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王國維在談到清代學:術時說:“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而道咸之學新。”下列各項中體現“道咸之學新”的是 ( )
A.編纂古代最大的叢書 B.早期反封建思想產生
C.師夷制夷思想的形成 D.托古改制思想的傳播
8.有一湖南籍書生,在參加抗清斗爭失敗后隱居石船山,以“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氣概和抱負,潛心著述。這位士人是 ( )
A.黃宗羲 B.王夫之 C.魏源 D.曾國藩
7.乾隆皇帝諭令兩廣總督蘇昌:“國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準通洋船者’,特系懷柔遠人之道。乃該夷來文內,有與天朝有益之語。該督等不但當行文籠統駁飭,并宜明切曉諭,使知來廣貿易實為夷眾有益起見,天朝并不籍此些微遠物也。”材料實質上反映了 ( )
A.列強以有益清朝為由侵略中國 B.天朝大國心態阻礙中外間貿易交往
C.清初以懷柔之道處理外交關系 D.西方強權外交導致清朝統治者不滿
6.《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體現的忠義思想,來自儒家思想中的 ( )
A.“仁政”學說 B.“天人感應”學說
C.理學思想 D.“經世致用”思想
5.北宋前期確立了“守內虛外”的策略,“守內”主要是指北宋政府 ( )
A.加強中央禁軍實力 B.加強對百姓的防范
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加強對武將的控制
4.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項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 )
北宋賦稅結構變化表
|
農業稅(萬貫)
|
非農業稅(萬貫) |
農業稅:非農業稅
|
至道末年(997年) |
2408.1 |
1567.3 |
60:40 |
天禧末年(1021年) |
2641.2 |
3874.0 |
40:60 |
熙寧十年(1077年) |
2021.3 |
5117.2 |
28:72 |
A.農業稅的消長反映農業生產削弱的趨勢
B.農業稅的增長反映工商業的發展
C.政府財政收入越來越倚仗于非農業稅
D.重農抑商政策已不再實施
3.“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無)以持一統。……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該言論產生的背景是 ( )
A.秦始皇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
B.漢初休養生息,政權穩定
C.漢武帝時期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D.兩宋儒學融合佛道思想,理學產生
2.“在天之變,日月薄食(蝕)。四十二月日一食(蝕)。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蝕)在常數,不在政治,年千災,皆同一狀,未必人君政教所致。”材料反映了 ( )
A.老子批評周分封制 B.茍子批判莊子主觀唯心主義
C.王充批判“天人感應” D.范縝批判佛教的靈魂不滅論
1.“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九鼎”之所以被廣泛重視并在夏商周流轉,主要因為它是 ( )
A.反映民心民意的憑據 B.國王祭祀的重要禮器
C.青銅工藝水平的標志 D.王朝統治權力的象征
27.A(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表演說,他說:“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
--摘自孫成木《俄國通史簡編》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領群臣宣讀誓詞:“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上下一心,大展經論;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必人心不倦;破歷來之陋習,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識于世界,大力振興皇基。”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五條誓文”。
--摘自人教版歷史選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上諭,上諭說:“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從喙嘵嘵,空言無補。……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教空疏迂謬之弊”。以皇帝名義“詔定國是”,其目的是“以變法為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為民之講求,著為國是,以定眾向。然后變法之事乃決。人心乃一,趨向乃定。”
--摘自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請回答: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三則材料所反映的三國解決社會危機的角度(或者側重點)有何不同?(9分)
(2)材料三改革與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張、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處是什么?(6分)
B(15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料一:國人對憲政思想的理解首先從議會制度起步,而不是憲法,大概是因為議院為具象,較易認識,而憲法抽象,較難認識;更因為憲法較之議會對君權具有一種根本大法的約束,更強調“主權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憲法至上”、“制憲”、“違憲”等內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專制政體板結的時代很難傳播。據考,在1895年之前,還絕少有人提出憲法問題。
--摘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
材料二:
圖12 南京臨時參議院成立 圖13 遇刺身亡的宋教仁
(1)根據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國人對憲法了解相對滯后的原因。(4分)
(2)根據材料二,民族資產階級在民主憲政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結果如何?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11分)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