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人人_亚洲美女在线视频_av手机在线播放_国产大片aaa_欧美中文日韩_午夜理伦三级

 0  436799  436807  436813  436817  436823  436825  436829  436835  436837  436843  436849  436853  436855  436859  436865  436867  436873  436877  436879  436883  436885  436889  436891  436893  436894  436895  436897  436898  436899  436901  436903  436907  436909  436913  436915  436919  436925  436927  436933  436937  436939  436943  436949  436955  436957  436963  436967  436969  436975  436979  436985  436993  447090 

3、  農業主要地域類型的特點(從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農業地域類型
代表性地區
主要分布地區
分類
特點

 

水稻種植業
中國秦淮以南
東亞的亞熱帶季風區;南亞的熱帶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勞動密集型
自給農業
人多地少,小農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機械化水平低,田地規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新西蘭、阿根廷、南非
密集農業
商品農業
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經營;
優良的天然牧場
交通便利,促進了商品化經營
廣闊的市場需求
 

 

商品谷物農業
美國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烏克蘭
商品農業
種植業
密集農業
優越的自然條件: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
便利的交通運輸;
地廣人稀;
高度發達的工業:
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化農業機械、電力、化肥、農藥
先進農業科技
混合農業
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
(背風坡;灌溉成為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東水西調)
歐洲、北美、南非、澳、新西蘭
商品農業
密集農業
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事活動
農業生產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大規模機械化家庭農場
市場廣大
交通便利

 

試題詳情

2、  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非都是決定性的,

A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

如我國橡膠和雙季稻生產北推;小麥種植高限擴展

B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

如玻璃溫室(溫室效應原理)--改善溫度、并可對光照、通風、濕度進行調節

梯田--改造地形;較陡的山坡不適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A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如城市周圍成為菜、肉、蛋、奶、園藝業等農副產品基地

B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世界大市場的形成--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區域專業化生產)

如美國東南部花、菜基地供應東北部工業基地;

我國北方冬季從南方大量調進蔬菜;

荷蘭鮮花裝點世界許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

荷蘭、丹麥、新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乳畜產品供應國

拉美、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試題詳情

1、  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氣候條件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業;山地--林業、畜牧業;山地農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酸性紅壤--種茶樹

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園藝業、乳畜業--必須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建立

試題詳情

9、  自然界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水循環是自然界四大循環之一

(1)圖中淺藍色箭頭表示海陸間大循環的六個環節;

其意義:陸地水得到補充和更新,水資源得以再生

(2)圖中灰色和深色箭頭分別表示陸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環

其中由陸地循環補給陸地水體的水量很少

(3)水循環對地表的影響

A不斷更新淡水資源,維護全球水的動態平衡,是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

B對地表太陽輻射能起著吸收、轉化、傳輸和調節的作用,從而使地表各圈層間、陸地海洋之間實現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C影響全球氣候和生態

D塑造地表形態,如水蝕地貌、水積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無機物    有機物;太陽能    生物能(或化學能)

生物循環:綠色植物合成有機質     動物  

        環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頭表示有機質流動;黑色箭頭表示無機質流動)

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1)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遷移運動、能量流動轉化,從而把地理環境中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2)改造三大圈層,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大氣圈成分的改變;

陸地水成分的改變;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了陸地水分狀況

生物出現后加快了巖石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沉積巖多是在生物的參與下形成的

(3)環境效益(因地而異):

A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從而改善生態條件,保護農田、牧場,保障農牧業穩產高產;

B城市綠地具有吸煙除塵、過濾空氣、降低噪音及美化環境的作用

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長對環境(其中氣候的光、熱、水的影響制約突出)依賴性大,并適應環境,因而對環境有明顯的指示作用

駱駝刺--干旱環境;荷花--水濕環境;

“棗發芽,種棉花”--植物對氣候的指示;

矮牽牛葉片受損--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1)形成過程:

風化        低等生物著生     高等植物著生

巖石      成土母質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2)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質上著生,標志成土的開始

生物的出現,使巖體風化加快,母質肥力不斷發展;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一是有機質的積累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

