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5全國三卷文綜21)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作出這一決定的主要依據是
A.國內階級矛盾激化 B.國民黨營壘出現分化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D.抗日救亡運動高漲
2.(2004全國三卷文綜22)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的標志是
A.1921年底孫中山會見共產國際代表馬林
B.1922年陳獨秀等共產黨人參加改組國民黨會議
C.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D.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
1.(2004全國三卷文綜21)中共“一大”確定,黨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務是
A.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B.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
C.開展武裝斗爭奪取政權 D.同國民黨合作推動國民革命
5.國際會議:
(1)國際關系相關會議:
①巴黎和會(會議目的:戰勝國重新瓜分世界。會議實質:帝國主義分贓會議。各戰勝國意圖:英國有限度地削弱德國;法國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美國利用經濟優勢攫取世界領導權;意大利希望按與英法原訂密約擴大領土;日本企圖使它奪取的太平洋島嶼和在中國山東的權利合法化;中國希望廢除“二十一條”,收回山東主權。凡爾賽和會的中心議題:簽署對德和約。凡爾賽和約的目的:懲罰和削弱德國。凡爾賽和約的內容:領土;殖民地;軍備;賠款。)
②華盛頓會議(背景:一戰使美日經濟實力迅速膨脹;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威脅到美英利益;為緩和列強間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有必要召開新的國際會議。內容:《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會外簽訂的《日中協定》。影響:調整利益沖突;制約相關國家;隱含不少矛盾。)
③開羅會議(1943年,中美英。內容:堅持對日作戰直至日本投降;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
④德黑蘭會議(1943年,蘇美英。內容:對德作戰一致行動和戰后合作;決定開辟第二戰場。)
⑤雅爾塔會議(1945年,蘇美英。內容: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實現德國民主化;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戰結束三個月內對日作戰;有損害中國權益的《秘密議定書》。)
⑥波茨坦會議(1945年,蘇美英。內容:重申雅爾塔會議處理德國的精神--“炒冷飯”的國際會議;發表《波茨坦公告》--中美英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⑦日內瓦會議(1954年。中國第一次世界上五大國的地位參加,周恩來在會議第二階段就印度支那停止敵對行動提出六點建議,使會議達成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
⑧萬隆會議(1955年。背景: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和分歧。中國的貢獻: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理解“求同存異”方針:“同”是指相同歷史、相同任務、相同愿望;“異”是指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
⑨亞太經合組織第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1999年,江澤民在講話中說,擺在亞太經合組織面前的任務有兩個:一是堅定不移地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局面;二是進一步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的增長。)
⑩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會議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由理論和概念變為行動。)
(2)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相關會議:
①共產主義者同盟代表大會(1847年底,在倫敦召開,委托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綱領,即1848年2月發表的《共產黨宣言》。)
②國際社會主義代表大會(1889年7月14日,巴黎。標志著第二國際成立。)
③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1919年3月,莫斯科。通過《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等文件,規定:共產國際是統一的世界性共產黨,各國共產黨都是它的支部。)
④共產國際七大(1935年,莫斯科。季米特洛夫作重要報告。號召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決定加強各國共產黨的自主性。)
(3)俄國社會主義運動相關會議:
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1903年,會議決議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寫入黨綱,這次大會是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建立的標志。)
②1917年4月至10月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會議(4月會議通過的《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10月會議通過了列寧提出的關于近期舉行武裝起義的決議。)
③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1921年,通過了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定,從此,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
④蘇聯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1922年底,通過了蘇聯成立宣言和聯盟條約。)
⑤聯共(布)“十四大”(1925年12月,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
⑥聯共(布)“十五大”(1927年12月,確立了農業集體化的方針,規定黨在農村的基本任務是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并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
⑦蘇聯第八次蘇維埃代表大會(1936年,通過蘇聯新憲法,既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蘇聯確立,也標志著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⑧蘇共二十大(1956年2月。赫魯曉夫作黨中央的工作總結報告和揭露斯大林個人崇拜的秘密報告。會后在蘇聯全國開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動,同時進行了大規模的平反冤假錯案工作。)
[高考真題]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重慶政治協商會議(時間:1946年初。爭論最激烈的問題: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協協議的原因:全國人民的壓力;共產黨的努力;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合力。政協協議內容:改組政府開大會,實施和平建國綱,整編軍隊定憲法。意義:沖破了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有利于實現民主政治,體現了平等協商精神。)
(2)北平政治協商會議(時間:1949年9月。特點:廣泛的代表性。中心議題: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主要內容:決定成立新中國;通過《共同綱領》--臨時憲法性質;選舉國家主席;確定首都、國旗、代國歌。)
3.中國人民代表大會:
(1)第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間、地點:1954年秋,北京。中心任務: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性質(人民民主國家)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規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評價: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經驗總結,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
(2)六屆人大二次會議(時間:1984年。成果:通過了《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的“一國兩制”偉大構想。)
2.中國國民黨的會議:
(1)中國國民黨一大(時間、地點:1924年1月,廣州。中心議題:國民黨改組問題。內容: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是政治綱領,三大政策是行動方案;共產黨員個人加入。意義:兩個“標志”一個“促進”--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促進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蓬勃開展。)
(2)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時間、地點:1939年初,重慶。內容: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影響:標志著國民政府政策重心由對外積極抗日轉向對內積極反共。)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2)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3)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4)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5)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知識鏈接]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