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主要原則:
(1) 預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預警系統
(2) 重視地方參與--關注地方群眾的利益和需求
承轉進入第三個問題治理措施和經驗
[板書] 三.治理措施和經驗(10分鐘)
給學生展示材料--沙坡頭的治沙“絕招”,并討論治沙的關鍵性措施是什么?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去實現?
學生交流發言:措施(5分鐘)
[板書]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
老師點撥:圖4.14“荒漠植物的生態適應”。適宜在西北干旱地區生長的植物主要有三類:一是肉質植物,如圖4.14中的a類植物,這種植物體內薄壁組織可儲備大量水分,接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暫短的降水過程中收集水分;二是根系龐大的植物,如圖4.14中的b類植物,根系龐大并向縱深發展,以利用穩定的地下水;三是微葉或無葉型植物,如圖4.14中的c類植物,這種植物的葉片強烈縮小和退化,以減少葉面的蒸騰,如梭梭、檸條和沙拐棗等根系龐大的植物是優良的固沙植物。(5分鐘)
[板書] 2.優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擰條和沙拐棗
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產物,更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的結果。防治荒漠化應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我們要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努力學習,為把西北地區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的環境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課堂練習:
怎樣理解“消除貧困是制定有效防治荒漠化戰略和對策的核心”?
課堂小結和課堂練習(5分鐘)
1.概念
2.講授新課
[板書] 4.2荒漠化的成因與防治
根據學生自習課上的預習,讓學生回答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之后老師總結性講解:①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化擴展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聯結在一起形成荒漠化或類似荒漠化景觀的過程。②從形成機制看,風力、流水、化學、物理這四種外力過程造成土地退化都屬于荒漠化的范疇。如風沙活動造成的土地風蝕,粗化以及沙丘形成和發展;流水侵蝕造成的劣地和石質坡地,次生鹽漬化和水漬化等。③人類活動導致了植被破壞,破壞了植被也就破壞了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機制,就地起沙和外來沙丘前移使得原來的沙漠得以擴張,從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
[板書] 一.荒漠化的成因(5分鐘)
本節課型為新授課,安排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復習導入、講授新課、板書設計。
1.復習導入
本節的導入采用問題式導入,請同學們回憶上節課的2個問題:西北地區的氣候、植被和地貌等各具有什么特征?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學生回答之后承轉進入第二個環節。
3.邏輯方法:在分析西北地區荒漠化的成因時,采用此方法。
位置、地形→氣候(干旱)
荒漠化
人為因素
2.列表對比法:從三種人為因素的影響的典型地區、危害列表比較;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