         選擇性吸收    光合作用

    礦物養分       植物       有機質 

             土壤肥力      腐殖質   

(3)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是陸地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土壤是地表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非常活躍的場所,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土壤具有能夠生長植物的肥力特性,為植物生長提供條件,從而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12、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待查)

自然資源能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投入

13、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物資源的特征和組成

(1)陸地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屬性
組成
共性特征
土地資源
可再生
 
1、 陸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
2、 陸地自然資源的利用潛力是無限的
3、 陸地自然資源有一定的分布規律
4、 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組成相互聯系的整體
氣候資源
可再生
光、熱量、降水、風等
水資源
可再生
 
生物資源
可再生
 
礦物資源
非可再生
 

(2)海洋資源

類型
組成
特征
海洋化學資源
食鹽、鎂、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資源
魚、蝦、貝、藻等
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
海洋礦產資源
大陸架:油、氣等
濱海帶:砂礦
海盆:錳結核
 
海洋能源
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等
可再生、能量密度小、無污染
目前工程投資大、效益不高
海洋空間資源
生產空間、通信空間、電力輸送、儲藏空間、文化娛樂空間、交通運輸空間
其環境和生態條件復雜和特殊。其開發對科學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大、技術難度高、風險大

14、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

15、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的危害,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防災減災措施

(1)氣象災害

類別
危害
監測和防減災措施
臺風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給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加強臺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災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氣象衛星進行探測
暴雨洪澇
暴雨會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和預報,可以有效減災;
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庫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預警系統、居民應急撤離對策、防洪保險等)相結合進行
干旱
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因地制宜進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農業生態環境;選種耐旱作物;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護林建設等
寒潮
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
危害農作物;大風能翻船、倒屋、破壞牧場;雪災凍雨造成通信輸電線路中斷、交通受阻
其影響范圍大,并多災并發
 
無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警報可減少一定損失

(2)地質災害

類別
危害
監測和防減災措施
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地震
危害和影響最大的地質災害
1、 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2、 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3、 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4、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1、 成因上的關聯性
如地殼活躍之地,往往多火山活動和地震
2、 原發性的主災往往會誘發其他災害
如地震引發滑坡、
  火山噴發引發地震
3、 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可誘發地質災害
如破壞植被是泥石流加劇的重要原因
火山噴發
高溫熔巖和厚厚的火山灰,摧毀房屋和道路,危及人類生存
滑坡
破壞和掩埋農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
泥石流
堵塞江河、摧毀城鎮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危害生命財產、生產以及環境

16、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要素組成:大氣、水、巖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地理環境四大循環: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

陸地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其中某一要素的改變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環境的改變

17、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即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或海拔不同    氣候(水熱組合)等要素的不同   自然帶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因太陽輻射的緯度變化(熱量差異為主)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因海陸分布,由沿海向內陸的變化(水分差異為主)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由山麓到山頂的水熱差異;與(1)的規律近似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巖石  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于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巖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后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巖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巖塊:
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后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按性質分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以副熱帶為中心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按空間分類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按循環周期分類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于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西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形成不同的植被帶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巖的形成,加速巖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巖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于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干旱的大陸性氣候,由于氣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于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征,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筑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于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云、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鉆井平臺)、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于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臺風

形成:臺風是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臺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后,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準確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并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御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御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試題詳情

8、  海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環境問題
表現
來源
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
主要來源為工業排污
污染物如重金屬、農藥、石油
石油污染:主要來源為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船;目前治污重點在于石油泄漏
1、《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保障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的權益
2、防治污染
3、可持續的漁業生產;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
4、沿海工程建設要進行科學論證、合理規劃和實施
海洋生態破壞
1、海洋污染
2、人類的生產活動:圍海造田、濫捕等
3、自然環境的變化: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

試題詳情

7、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義

(1)洋流成因

A大氣運動和近地面風帶--主要動力;

  如風海流:

信風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環流冬逆夏順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的表層洋流

C補償作用

  如補償流:秘魯漁場的上升流

(2)洋流的地理意義

A污染物的自凈與擴散

B高低緯度之間熱量輸送與交換,調節全球的熱量分布

縱向的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要會根據海水等溫線判斷寒暖流-例P90圖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影響;

