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一個質量為2kg的物體,在5個共點力作用下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現同時撤去大小分別為10N和15N的兩個力,其余的力保持不變,關于此后該物體運動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可能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是10m/s2
B.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大小是5m/s2
C.可能做勻變速曲線運動,加速度大小可能是5m/s2
D.一定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可能是10m/s2
6、兩個共點力F1、F2互相垂直,其合力為F,F1與F 間的夾角為α,F2與F間的夾角為β,如圖所示.若保持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均不變而改變F1時,對于F2的變化情況,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A.若保持α不變而減小F1,則β變小,F2變大
B.若保持α不變而減小F1,則β變大,F2變小
C.若保持F1的大小不變而減小α,則β變小,F2變小
D.若保持F1的大小不變而減小α,則β變小,F2變大
5、在固定于地面的斜面上垂直安放一個擋板,截面為 圓的柱狀物體甲放在斜面上,半徑與甲相等的光滑圓球乙被夾在甲與擋板之間,沒有與斜面接觸而處于靜止狀態,如圖所示。現在從球心O1處對甲施加一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F,使甲沿斜面方向極其緩慢地移動,直至甲與擋板接觸為止。設乙對擋板的壓力F1,甲對斜面的壓力為F2,在此過程中
A.F1緩慢增大,F2緩慢增大 B.F1緩慢增大,F2緩慢減小
C.F1緩慢減小,F2緩慢增大 D.F1緩慢減小,F2緩慢不變
4、速度和加速度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速度大時,加速度一定大;速度小時,加速度一定小.
B. 速度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
C. 在時間t內,加速度與速度方向相同,速度一定不斷增大.
D. 加速度為零時,速度一定為零.
3、物體A靜止于水平地面上,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對地面的壓力和受到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B.物體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物體的支持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體受到的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D.物體受到的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如圖所示,物體A、B、C疊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作用于C物體,使A、B、C以共同速度向右勻速運動,且三者相對靜止,那么關于摩擦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C不受摩擦力作用 B.B不受摩擦力作用
C.A受摩擦力的合力為零 D.以A、B、C為整體,整體受到的摩擦力為零
1、關于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物體運動的速率不變,其運動狀態就不變
B.物體運動的加速度不變,其運動狀態就不變
C.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只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由靜止到運動,二是由運動到靜止
D.物體的運動速度不變,我們就說它的運動狀態不變
41.(09上海卷)(11分)樺尺蛾是一種棲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樹干上的昆蟲,一般為淺色,它借助與環境相似的體色躲避鳥類天敵。在工業污染區,黑色樺尺蛾的數量有增多的趨勢。為證實兩種體色的樺尺蛾因環境不同,進行如下探究。請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設: 。
(2)實驗步驟:
1)選擇工業污染區A和 地區B;
2)收集樺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顏料分別標記黑色蛾若干;
3) ;
4)一段時間后用誘蛾燈誘捕,記錄、統計結果。
(3)實驗結果:如表1。根據表內數據在右下空白處繪制A、B兩地區不同體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圖。
表1 樺尺蛾釋放數和回收數
地區 |
項 目 |
淺色蛾 |
黑色蛾 |
工業污 染區A |
釋放數 |
400 |
500 |
回收數 |
52 |
150 |
|
B |
釋放數 |
500 |
600 |
回收數 |
60 |
30 |
(4)結論: 。
(5)分析與評論:
1)人們觀察到工業污染導致樹皮變黑,從這個角度解釋上述實驗結果 。
2)已知樺尺蛾的體色有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為了進一步探究樺尺蛾的黑色與淺色的顯隱性關系,有人將一對黑色蛾與淺色蛾雜交,F1 中黑色蛾與淺色蛾的數量比為1∶1。請利用F1 的餓,在此基礎上設計遺傳試驗完成探究。
①試驗步驟: 。
②結果與分析: 。
答案:
(1)在工業污染區,黑色蛾數量占優勢(合理即給分)
(2)1)非工業污染區
3)將標記的不同體色的蛾分別釋放到上述兩地區
(3)見右圖
(4)在工業污染區,黑色蛾數量占優勢;在非工業污染區,淺色蛾數量占優勢
(5)1)不同污染程度區域的樹皮顏色不同,使停歇在樹上不同體色的蛾被鳥類捕食的概率不同,導致它們的存活率不同。
2)①選擇的雌雄黑色蛾雜交;觀察、記錄后代的體色
②若后代出現淺色蛾,則黑色為顯性性狀;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則黑色為隱性性狀。(合理即給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實驗設計。
(1)實驗假設是根據實驗目的而定;
(2)實驗應選工業污染區與非工業污染區進行對比,收集黑色蛾和淺色蛾標記并釋放到相應的所選區域;
(3)根據表格所給數據,會繪制柱形圖即可,注意要有圖示說明;
(4)根據實驗結果可知,在工業污染區黑色蛾數量較多,在非工業污染區淺色蛾數量較多;
(5)①工業污染區樹皮變黑,黑色蛾與周圍環境一致不易被捕食,數量較多;②選多對黑色蛾雌雄個體相互交配,觀察后代是否發生性狀分離,如發生性狀分離,黑色為顯性性狀;如不發生性狀分離,黑色為隱性性狀;也可選多對淺色蛾雌雄個體交配。
34.(09上海卷)(10分)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問題。
(1)圖1表示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X、Y、Z表示生物進化的基本環節,X\Y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
(2)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的總和稱為_________,這是生物進化的________。
(3)小島上能進行生殖的所有蜥蜴個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蜥蜴的________。
(4)小島上蜥蜴原種的腳趾逐漸出現兩種性狀,W代表蜥蜴腳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聯趾(趾間有蹼)基因。圖2表示這兩種性狀比例變化的過程。
1)由于蜥蜴過度繁殖,導致________加劇。
2)小島上食物短缺,聯趾蜥蜴個體比例反而逐漸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圖2所示過程說明,自然環境的變化引起不同性狀蜥蜴的比例發生變化,其本質是因為蜥蜴群體內的________發生了改變。
(5)從生物多樣性角度分析,圖2所示群體中不同個體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樣性;若從分子水平檢測這種多樣性,可采用的簡便技術是________。
答案:
(1)突變(變異)、自然選擇
(2)種群 基本單位
(3)基因庫
(4)1)生存斗爭(種內斗爭)
2)聯趾型個體趾間有蹼,適合于游泳,可以從水中獲取食物。因此,在島上食物短缺時,聯趾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機會較多。(合理即給分)
3)基因頻率
(5)遺傳 PCR(聚合酶鏈反應)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生物進化的相關知識,核心是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1)生物進化的基本環節是突變、自然選擇和隔離;
(2)小島上原有蜥蜴個體構成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
(3)小島上進行生殖蜥蜴個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基因庫;
(4)蜥蜴過度繁殖導致生存斗爭(種內斗爭)加劇,使小島上食物短缺而聯趾型蜥蜴能游泳可以獲取更多食物,適應環境,個體數逐漸增加,這種變化的本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5)這種現象體現了遺傳多樣性,從分子水平檢測就要獲取更多的DNA分子,簡便方法是PCR。
32.(09上海卷)某小島上原有果蠅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蠅分別占15%、55%和30%。若此時從島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為VV的果蠅,且所有果蠅均隨機交配,則代中V的基因頻率約是
A. 43% B. 48%
C. 52% D. 57%
答案:B
解析:未入侵之前VV個體有3000,Vv個體11000,vv個體6000,入侵后VV變為3000+2000=5000,其它類型個體不變,但總數變為22000,則V基因頻率為(5000×2+11000)/(22000×2)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