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章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兒童們在追逐游戲”,該怎么理解?
提示:“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為什么?作者用的是反語。因為景象固然美好,卻與布熱津卡的歷史不相配。布熱津卡曾經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里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郁的色調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地看到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2、怎樣理解“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提示:大英帝國從海上乘船登陸香港,開始了長達156年的殖民統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參加儀式的英國官員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實對比。
1、《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選取的角度與其他報道香港回歸的新聞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回答這個題目,可以搜集當時的一些新聞報道比較一下。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慶回歸的人群是多么激動,更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政治的分析,分析其意義與影響,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顯得比較新穎。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沒有寫成英軍撤離大事記的形式,而是在簡略介紹英國人降旗、參加交接儀式、登上“不列顛尼亞”號回國這一系列事件過程中,穿插英國人登上香港、開始殖民統治的歷史的回顧,兩相對照,現實的事件放在了一個歷史的背景中,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歷史意義。
4.(07佛山市教學質量檢測)物體A和半徑為r的圓柱體B用細繩相連接并跨過定滑輪,半徑為R的圓柱體C穿過細繩后擱在B上,三個物體的質量分別為mA=0.8 kg、mB=mC=0.1 kg.現讓它們由靜止開始運動,B下降h1=0.5m后,C被內有圓孔(半徑為)的支架D擋住(r<
<R),而B可穿過圓孔繼續下降,當B下降h2=0.3m時才停下,運動的初末狀態分別如圖甲、乙所示.試求物體A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不計滑輪的摩擦以及空氣阻力,g取10 m/s2)
3.(08屆蘇苑高級中學高三物理基礎測試卷)如圖,質量為m1的物體A經一輕質彈簧與下方地面上的質量為m2的物體B相連,彈簧的勁度系數為k,A、B都處于靜止狀態.一條不可伸長的輕繩繞過輕滑輪,一端連物體A,另一端連一輕掛鉤.開始時各段繩都處于伸直狀態,A上方的一段繩沿豎直方向.現在掛鉤上升一質量為m3的物體C并從靜止狀態釋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離開地面但不繼續上升.若將C換成另一個質量為(m1+m2)的物體D,仍從上述初始位置由靜止狀態釋放,則這次B剛離地時D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
2.如圖所示,勁度系數為k1的輕質彈簧兩端分別與質量為m1、m2的物塊1、2拴接,勁度系數為k2的輕質彈簧上端與物塊2拴接,下端壓在桌面上(不拴接),整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現施力將物塊1緩慢豎直上提,直到下面那個彈簧的下端剛脫離桌面,在此過程中,物塊2的重力勢能增加了_______,物塊1的重力勢能增加了_______.
1.(青島市2007-2008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三物理第一次質量檢測試題)靜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坐標原點處的小物塊,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x軸方向運動,拉力F隨物塊所在位置坐標x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圖線為半圓.則小物塊運動到x0處時的動能為 ( )
A.0
B.
C.
D.
5.守恒法:
自然界中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或轉移,但總量保持不變,能量守恒的思想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類型一圖象問題
[例1](上海梅山高級中學--高三物理(2008)《機械能》單元測試題)一物體懸掛在細繩下端,由靜止開始沿豎直方向運動,運動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與物體位移關系的圖像(E--S圖象)如圖所示,其中0-s1過程的圖線為曲線,s1-s2過程的圖線為直線。根據該圖像,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0-s1過程中物體所受合力一定是變力,且不斷減小
B.s1-s2過程中物體可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C.s1-s2過程中物體可能在做變加速直線運動
D.0-s2過程中物體的動能可能在不斷增大
導示:物體從0-s1過程中,機械能不斷減小,且變化率不斷增大,合力不斷增大,故A不正確;但動能可能在不斷增大,如在向上的不斷增大的拉力作用下,物體向下加速,故D正確;s1-s2過程中,機械能隨位移的變化率恒定,即力恒定,物體可能做勻速或勻加速或勻減速直線運動,故B正確,C不正確。
類型二與彈簧有關模型問題
[例2]如圖所示,光滑坡道頂端距水平面高度為h,質量為m的小物塊A 從坡道頂端由靜止滑下,進入水平面上的滑道時無機械能損失,為使A制動,將輕彈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滑道延長線M處的墻上,另一端恰位于滑道的末端O點。已知在OM段,物塊A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其余各處的摩擦不計,重力加速度為g,求:
(1)物塊速度滑到O點時的速度大小;
(2)彈簧為最大壓縮量d時的彈性勢能 (設彈簧處于原長時彈性勢能為零)
(3)若物塊A能夠被彈回到坡道上,則它能夠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導示:(1)由機械能守恒定律得,解得
(2)在水平滑道上物塊A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為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以上各式聯立求解得
(3)物塊A被彈回的過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仍為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解得物塊A能夠上升的最大高度為:
類型三多體多過程問題
[例3]如圖所示,斜面傾角θ=30 °,另一邊與地面垂直,高為H,斜面頂點有一定滑輪,物塊A和B的質量分別為m1和m2,通過輕而軟的細繩連結并跨過定滑輪,開始時兩物塊都位于與地面的垂直距離為H/2的位置上,釋放兩物塊后,A沿斜面無摩擦地上滑,B沿斜面的豎直邊下落,若物塊A恰好能達到斜面的頂點,試求m1和m2的比值.(滑輪質量、半徑及摩擦均可忽略)
導示: B下落過程中,
對系統有:m2g=m1g
sinθ+
(m1+m2)v2
以后對A上升至頂點過程:
對A有:m1v2=m1g(
-
Hsinθ)
所以=
對多體多過程問題應用程序法明確研究對象,分清物理過程
類型四機械能是否守恒類問題
[例4]如圖所示:擺球的質量為m,從偏離水平方向30°的位置由靜釋放,設繩子為理想輕繩,求小球運動到最低點A時繩子受到的拉力是多少?
導示:設懸線長為l,下球被釋放后,先做自由落體運動,直到下落高度為h=2lsin,處于松馳狀態的細繩被拉直為止。這時,小球的速度豎直向下,大小為
。
當繩被拉直時,在繩的沖力作用下,速度v的法向分量減為零(由于繩為理想繩子,能在瞬間產生的極大拉力使球的法向速度減小為零,相應的動能轉化為繩的內能);小球以切向分量
開始作變速圓周運動到最低點,在繩子拉直后的過程中機械能守恒,有
在最低點A,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
所以,繩的拉力
繩子拉直瞬間,物體將損失機械能轉化為繩的內能(類似碰撞),本題中很多同學會想當然地認為球初態機械能等于末態機械能,原因是沒有分析繩拉直的短暫過程及發生的物理現象。力學問題中的“過程”、“狀態”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粗心忽略。
4.轉化法:
將不便直接求解的物理量轉化為相關的另一物理量的求解,如利用功能關系由“功”確定“能”,或由“能”確定“功”,如應用動能定理求變力的功等。
3.程序法:
由于本章綜合性強,常涉及多個研究對象和多個物理過程,所以學會程序法分析問題至關重要。程序法的關鍵是明確研究對象,分清物理過程。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