澳大利亞西海岸和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漁場

寒暖流交匯:如紐芬蘭漁場和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上升流:秘魯漁場

D航海

試題詳情

6、  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種

波浪:風浪、海嘯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

洋流:流向常年較穩定、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試題詳情

5、  海水溫度和鹽度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1)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

A 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P70圖3-3

(圖中熱量收支因素、盈余區和虧損區所分布的溫度帶、由盈轉虧點所在緯度)

B表層海溫的緯度分布--P71圖3-5

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原因在于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結果)

C垂直海溫的變化--P70圖3-4

隨深度增加而遞減(注意圖中曲線變化趨勢);1000米以下深層海水保持低溫狀態

(2)海水鹽度

A海水中鹽類物質的質量分數;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B表層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P71圖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兩側高低緯度減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發;

    副熱帶最高--副高控制,蒸發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緯減小--溫度降低,蒸發弱,降水多于蒸發

C影響鹽度的因素

降水與蒸發的對比:外海與大洋;從低緯向高緯鹽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紅海鹽度最高--副熱帶;淡水注入少

  波羅的海鹽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發;

  長江口海域鹽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長江汛期

試題詳情

4、  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

(1)陸地水體類型

分類
 
 
備注
空間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
潛水、承壓水
(圖4.21要會判斷)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于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
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
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水循環周期
靜態水:冰川水、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等
動態水:
地表水、
淺層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其它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以河流為例)

其中大氣降水是陸地水最主要的補給

注:課本P103的兩幅圖要會判別各是哪種補給。

補給類型
汛期時間
影響因素
在我國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國為夏秋)
雨量
東部季風區
冰川融水
夏季
氣溫(冬季斷流)
西北地區
河、湖、地下水間有水源互補關系(決定于水位是否更高);
自然界水資源不斷運動更新和相互循環轉化
湖泊水和水庫可調節河流徑流季節和年際變化(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鄱陽湖和洞庭湖)

試題詳情

3、  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1)地殼物質循環--自然界四大循環之一(其余為大氣環流、水循環、生物循環)

其組成和過程圖示:

          外力作用(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沉積巖            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

        變質巖               巖漿

              熔化

(2)地殼物質循環對地表的影響

概括:

內外力不斷相互作用,地內與地外的能量轉化和物質交換,特別是由大氣、水、生物界直接參與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質循環,對地表形態有深刻影響,地表巖石的形成、地貌的變化、土壤層的發育與此密切相關。

具體表現:

地質作用: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變化的作用(長期來看以內力為主)

地質作用
分類
主要來源
作用結果
主要表現形式
其它
內力作用
地球內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震、火山
地殼運動(水平運動為主和垂直運動)
巖漿活動
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
太陽輻射
使地表趨于平坦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其中風力和流水的作用圖要求會識別:P99-P100圖)
水蝕地貌(水流使溝谷加寬加深;瀑布、峽谷、黃土高原表面溝壑縱橫)
水積地貌(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風蝕地貌(風蝕溝谷、風蝕蘑菇、戈壁)
風積地貌(沙丘、黃土高原)

其中地殼運動的結果--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
基本形態
地貌表現
與人類生產關系
褶皺
背斜、向斜
(要求會依據傾斜形態判斷)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及成因: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頂部:油、氣
背斜適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巖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
上升巖塊:
華山、廬山、泰山
下降巖塊: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电影| 成人免费高清视频 | 欧美在线免费观看 |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成人国产精品久久 | 中文字幕一页二页 |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黄色网址在线播放 | 在线播放一区 |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 在线观看亚洲 |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9 | 天堂在线中文 | 日本欧美久久久久 | ririsao久久精品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妞妞 | 国产www|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四虎新网站 | 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欧美成人激情视频 | 久久久成人av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丝袜 | 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九九九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忘忧草 |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久av黑人 | 在线免费观看黄色av | 99热在线免费观看 | 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 欧洲精品在线观看 | 骚鸭av| 亚洲视频区 |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伊人网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