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農業主要地域類型的特點(從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
農業地域類型 |
代表性地區 |
主要分布地區 |
分類 |
特點 |
|||||
|
水稻種植業 |
中國秦淮以南 |
東亞的亞熱帶季風區;南亞的熱帶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
勞動密集型 自給農業 |
人多地少,小農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機械化水平低,田地規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
|||||
|
大牧場放牧業 |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
美、澳、新西蘭、阿根廷、南非 |
密集農業 商品農業 |
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經營; 優良的天然牧場 交通便利,促進了商品化經營 廣闊的市場需求 |
|||||
|
商品谷物農業 |
美國中央大平原 |
美、加、阿根廷、澳、俄、烏克蘭 |
商品農業 種植業 密集農業 |
優越的自然條件: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 便利的交通運輸; 地廣人稀; 高度發達的工業: 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化農業機械、電力、化肥、農藥 先進農業科技 |
|||||
混合農業 |
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 (背風坡;灌溉成為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東水西調) |
歐洲、北美、南非、澳、新西蘭 |
商品農業 密集農業 |
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事活動 農業生產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大規模機械化家庭農場 市場廣大 交通便利 |
|
|||||
2、 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并非都是決定性的,
A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
如我國橡膠和雙季稻生產北推;小麥種植高限擴展
B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
如玻璃溫室(溫室效應原理)--改善溫度、并可對光照、通風、濕度進行調節
梯田--改造地形;較陡的山坡不適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A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如城市周圍成為菜、肉、蛋、奶、園藝業等農副產品基地
B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世界大市場的形成--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區域專業化生產)
如美國東南部花、菜基地供應東北部工業基地;
我國北方冬季從南方大量調進蔬菜;
荷蘭鮮花裝點世界許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
荷蘭、丹麥、新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乳畜產品供應國
拉美、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1、 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氣候條件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業;山地--林業、畜牧業;山地農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酸性紅壤--種茶樹
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園藝業、乳畜業--必須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建立
9、
自然界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水循環是自然界四大循環之一
(1)圖中淺藍色箭頭表示海陸間大循環的六個環節;
其意義:陸地水得到補充和更新,水資源得以再生
(2)圖中灰色和深色箭頭分別表示陸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環
其中由陸地循環補給陸地水體的水量很少
(3)水循環對地表的影響
A不斷更新淡水資源,維護全球水的動態平衡,是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
B對地表太陽輻射能起著吸收、轉化、傳輸和調節的作用,從而使地表各圈層間、陸地海洋之間實現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C影響全球氣候和生態
D塑造地表形態,如水蝕地貌、水積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無機物 有機物;太陽能 生物能(或化學能)
生物循環:綠色植物合成有機質
動物
環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頭表示有機質流動;黑色箭頭表示無機質流動)
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1)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遷移運動、能量流動轉化,從而把地理環境中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2)改造三大圈層,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大氣圈成分的改變;
陸地水成分的改變;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了陸地水分狀況
生物出現后加快了巖石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沉積巖多是在生物的參與下形成的
(3)環境效益(因地而異):
A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從而改善生態條件,保護農田、牧場,保障農牧業穩產高產;
B城市綠地具有吸煙除塵、過濾空氣、降低噪音及美化環境的作用
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長對環境(其中氣候的光、熱、水的影響制約突出)依賴性大,并適應環境,因而對環境有明顯的指示作用
駱駝刺--干旱環境;荷花--水濕環境;
“棗發芽,種棉花”--植物對氣候的指示;
矮牽牛葉片受損--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1)形成過程:
風化 低等生物著生 高等植物著生
巖石
成土母質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2)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質上著生,標志成土的開始
生物的出現,使巖體風化加快,母質肥力不斷發展;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一是有機質的積累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
選擇性吸收 光合作用
礦物養分
植物
有機質
土壤肥力 腐殖質
(3)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是陸地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土壤是地表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非常活躍的場所,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土壤具有能夠生長植物的肥力特性,為植物生長提供條件,從而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12、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待查)
自然資源能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投入
13、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物資源的特征和組成
(1)陸地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
屬性 |
組成 |
共性特征 |
土地資源 |
可再生 |
|
1、 陸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 2、 陸地自然資源的利用潛力是無限的 3、 陸地自然資源有一定的分布規律 4、 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組成相互聯系的整體 |
氣候資源 |
可再生 |
光、熱量、降水、風等 |
|
水資源 |
可再生 |
|
|
生物資源 |
可再生 |
|
|
礦物資源 |
非可再生 |
|
(2)海洋資源
類型 |
組成 |
特征 |
海洋化學資源 |
食鹽、鎂、溴、淡水等 |
|
海洋生物資源 |
魚、蝦、貝、藻等 |
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 |
海洋礦產資源 |
大陸架:油、氣等 濱海帶:砂礦 海盆:錳結核 |
|
海洋能源 |
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等 |
可再生、能量密度小、無污染 目前工程投資大、效益不高 |
海洋空間資源 |
生產空間、通信空間、電力輸送、儲藏空間、文化娛樂空間、交通運輸空間 |
其環境和生態條件復雜和特殊。其開發對科學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大、技術難度高、風險大 |
