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紀初的20年,是中國社會劇烈震蕩與轉型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在邁向近代化的過程中,有哪些顯著的進步?試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加以說明。 ⑴.政治方面: 、.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客觀上有利于中國近代化; 、.辛亥革命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國,頒布臨時約法,這些都是近代化進程取得的重大成果; 、.辛亥革命后,資產階級領導了一系列捍衛民主共和的斗爭,維護了中華民國政體;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中國社會從此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為中共建立提供了組織條件 ⑵.經濟方面: 、.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比較快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辛亥革命創造了條件; 、.辛亥革命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中國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條件 ⑶.思想文化方面: 、.20世紀初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作了輿論準備;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③.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猛烈抨擊封建思想,是中國邁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標志;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傳播,并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救國與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1.五四運動怎樣對中國社會進行改造?李大釗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如何? ⑴.改造: ①.五四運動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②.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使中國開始了無產階級領導革命的新時期; 、.五四運動期間,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使中國的革命有了科學理論; ④.五四運動期間,先進知識分子到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促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 、.五四運動期間,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斗爭,使許多先進知識分子,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⑥.在五四運動影響下,產生了從根本上改造中國社會的中國共產黨; ⑵.李大釗的作用: ①.號召:通過宣傳十月革命,呼喚了五四運動的到來; 、.指導、推動、領導:通過發表文章、組織社團,指導、推動、領導了五四運動 、.組織:組織進步青年參加斗爭,到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 、.旗手:高舉社會主義大旗,與非馬克思主義斗爭
50.關于從19世紀末到1920年的中國政局,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光明”因素是主要的,“黑暗”因素是次要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黑暗”因素是主要的,“光明’’因素是次要的。你同意以上哪一種觀點?請結合史實論證你所同意的觀點。
“光明”因素:①辛亥革命,推翻帝國主義。之后孫中山相繼領導了一系列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②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獲得較快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創造了重要條件。③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④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⑤中國共產黨成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黑暗”因素:①帝國主義資本大量輸出,掀起瓜分中國狂潮。②《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確立。③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建立反動的北洋軍閥統治,之后軍閥割據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④北洋軍閥政府在思想上掀起“尊孔復古”逆流,繼續用封建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⑤一戰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日益萎縮。“實業求國”運動破產。
高考中國近代現代史問答題精選2(新民主主義革命史)
49.概括指出并簡要說明 1911-1921年中國革命發展的特點、教訓和趨勢,并分析其歷史必然性。
①中國人民具有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建立。②民主共和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滿清專制被推翻,袁世凱復辟帝制破產,張勛復辟失敗。③資產階級不能領導民主革命任務,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行不通;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二次革命失敗,護法運動破產,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④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斗爭屢戰屢敗,陷入困境。五四運動實現了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中國革命選擇了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新的精神武器--馬克思主義,新的發展前途--社會主義,誕生新的舵手--中國共產黨。
必然性:①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是由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的。③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提供了階級基礎。④在十月革命影響下,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并與工農運動相結合,提供了思想基礎。
47.歷史學家陳旭麓認為: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在前進道路上的兩個交替的歷史階段。革命與改良歷史地位的變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對戊戌變法既否定又發展的歷史辯證關系。結合時代背景變遷指出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是如何交替出現的;概述改良派與革命派政治主張的異同;從兩派政治實踐的結果說明辛亥革命對戊戌變法既否定又發展的歷史辯證關系。
①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的維新變法成為社會進步思潮的主流,并推進為救亡圖存的政治改良運動,百日維新使變法達到高潮。戊戌變法失敗,《辛丑條約》簽訂,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的工具;促使大批愛國人士走上革命道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為歷史進步的主流;清末預備立憲騙局破產,革命形勢成熟,辛亥革命爆發。
② 相同點:挽救民族危亡,擺脫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制度。不同點:改良派要求通過變法;參與政權,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革命派要求通過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③ 戊戌變法失敗,是民族資產階級試圖在保存清朝統治的前提下,通過改良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的失敗。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封建帝制,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改良道路的否定。辛亥革命樹起民主共和的旗幟,對封建勢力和侵略勢力的打擊大于戊戌變法,并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
46.馬克思說:西方殖民者在亞洲要完成“雙重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引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70頁)結合中國近代歷史說明馬克思所說的“雙重使命”。馬克思的這段話是否意味著中國向現代社會的過渡要重復西方的政治經濟模式?為什么?
(1) 破壞性的使命:殖民國家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造成了中國自然經濟解體;傳統的手工業破產,農業生產的商品化趨勢得到加強,封建生產方式動搖。在政治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逐漸動搖和傾覆。在思想意識方面,自大、閉塞的傳統觀念被打破。
(2) 建設性的使命:在經濟方面,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入中國。使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產階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西方的民主思想和近代社會政治理論的傳播,在中國先后興起了爭取君主立憲的改良運動和爭取共和制度的革命運動。
(3) 不是。在帝國主義時代,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共和國的方案以及“實業救國”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中國的現代化必須符合中國的國情,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
45. 20世紀20年代前夕,我國民主革命發生了什么突出變化?試結合當時國內外形勢,分析發生這個變化的必然性。簡述新舊民主革命的異同。 ⑴.突出變化: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⑵.必然性: 、.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的斗爭屢遭挫折,中國革命需要尋找新的領導力量和新的指導思想; 、.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中國的革命奠定了階級基礎; 、.新文化運動促使人們思想解放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革命的轉變奠定了思想基礎; ④.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指明了解放斗爭的方向; ⑤.五四運動,促使中國人民新的覺醒,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實現了轉變。 ⑶.新舊民主革命的異同: (一).同: 、.社會性質相同:都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革命任務相同:都以反帝反封建作為革命的任務; 、.革命性質相同: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二).異: 、.領導階級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基本上是資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 、.指導思想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是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是馬克思主義; ③.群眾基礎不同:資產階級沒有充分發動群眾;無產階級廣泛發動群眾; 、.革命前途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國為目標,走社會主義道路; 、.結果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任務沒有完成,社會性質沒有改變,革命沒有成功;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社會主義革命作了必要的準備; 、.所屬時代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是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44.概括指出并結合史實簡要說明一戰期間中國政治思想領域出現的幾股進步潮流。 ⑴.潮流、說明: 、.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獨裁和復辟帝制;反對張勛復辟;反對段祺瑞的獨裁等; 、.實業救國: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把矛頭指向封建正統思想; ④.社會主義:李大釗等宣傳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 ⑵.相互關系、作用方面的特點: ①.互相促進: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推動民族工業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新文化運動產生;民主科學解放了人們思想,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影響深遠: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提供了條件;
43.概括說明近代前期,中外文化交流各個階段的主要側重點,并歸納其交流進程的主要特點。 側重點: ⑴.兩次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努力探求西方地理、歷史知識,探求西方堅船利炮等軍事技術,力求“師夷長技以制夷”,其活動主要限于著書立說; ⑵.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將林則徐、魏源等思想擴大,掀起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為核心的洋務運動,還創辦文化教育,西學更大范圍傳入中國; ⑶.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期,把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議會制度、天賦人權學說等相繼搬入中國,掀起改良和革命運動; ⑷.新文化運動時期,激進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倫理思想展開猛攻,并在十月革命后開始引進馬克思主義學說; 特點: ⑴.近代先進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探求和研究始終圍繞救亡圖存進行,充滿愛國精神; ⑵.近代前期,中外交流始終以向西方學習為主題; ⑶從過程看,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器物到政治再到倫理文化; ⑷.在中外交流中,歐風美雨涌入,但始終未能形成比較成熟系統的文化體系。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