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王維《陽光三疊》,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或王維“析出陽光無故人”。引用這一典故實際上是怕聽這首曲子,以免增加羈旅的哀愁。(答出用典1分,寫出作用1分。)
(2)運用了反問,道出了詩人謫貶失意的心情,表現了一個被貶官員對前程的擔憂,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朝廷的牽掛。
14.要點:象早年是桀驁不馴之輩,有“不善”之名;(1分)后被舜德感化,“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施恩澤于百姓。(1分)由于象是舜的弟弟,且有德政,故死后長期受到苗民的祭祀。(1分)
附:《象祠記》參考譯文
靈博山上有座象祠。在山下居住的苗民,都把象當作神祭祀它。宣慰使
我知道這個道理了:君子喜愛這個人,會將愛推及到在這個人屋子上停留的烏鴉,何況對于圣人的弟弟呢?這樣說來,那么祭祀的是舜,而不是象啊。想來象的死去,可能是在舜以干羽之舞感化苗民而使其歸順之后吧?否則,古代桀驁不馴的人難道還少嗎?可唯獨象的祠廟延續在世。我由此更感受到了舜的德行的高尚,深入人心,而恩澤流傳久遠啊!
象的不仁愛,可能是他最初的情況,又怎么知道他最終沒有被舜感化呢?《尚書》中不是說:“舜能用孝心使家庭和諧,家里孝順安泰,家人不犯奸惡之事。”“舜的瞎眼的父親也變得忠誠老實了。”就是說(瞽瞍)已經被感化為慈祥的父親了。象如果還不尊敬哥哥舜的話,家庭就不會和睦。不斷向善的方面發展,就不會演變為奸惡;不向奸惡方向發展,就一定會進入善的境界。確實如此啊,象已被舜感化了!孟子說:“天子派官吏治理象的國家,象不可能繼續做壞事了。”這是因為舜對象愛得深沉而考慮得詳盡,用來扶持幫助教導的方法也就周到啊。不是這樣的話,像周公那樣的圣人,卻也免不了出現管叔、蔡叔那樣的弟弟。這就可以看到象是已經被舜感化了。所以象能任用賢能的人,安于自己的職守,把恩澤施給百姓,死后百姓就懷念他。諸侯的卿相,由天子直接任命,這是《周官》中的制度,這制度大概是從舜封象那里效法來的吧!
我由此更加(擁有)相信人的本性善良(的依據),天下沒有不可以被感化的人。這樣的話,那么唐人毀棄象祠,是根據象的早期表現;現在苗民供奉象,依據的是象的后期表現。這個道理,我將向世人說明,使人們知道,即使像象那樣不善的人,也是可以改變的;而君子修養品德,如果到了最高境界,那么,即使(遇到)像象那樣的不仁愛,也還是可以感化他的啊。
13.(1)是毀掉它呢,還是重新修復它呢?(得分點:選擇問句;毀;新。)(2)這就可以看到象是已經被舜感化了。(得分點:斯;化;于。)(3)現在苗民供奉象,依據的是象的后期表現。(得分點:奉;承;終。)
12.B。“存有異議”與文末意思不符。見譯文。
11.B。卻,連詞,表轉折。A向,介詞/介詞,引出動詞“接”的賓語,不譯。C用在主謂之間,結構助詞,無義/的,用在定中之間,結構助詞。D用,介詞/認為,動詞。
10.C。應為“兄弟和睦”,即“遵守悌道”。
9.D(結合原文最后一段可知,研究鏡像問題可以發現大腦意識具有可塑性;但這并不就能說明大腦意識具有可塑性是研究鏡像問題之后得出的結果。)
8.C(不產生左右反轉的錯誤感覺應是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之中;有過駕駛經驗的人在平時也會與常人一樣容易產生左右反轉的錯誤感覺。)
7.C(“鏡像難題”是指人們照鏡子時感到鏡子使物體左右反轉,對其成因解釋的語句為第二段末尾的文字。其它三項盡管也是對此問題的分析,但未抓住核心問題進行詮釋。)
6.B(由第一段可知,“鏡像難題”含義的解釋最準確的一項應為B項。其它三項是對“鏡像難題”成因的分析解釋。)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