14、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
15、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的危害,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防災減災措施
(1)氣象災害
類別 |
危害 |
監測和防減災措施 |
臺風 |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給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
加強臺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災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氣象衛星進行探測 |
暴雨洪澇 |
暴雨會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
利用氣象衛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測和預報,可以有效減災; 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庫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預警系統、居民應急撤離對策、防洪保險等)相結合進行 |
干旱 |
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
因地制宜進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農業生態環境;選種耐旱作物;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護林建設等 |
寒潮 |
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 危害農作物;大風能翻船、倒屋、破壞牧場;雪災凍雨造成通信輸電線路中斷、交通受阻 其影響范圍大,并多災并發 |
無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警報可減少一定損失 |
(2)地質災害
類別 |
危害 |
監測和防減災措施 |
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
地震 |
危害和影響最大的地質災害 |
1、 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2、 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3、 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4、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
1、 成因上的關聯性 如地殼活躍之地,往往多火山活動和地震 2、 原發性的主災往往會誘發其他災害 如地震引發滑坡、 火山噴發引發地震 3、 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可誘發地質災害 如破壞植被是泥石流加劇的重要原因 |
火山噴發 |
高溫熔巖和厚厚的火山灰,摧毀房屋和道路,危及人類生存 |
||
滑坡 |
破壞和掩埋農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 |
||
泥石流 |
堵塞江河、摧毀城鎮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危害生命財產、生產以及環境 |
16、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要素組成:大氣、水、巖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地理環境四大循環: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
陸地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其中某一要素的改變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環境的改變
17、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即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或海拔不同 氣候(水熱組合)等要素的不同 自然帶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因太陽輻射的緯度變化(熱量差異為主)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因海陸分布,由沿海向內陸的變化(水分差異為主)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由山麓到山頂的水熱差異;與(1)的規律近似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巖石 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
兩者的關系 |
水平運動 |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
垂直運動 |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于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
巖層形態 |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
侵蝕后的地表形態 |
與人類生產關系 |
背斜 |
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 |
成為山嶺 |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
儲油構造 |
向斜 |
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 |
成為谷地 |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
儲存地下水 |
斷層 |
沿斷裂面兩側巖塊錯位 |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巖塊: 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巖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
5)外力作用與地貌
|
侵蝕 |
搬運 |
堆積 |
流水作用 |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
搬運侵蝕后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
風力作用 |
風蝕溝谷、風蝕洼地 |
形成戈壁、荒漠 |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
水平方向 |
同一海區 |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
|
不同緯度海區 |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
|||
緯度相當海區 |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
|||
垂直分布 |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
|||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
影
響 |
降水量與蒸發量 |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
入海徑流 |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
洋流 |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于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
補給時間 |
補給特點 |
我國分布地區 |
雨水 |
夏秋季節 |
水量變化大 |
東部和南部 |
冰川融水 |
主要在夏季 |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
西北地區 |
湖泊水 |
全年 |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
東部 |
地下水 |
全年 |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
普遍 |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巖的形成,加速巖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巖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于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干旱的大陸性氣候,由于氣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于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
形成基礎 |
影響因素 |
分布規律 |
主要分布地區 |
從赤道向兩極 |
熱量 |
太陽輻射 |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
從沿海向內陸 |
水分 |
海陸分布 |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
中緯度地區 |
山地的垂直分異 |
熱量,水分 |
海拔高度 |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
