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世紀20-40年代,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呈現出什么特點?結合史實概括分析制約國共兩黨關系變化的因素。兩黨在不同時期的關系變化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從上述情況中你有何認識? ⑴.特點:由合作到分裂,從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 ⑵.制約國共兩黨關系變化的因素: ①.兩黨的階級性質: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中共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矛盾斗爭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時,兩黨從民族利益出發,就能實現合作;當階級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時,兩黨斗爭加劇,甚至分裂; ③.國際政治力量的態度和國際環境的影響: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與有利的國際環境,能促進兩黨合作;反之,兩黨矛盾擴大、關系惡化; ⑶.關系變化的影響: 第一次合作,國民大革命運動興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 第一次分裂,國共政權對峙和內戰,給人民帶來災難,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 第二次合作,實現全民族抗戰,成為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 第二次分裂,又導致內戰爆發,甚至影響到至今祖國不能統一; ⑷.認識: ①.國共雙方的矛盾斗爭有其必然性,但只要從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發,求同存異,就能實現合作,推動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統一; ②.合作局面的出現,主要是由于中共的倡導和推動,分裂內戰局面,主要是國民黨一黨專政,獨裁統治,以及國際反動勢力干涉中國內政導致; ③.合作則兩利,分裂則兩傷
19. 1927年,中共在八七會議上確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開展土地革命的方針,而在1936年西安事變后,卻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試分析中共這兩種政策制定的依據是什么?各產生什么影響? ⑴.八七會議制定方針的依據、影響: 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瘋狂屠殺共產黨人,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因此,中共制定開展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 中共走上了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形成國共政權對峙局面; ⑵.西安事變后,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影響: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不斷擴大侵華,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團結抗日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愿望,西安事變為結束內戰,一致抗日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時機;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8. 試從“福建事變”和“西安事變”發生的時代背景、領導者身份、主張和策略及結果和影響等方面分析兩者的異同。 ⑴.都是在日本加緊侵華,抗日救亡運動不斷發展的形勢下發生的; ⑵.領導者都是國民黨的愛國將領; ⑶.兩者均采取了與共產黨合作的策略; ⑷.福建事變主張“反蔣抗日”,建立了反蔣政權;西安事變主張“逼蔣抗日”,實行“兵諫”; ⑸.福建事變被蔣介石勾結日軍鎮壓,十九路軍失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17. 結合中國的政治情況,說明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直至七七事變前夕,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表現,并指出美國對日本侵華問題的政策變化。 ①.日本加緊對中國侵略: ⑴.一戰期間,由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何歐洲列強忙于戰爭,無暇東顧,日本企圖獨霸中國,出兵中國山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巴黎和會上又取得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幾乎獨霸中國; ⑵.一戰后,由于中國人民反帝斗爭不斷高漲,美日矛盾尖銳,華盛頓會議,美國遏制日本在東亞的擴張,日本被迫歸還山東主權,放棄“二十一條”的一些條款,簽署了《九國公約》,承認列強對中國的共同支配; ⑶.大革命興起后,日本田中內閣加緊對中國侵略,先后制造了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召開“東方會議”,提出占領中國東北和內蒙古,進而滅亡中國的侵略方針; ⑷.30年代,受經濟危機的打擊,利用國民黨忙于內戰的時機,不斷擴大侵華,1936年廣田內閣制定侵略擴張的基本國策,準備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稱霸亞太地區; ②.美國政策變化: 一戰期間和巴黎和會上,美日在中國問題上既勾結又矛盾; 華盛頓會議上,極力壓抑日本擴張勢力; 華盛頓會議后,美國在保障侵華利益前提下,對日本侵華實行綏靖政策; 30年代隨著日本不斷擴大侵華和推行獨占中國,南下亞太地區侵略政策的制定,美國逐漸由綏靖政策轉向遏制
16. 20世紀20、30年代,中國革命出現過兩次嚴重的挫折。據此回答 ⑴.比較說明兩次挫折發生的基本原因。 ①.客觀原因:反革命力量強大。第一次是國民黨右派與帝國主義、反動勢力勾結叛變革命,對革命黨人瘋狂屠殺,大革命失敗;第二次是國民政府集中軍事力量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紅軍被迫長征; ②.主觀原因:中共政治上不成熟,背離了實事求是。大革命后期,在國民黨右派進攻面前,陳獨秀犯了右傾錯誤;第五次反圍剿中,王明的左傾錯誤導致失敗; ⑵.中共為挽救危機分別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①.大革命失敗后,中共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右傾錯誤,確立了新的策略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黨人走出了一條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國革命重新高漲; ②.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長征途中,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正確的領導,從而使革命轉危為安。 (兩次挫折的挽救,都是通過黨的會議從組織上清除錯誤路線和確立正確的方針政策為起點。) ⑶.試分析兩次挫折共同的歷史教訓。 ①.右的和左的錯誤,都可以葬送革命,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 ②.毛澤東是民主革命中優秀的共產黨人,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是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
