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巢湖市六中2008-2009學年度高三第一次月考)用中子轟擊氧原子核的核反應方程式為+
→
+
。對式中X、a、b的判斷正確的是
( C )
A.X代表中子,a=17,b=1
B.X代表電子,a=17,b=-1
C.X代表正電子,a=17,b=1
D.X代表質子,a=17,b=1
6.(合肥35中2009屆高三10月月考物理試卷)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康普頓效應和電子的衍射現象說明粒子的波動性
B.α粒子散射實驗可以用來確定原子核電荷量和估算原子核半徑
C.氫原子輻射出一個光子后能量減小,核外電子的運動加速度減小
D.比結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了結合得越牢靠,原子核越穩定
(2)一個高能光子,經過重核附近時與原子核場作用,能產生一對正負電子,請完成相應的反應方程:
→
.已知電子質量m1=9.1x10-31kg,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c=3×108m/s,則
光虧的能量至少為
答案:(1)BD (2) 1.64×10-13J
5.(蕪湖一中2009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釷核,具有放射性,它放出一個電子衰變成鏷核
,伴隨該過程放出
光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 ( BD
)
A.該電子就是釷原子核外的電子
B.光子是衰變過程中原子核放出的
C.給釷元素加熱,釷元素的半衰期將變短
D.原子核的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是可分的
4.(2009屆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聯考試卷)某放射性元素經過6 次α衰變和8次β衰變,生成了新核.則新核和原來的原子核相比 ( D )
A.質子數減少了12 B.質子數減少了20
C.中子數減少了14 D.核子數減少了24
1.(巢湖市六中2008-2009學年度高三第一次月考)在天然放射性物質附近放置一帶電體,帶電體所帶的電荷很
快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 B )
A.γ射線的貫穿作用 B.α射線的電離作用
C.β射線的貫穿作用 D.β射線的中和作用
15.(09·海南物理·19) (II)钚的放射性同位素靜止時衰變為鈾核激發態
和
粒子,而鈾核激發態
立即衰變為鈾核
,并放出能量為
的
光子。已知:
、
和
粒子的質量分別為
、
和
(1)寫出衰變方程;
(2)已知衰變放出的光子的動量可忽略,球粒子的動能。
解析:(Ⅱ)(1)衰變方程為
或合起來有
(2)上述衰變過程的質量虧損為
放出的能量為
這能來那個是軸核的動能
、
粒子的動能
和
光子的能量
之和
由④⑤⑥式得
設衰變后的軸核和粒子的速度分別為
和
,則由動量守恒有
又由動能的定義知
由⑧⑨式得
由⑦⑩式得
代入題給數據得
2009年聯考題
14.(09·山東物理·38) (1)歷史上第一次利用加速器實現的核反應,是用加速后動能為0.5MeV的質子H轟擊靜止的X,生成兩個動能均為8.9MeV的
He.(1MeV=1.6×-13J)
①上述核反應方程為___________。
②質量虧損為_______________kg。
解析:(1)或
,
。
考點:原子核
13.(09·江蘇卷物理·12.C)在衰變中常伴有一種稱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中微子的性質十分特別,因此在實驗中很難探測。1953年,萊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個由大水槽和探測器組成的實驗系統,利用中微子與水中
的核反應,間接地證實了中微子的存在。
(1)中微子與水中的發生核反應,產生中子(
)和正電子(
),即中微子+
→
+
,可以判定,中微子的質量數和電荷數分別是
。(填寫選項前的字母)
(A)0和0 (B)0和1 (C)1和 0 (D)1和1
(2)上述核反應產生的正電子與水中的電子相遇,與電子形成幾乎靜止的整體后,可以轉變為兩個光子(),即
+
2
。已知正電子和電子的質量都為9.1×10-31㎏,反應中產生的每個光子的能量約為 J。正電子與電子相遇不可能只轉變為一個光子,原因是 。
(3)試通過分析比較,具有相同動能的中子和電子的物質波波長的大小。
答案:C.(1)A; (2),遵循動量守恒。
解析:(1)發生核反應前后,粒子的質量數和核電荷數均不變,據此可知中微子的質量數和電荷數分都是0,A項正確。
(2)產生的能量是由于質量虧損。兩個電子轉變為兩個光子之后,質量變為零,由,故一個光子的能量為
,帶入數據得
=
J。
正電子與水中的電子相遇,與電子形成幾乎靜止的整體,故系統總動量為零,故如果只產生一個光子是不可能的,因為此過程遵循動量守恒。
12.(09·浙江自選模塊·13)(3)水(包括海水)是未來的“煤炭”,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能源問題。這是指 (填“氫能”、“核能”、“氫能和核能”)和利用。請說明理由。
答案一:核能
因為海水中含有大量核聚變的材料氘,通過核聚變能夠釋放大量的核能。
答案:核能和氫能
因為海水中含有大量核聚變的材料氘,通過核聚變能夠釋放大量的核能。氫能有便于儲存與運輸的優點,也可以為解決能源問題做出貢獻。
11.(09·浙江自選模塊·13) “物理1-2”模塊(2)科學家經過實驗,發現在粒子(氦核),p(質子)及n(中子)這3種粒子中,中子的穿透能力最強,質子次之,
粒子最弱。某同學對影響粒子穿透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如下假設,合理的假設是
(
ABC )
A.穿透能力一定與粒子是否帶電有關
B.穿透能力可能與粒子質量大小有關
C.穿透能力一定與粒子所帶電荷量有關
D.穿透能力一定與質量大小無關,與粒子是否帶電和所帶電荷量有關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