海拔較高的山地 |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征,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筑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于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云、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鉆井平臺)、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于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臺風
形成:臺風是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臺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后,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準確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并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御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御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8、 海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環境問題 表現 |
來源 |
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
海洋污染 |
主要來源為工業排污 污染物如重金屬、農藥、石油 石油污染:主要來源為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船;目前治污重點在于石油泄漏 |
1、《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保障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的權益 2、防治污染 3、可持續的漁業生產;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 4、沿海工程建設要進行科學論證、合理規劃和實施 |
海洋生態破壞 |
1、海洋污染 2、人類的生產活動:圍海造田、濫捕等 3、自然環境的變化: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 |
7、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義
(1)洋流成因
A大氣運動和近地面風帶--主要動力;
如風海流:
信風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環流冬逆夏順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的表層洋流
C補償作用
如補償流:秘魯漁場的上升流
(2)洋流的地理意義
A污染物的自凈與擴散
B高低緯度之間熱量輸送與交換,調節全球的熱量分布
縱向的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要會根據海水等溫線判斷寒暖流-例P90圖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影響;
澳大利亞西海岸和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漁場
寒暖流交匯:如紐芬蘭漁場和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上升流:秘魯漁場
D航海
6、 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種
波浪:風浪、海嘯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
洋流:流向常年較穩定、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5、 海水溫度和鹽度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1)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
A 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P70圖3-3
(圖中熱量收支因素、盈余區和虧損區所分布的溫度帶、由盈轉虧點所在緯度)
B表層海溫的緯度分布--P71圖3-5
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原因在于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結果)
C垂直海溫的變化--P70圖3-4
隨深度增加而遞減(注意圖中曲線變化趨勢);1000米以下深層海水保持低溫狀態
(2)海水鹽度
A海水中鹽類物質的質量分數;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B表層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P71圖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兩側高低緯度減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發;
副熱帶最高--副高控制,蒸發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緯減小--溫度降低,蒸發弱,降水多于蒸發
C影響鹽度的因素
降水與蒸發的對比:外海與大洋;從低緯向高緯鹽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紅海鹽度最高--副熱帶;淡水注入少
波羅的海鹽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發;
長江口海域鹽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長江汛期
4、 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
(1)陸地水體類型
分類 |
|
|
備注 |
空間分布 |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
地下水: 潛水、承壓水 (圖4.21要會判斷) |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于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 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 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
水循環周期 |
靜態水:冰川水、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等 |
動態水: 地表水、 淺層地下水 |
|
利用程度 |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
其它 |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以河流為例)
其中大氣降水是陸地水最主要的補給
注:課本P103的兩幅圖要會判別各是哪種補給。
補給類型 |
汛期時間 |
影響因素 |
在我國的分布 |
雨水 |
雨季(我國為夏秋) |
雨量 |
東部季風區 |
冰川融水 |
夏季 |
氣溫(冬季斷流) |
西北地區 |
河、湖、地下水間有水源互補關系(決定于水位是否更高); 自然界水資源不斷運動更新和相互循環轉化 湖泊水和水庫可調節河流徑流季節和年際變化(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鄱陽湖和洞庭湖) |
3、 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1)地殼物質循環--自然界四大循環之一(其余為大氣環流、水循環、生物循環)
其組成和過程圖示:
外力作用(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沉積巖
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
變質巖
巖漿
熔化
(2)地殼物質循環對地表的影響
概括:
內外力不斷相互作用,地內與地外的能量轉化和物質交換,特別是由大氣、水、生物界直接參與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質循環,對地表形態有深刻影響,地表巖石的形成、地貌的變化、土壤層的發育與此密切相關。
具體表現:
地質作用: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變化的作用(長期來看以內力為主)
地質作用 分類 |
主要來源 |
作用結果 |
主要表現形式 |
其它 |
內力作用 |
地球內能 |
使地表高低不平 |
地震、火山 地殼運動(水平運動為主和垂直運動) 巖漿活動 變質作用 |
|
外力作用 |
太陽輻射 |
使地表趨于平坦 |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其中風力和流水的作用圖要求會識別:P99-P100圖) |
水蝕地貌(水流使溝谷加寬加深;瀑布、峽谷、黃土高原表面溝壑縱橫) 水積地貌(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風蝕地貌(風蝕溝谷、風蝕蘑菇、戈壁) 風積地貌(沙丘、黃土高原) |
其中地殼運動的結果--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 |
基本形態 |
地貌表現 |
與人類生產關系 |
褶皺 |
背斜、向斜 (要求會依據傾斜形態判斷)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及成因: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
背斜頂部:油、氣 背斜適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
斷層 |
沿斷裂面兩側巖塊錯位 |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 上升巖塊: 華山、廬山、泰山 下降巖塊: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