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圖象法:
如利用F -S圖象圍成的“面積”求變力F的功。
1.微元法:
在變力的方向始終與瞬時位移方向一致時常用微元法求解。
15.如圖表示生態系統模式圖,其中A、B、C、D構成群落,①、②、③、④、⑤、⑥代表生理過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A產生的氧氣可以利用到圖解中的哪些過程? (填數字)。
(2)請寫出圖解中的食物鏈(用字母與箭頭表示): 。
(3)從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來看,還缺少的成分是 。參與過程⑤的生物種類主要是 ,其在碳循環中的作用是 。
(4)若農作物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為akJ,那么圖中最高營養級所獲得的能量為 kJ。
(5)分析上圖,用箭頭、文字、字母完成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解。
解析:圖中出現了空氣、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缺少陽光、水和無機鹽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②③是呼吸作用,⑤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其實質也是呼吸作用,氧氣可以利用到呼吸作用過程中。在進行能量計算時,由于題干中對能量傳遞效率大小沒有明確,所以要考慮到最高營養級獲得能量的范圍。
答案:(1)②③⑤ (2)A→D→C (3)陽光、水和無機鹽等(不可缺少陽光) 腐生細菌和真菌 將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 (4)a/100-a/25
(5)如圖。
14.圖1為碳循環示意圖,圖2為某一食物網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通過過程①,碳由無機環境中的 轉變成綠色植物(如玉米)中的 。
(2)圖1過程②越復雜,則該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越 。設過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間有如圖2所示的關系,若E種群的能量為5.8×109 kJ,B種群的能量為1.3×108 kJ,D種群的能量為1.5×108kJ,能量傳遞效率為10%,則A種群的能量是 kJ。
(3)過程④表示 作用。參與過程④的生物與同區域中的動、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構成了 。
(4)由圖1可見,碳循環的特點是 。伴隨著物質循環進行的能量流動具有特點是 。
解析:圖1中①為光合作用,②為攝食,③為動、植物的呼吸作用,④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為化石燃料的燃燒。動、植物與微生物構成了生物群落。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生產者的光合作用和各種生物的呼吸作用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現 了物質的循環,與此相伴的能量流動,則是單向不循環的。
答案:(1)CO2 有機物 (2)高 3.0×107 (3)分解者的分解 群落 (4)帶有全球性的循環 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13.利用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原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下圖是某人工魚塘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圖解,請回答:[注:能量單位為:J/(cm2·a)]
(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 。
(2)圖中A代表 ,為保證各營養級都有較高的輸出量,隨營養級的升高,輸入的有機物應增多,原因是 。
(3)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是 J/(cm2·a),其中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傳遞效率為 。
(4)由于某種因素使得生產者短時間內大量減少,一段時間后又恢復到原來水平,說明生態系統具有 能力。
解析: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A為生產者、植食動物、肉食動物經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動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隨營養級的升高所得能量變少,所以為保證各營養級都有較高的輸出量,隨營養級的升高,需要輸入的有機物要增多。第二營養級傳遞給第三營養級的能量為0.25+5.1+0.05+2.1-5=2.5,生產者傳遞給植食動物的能量為0.5+2.5+4+9-2=14,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為3+23+70+14=110,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傳遞效率為14/110=12.7%。
答案:(1)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答不全不得分)
(2)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 能量流動逐級遞減
(3)110 12.7%
(4)自動調節
12.下列有關生態學方面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分解者在分解動植物遺體時,將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生產者再利用
B.不同的細菌在生態系統中可能是生產者、消費者或分解者
C.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就越弱
D.根據生態學原理制作小生態瓶時,要注意保證光照,及時換氣
解析:不同細菌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如硝化細菌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養型生物,屬于生產者;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從活的植物體中獲取有機養料,屬于消費者;營腐生的乳酸菌等,屬于分解者。
答案:B
11.某生物實習小組的同學用河水、洗凈的沙、植食性小魚、廣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小生態瓶(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時間相對較長
B.甲瓶中抵抗力穩定性最低
C.制作小生態瓶時應放入少量的尿素
D.生態瓶一定要密封、透明
解析:丙瓶缺少能量的供應,其抵抗力穩定性最低,甲瓶中由于初級消費者數量多于乙瓶,且兩瓶中生產者數量相同,因此乙瓶中抵抗力穩定性最強。
答案:B
10.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在一塊牧草地上播種雜草形成雜草地后,其抵抗力穩定性提高
B.在一塊牧草地上通過管理提高某種牧草的產量后,其抵抗力穩定性提高
C.在一塊牧草地上栽種喬木形成樹林后,其恢復力穩定性下降
D.一塊棄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穩定性提高
解析: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成反比,即抵抗力穩定性越高,則恢復力穩定性就越低,反之亦然。抵抗力穩定性與自動調節能力相關,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單純,營養結構越簡單,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穩定性就越低。而在一塊牧草地上通過管理提高某種牧草的產量,則需對該草地進行除蟲、除草等,使該草地的成分變得單純,故其抵抗力穩定性降低。
答案:B
9.如圖為某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式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
A.f表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
B.該圖中有三條食物鏈
C.圖中的a一定是自養型生物,b、c、d、e一定是異養型生物
D.碳以有機物的形式由a傳到b
解析:因為研究對象為碳循環,所以要考慮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系統中,只有生產者才能吸收二氧化碳,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都要產生二氧化碳,所以a為生產者,b為分解者,f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圖中只有一條食物鏈。
答案:B(
8.(2010·黃山質檢)生態系統結構越復雜,其調節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
①處于同一營養級的生物種類多
②能量可通過不同的食物鏈傳遞到頂級
③某營養級的部分生物減少或消失,可由該營養級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經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無論生態系統結構的層次如何,能量流經各營養級時,都是逐級遞減的。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處于同一營養級的生物種類就越多,能量就可通過不同的食物鏈傳遞到頂級,某營養級的部分生物減少或消失,就可由該營養級的其他生物代替,從而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答案:B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