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引導學生品味“殘軍”、“廢壘”、“瘦馬”、“空壕”所表現的敗景凄情。
[北新水令]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寫的是蘇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這里一連用“殘”、“廢”、“瘦”、“空”四個詞作修飾語。以“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為眼前之未見,后者為眼前之所見;昔日用于戰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臥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顯凄涼。
2.有感情地朗讀曲詞,抓住最富有表現力的用字。(殘、廢、瘦、空)
1.聽昆曲唱段,體會曲詞的感情基調。(凄涼)
哀江南
黃岡中學 胡祥學
文本解讀
《哀江南》是傳奇《桃花扇》結尾的一套北曲。這套曲子,通過教曲師傅蘇昆生在南明滅亡后重游南京所見的凄涼景象,話興亡之感,抒亡國之痛,表達了強烈的故國哀思。南京原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國都,后來燕王朱棣遷都北京。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清兵乘機入關后,明代宗室蘇昆生(長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南明的興亡。南明滅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撫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這套沉郁、悲愴的曲子。
《哀江南》由七支曲子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昆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后郊外的凄涼景象,為全文定下沉郁、悲愴的基調。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昆生憑吊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重點寫明孝陵、明故宮的殘敗和秦淮一帶(包括長板橋和舊院)的冷落。通過對比,突出地表現了南明興亡的歷史變遷,寄寓了無限懷念故國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聲,寫蘇昆生總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哀痛。結尾“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點明全篇主旨。
這套曲子先鋪寫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開篇頭兩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昆生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寫到舊院,描寫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這六支曲子集中筆墨寫景,一氣貫穿,層層蓄勢,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發,動人心魄。
這套曲子,語言準確、生動、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系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圣宮廷的今日極端衰敗景象;“剩一樹柳彎腰”的“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
尾聲一曲,多用對偶、排比,兼用三個散句,既句式整齊又駢散結合,錯落有致,讀起來一氣貫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擊節。
教學目的:
1.通過“聽----讀----議-----品”的賞讀過程,讓學生學會曲詞的鑒賞方法。
用本詩中的語言概括地說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李白,此題一方面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引導學生了解李白思想積極的一面,從而受到鼓舞。
李白在這首詩中的感情可謂變化萬端,轉換急切。請你依照下列句式,概括地說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李白。
例:這是一個傲岸不羈的李白,他直斥鐘鼓饌玉不足貴。
小結:這是一個交織著復雜感情的李白,但從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對人生價值宣言的一聲吶喊中,我們知道他依然沒有放棄他偉大的抱負,縱觀其一生,樂觀自信,豪邁飄逸是他不變的風格,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他思想的主流。
這首詩由悲而喜,由喜而樂,由樂而憤,由憤而狂,千頭萬緒,最終歸結于一個“愁”字,回應篇首一悲,如大河奔流,氣勢澎湃,曲折有致,縱橫捭闔,讀來蕩氣回腸,酣暢淋漓。
5.小結:憤激是他此時心情的寫照,狂放是他永久真實的品性。
4.六句表現了李白怎樣的感情?該怎樣誦讀?
3.試問:如果李白游歷山水,吟酒作詩,了此一生,不亦快哉?他卻仍然為懷才不遇而愁,他的愁說明他還渴望什么?勸酒歌表達了李白怎樣的感情?該怎樣誦讀?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