15. 結合大革命后的史實,說明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的歷史原因。指出這次會議確立的思想路線是什么? ⑴.歷史原因: ①.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思想,為中共指明了武裝奪取政權的新出路; ②.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首先從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失敗中吸取了中心城市革命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教訓,邁出了走向農村的第一步,使中國革命開始了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③.大革命后,毛澤東開辟農村革命道路,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使中國革命力量迅速發展; ④.毛澤東提出的避敵主力,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軍事理論,指引了紅軍在反圍剿中接連取勝,反之則失敗。 ⑵.思想路線: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實事求是。
14. 20世紀頭30年,中國先后興起了辛亥革命和國民大革命運動,但它們都失敗了。請回答:兩次革命失敗后數年時間內,中國革命發展的形勢有何不同?結合史實說明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 ⑴.不同: 辛亥革命失敗后,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展維護共和制的斗爭,但革命日益陷入困境;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共走上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開始工農武裝割據,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⑵.原因: 辛亥革命失敗后,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展維護共和制的斗爭,但由于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階級局限,沒有也不可能正確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沒有修正革命指導思想,沒有明確提出反帝的要求,沒有發動民眾參加革命,依靠軍閥打軍閥,革命屢遭失敗,民主革命陷入絕境; 國民大革命雖然因國民黨右派叛變而失敗,但因為在大革命中,中共領導工農運動,使中共威望提高,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張為廣大人民所接受,中共掌握一部分軍隊,這些成為革命繼續發展的新起點;大革命后中共及時總結革命經驗教訓,調整政策,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先后發動南昌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從實踐上、理論上開辟了中國農村革命的道路
13. 中國革命為什么要走農村革命道路?農村革命道路是如何開辟的? ⑴.原因: ①.中國國情決定的: 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敵人力量強大,農村敵人統治薄弱;無產階級力量弱小,農民占人口的大多數,他們深受壓迫剝削,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軍; ②.中國革命的需要: 大革命失敗后,蔣汪合流,瘋狂屠殺革命黨人,中國革命處于低潮,為積蓄革命力量,需要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去;同時,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只有發動農民進行革命斗爭,才能形成巨大的革命力量; ③.實踐得出的結論: 大革命后,中共為挽救革命發動的一系列以奪取中心城市為目標的武裝起義都失敗了,實踐證明,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⑵.開辟: 大革命失敗后,中共決定用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相繼舉行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但以奪取中心城市為目標的武裝起義都失敗了; 在秋收起義中,工農革命軍攻打長沙,損失嚴重,毛澤東在文家市會議上,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放棄奪取中心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文家市決策,邁出了走向農村的第一步,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實踐中,相繼寫了《井岡山的斗爭》、《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等文章,總結了經驗教訓,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在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指引下,紅軍和根據地發展起來,建立了與國民黨對峙的紅色政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開辟出來了
12.簡述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獲得成功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說明了什么? ⑴.歷史條件: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井岡山是敵人統治力量薄弱地區,革命力量可以在敵人統治力量薄弱地區發展起來; ②.群眾基礎較好:大革命時期,湘贛邊境建立過黨的組織和農民協會,農民運動發展; ③.實踐得出的教訓:毛澤東等中共黨人總結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和分析革命形勢,對革命進行正確的指導; ⑵.地理條件: ①.井岡山位于湘贛邊境,遠離大城市,反動力量薄弱,便于開展斗爭,并且革命影響比較容易傳播出去; ②.井岡山地區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 ③.四周各縣都是產糧區,便于籌糧籌款; ⑶.說明了: ①.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毛澤東創建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典范; ②.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學說; ③.中國共產黨能夠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尋找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11.國共對峙時期,中共怎樣在實踐中逐步解決了中國革命面臨的主要課題、取得哪些成效?總結這段歷史,從中得出的主要經驗是什么? ⑴.課題、成效: ①.確定革命方針: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革命; ②.開辟革命新道路: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逐步走出一條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促使革命形勢迅速發展; ③.制定土地革命路線:根據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制定一條完整的正確的土地革命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 ④.采取正確的軍事戰術: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取得四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鞏固了革命根據地; ⑤.建立了紅色政權:1931年冬,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制定憲法大綱,形成國共政權對峙,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⑥確立了正確的領導: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挽救了革命,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⑦.制定統一戰線政策:根據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從而實現了全民族的抗戰。 ⑵.經驗: 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實事求是地解決中國革命面臨的問題。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