不加掩飾地流露了對漢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滿。信中還委婉述說了他受刑后“隱忍茍活”的一片苦衷。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司馬遷所忍受的屈辱和恥笑,絕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條非常堅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價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記》的寫作,絕不能輕易去死,即使一時被人誤解也在所不惜。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持他在“腸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掙扎中頑強地活了下來,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終于實現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業。今天我們讀著這部不朽的巨著,遙想司馬遷當年寫作時的艱辛與堅毅,怎能不對他的崇高精神無比敬佩呢!
2、解題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
寫作背景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給朋友任安的一封復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被捕下獄,慘遭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看,這是宮中的機要職務,實際上卻是以一個宦者的身份在內廷侍候,為一般士大夫所鄙視。在這期間,任安寫信給他,希望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訓和對黑暗現實的深刻認識,司馬遷覺得實在難以按任安的話去做,所以一直沒有復信。后來,任安以重罪入獄,司馬遷擔心任安一旦被處死,就會永遠失去給他回信的機會,使他抱憾終生,同時自己也無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積憤,于是寫下了這篇《報任安書》。
內容與形式梳理
思考:從課題和背景介紹看,這是一封復信,其回復的內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樣具體展開的?
明確:此文線索脈絡十分清晰,大意是講“刑余之人”難以“推賢進士”,唯有隱忍茍活,著書以償前辱之債。具體梳理如下:
復信目的:對任安“推賢進士”的期望“略陳固陋”。(第1段)
復信內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戲弄,流俗之所輕),身遭極辱,不能勝任。(第2段)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