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年廣東文基·6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廢舊電池應集中回收,并填埋處理
B.充電電池放電時,電能轉變為化學能
C.放在冰箱中的食品保質期較長,這與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有關
D.所有燃燒反應都是放熱反應,所以不需吸收能量就可以進行
答案:C
解析:A項廢舊電池應集中回收但不能填埋處理因為電池里的重金屬會污染土地,人吃了這些土地里的蔬菜后,,就會引發疾病;B項充電電池放電時,化學能轉變為電能;D項有的燃燒反應是需要吸收一定熱量才可以反應的比如碳的燃燒。
[考點分析]垃圾的處理、電化學、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化學反應與能量。
11.(09年海南化學·12)已知:Fe2O2(s)+C(s)= CO2(g)+2Fe(s) △H=234.1kJ·mol-1
C(s)+O2(g)=CO2(g) △H=-393.5kJ·mol-1
則2Fe(s)+O2(g)=Fe2O3(s)的△H是
A.-824.4kJ·mol-1 B.-627.6kJ·mol-1
C.-744.7kJ·mol-1 D.-169.4kJ·mol-1
答案:A
解析:(2)=(1)就可得2 Fe(s)+
O2(g) = Fe2O3(s),則ΔΗ=
ΔΗ2-ΔΗ1=-824.4 kJ·mol-1。
8.(09年廣東理基·26)下列措施不符合節能減排的是
A.大力發展火力發電,解決廣東電力緊張問題
B.在屋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為居民提供生活用熱水
C.用石灰對煤燃燒后形成的煙氣脫硫,并回收石膏
D.用雜草、生活垃圾等有機廢棄物在沼氣池中發酵產生沼氣,作家庭燃氣
答案:A
解析:節能減排指的是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廢氣排放,大力發展火力發電,既不利于節能也不利于減排,故A選項符合題意。其余選項的措施或做法都符合節能減排的原則。
9.(09年天津理綜·6)已知: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
ΔH=-226 kJ/mol
根據以上熱化學方程式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CO的燃燒熱為283 kJ
B.右圖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應過程和能量關系
C.2Na2O2(s)+2CO2(s)=2Na2CO3(s)+O2(g) ΔH>-452 kJ/mol
D.CO(g)與Na2O2(s)反應放出509 kJ熱量時,電子轉移數為6.02×1023
答案:C
解析:A項,燃燒熱的單位出錯,應為kJ/mol,錯;圖中的量標明錯誤,應標為2molCO和2molCO2,故錯。CO2氣體的能量大于固體的能量,故C項中放出的能量應小于452kJ,而△H用負值表示時,則大于-452Kj/mol,正確;將下式乘以2,然后與上式相加,再除以2,即得CO與Na2O2的反應熱,所得熱量為57kJ,故D項錯。
7.(08年海南化學·8)白磷與氧可發生如下反應:P4+5O2=P4O10。已知斷裂下列化學鍵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別為:P-P a kJ·mol-1、P-O b kJ·mol-1、P=O c kJ·mol-1、O=O d kJ·mol-1。
根據圖示的分子結構和有關數據估算該反應的△H,其中正確的是A
A.(6a+5d-4c-12b)kJ·mol-1 B(4c+12b-6a-5d)kJ·mol-1
C.(4c+12b-4a-5d)kJ·mol-1
D.(4a+5d-4c-12b)kJ·mol-1
答案:A
解析:由圖可以看出:P4中有6mol的P-P,5mol的O2中含有5molO=O,1mol的P4O10中含有4mol的P=O,12mol的P-O,所以△H=(6a+5d-4c-12b)kJ·mol-1。
6.(08年廣東化學·14)下列有關能量轉換的說法正確的是AB
A.煤燃燒是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的過程
B.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燒時放出的能量均來源于太陽能
C.動物體內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熱能轉變成化學能的過程
D.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CO2轉化為葡萄糖是太陽能轉變成熱能的過程
答案:AB
解析:葡萄糖氧化放出熱量,化學能轉化為熱能,C錯;選項D應該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D錯。
5.(08年寧夏理綜·13)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燒熱分別是-285.8kJ·mol-1、-1411.0kJ·mol-1和-1366.8kJ mol-1,則由C2H4(g)和H2O(l)反應生成C2H5OH(l)的△H為
A.-44.2 kJ·mol-1 B.+44.2 kJ·mol-1
C.-330 kJ·mol-1 D.+330 kJ·mol-1
答案:A
解析:由題意可知:C2H4(g)+3O2(g)2CO2(g)+2H2O(l);△H=-1411.0kJ·mol-1,
C2H5OH(1)+3O2(g)2CO2(g)+3H2O(l);△H=-1366.8kJ·mol-1,將上述兩個方程式相減得:C2H4(g)+H2O(l)
C2H5OH(l);△H=-44.2kJ·mol-1。
4.(2007海南·06)已知:
(1)Zn(s)+1/2O2(g)==ZnO(s);ΔH=-348.3kJ/mol
(2)2Ag(s)+1/2 O2(g)== Ag2O(s);ΔH=-31.0kJ/mol
則Zn(s)+ Ag2O(s)== ZnO(s)+ 2Ag(s)的ΔH等于( )
A.-317.3kJ/mol B.-379.3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答案:A
考點:本題考查了熱化學方程式書寫規律。
解析:由已知⑴、 ⑵熱化學方程式可知:⑴-⑵ 即可得出答案。
3.(07年廣東理基·19)下述做法能改善空氣質量的是
A.以煤等燃料作為主要生活燃料
B.利用太陽能、風能和氫能等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C.鼓勵私人購買和使用汽車代替公交車
D.限制使用電動車
答案:B
解析:以煤等燃料作為主要生活燃料時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私人汽車代替公交車會使汽油的消耗量增加,帶咯啊的空氣污染物增多,限制使用電動車會增加有害氣體的排放。因此正確的選項為B
2.(07年廣東文基·6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需要加熱的化學反應都是吸熱反應
B.中和反應都是放熱反應
C.原電池是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一種裝置
D.水力發電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
答案:B
解析:需要加熱的化學反應也可能是放熱反應,如可燃物的燃燒反應,A選項錯誤;原電池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故C選項錯誤;水力發電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故D選項錯誤。正確選項為B
1.(07年廣東化學·14)將V1mL1.0mol·L-1 HCl溶液和V2mL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勻后測量并記錄溶液溫度,實驗結果如右圖所示(實驗中始終保持V1+V2=50mL)。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做該實驗時環境溫度為22℃
B.該實驗表明化學能可能轉化為熱能
C.NaOH溶液的濃度約為1.0mol/L·L-1
D.該實驗表明有水生成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
答案:B
解析:中和反應為放熱反應,B對,中和反應有水生成,但有水生成的不一定是放熱反應,如H2+CuO H2O+Cu是吸熱反應,D錯,從表中分析當加入HCl溶液5mL、NaOH溶液45mL反應后溫度為22℃,故實驗時環境溫度小于22℃,A錯,加入HCl溶液30mL反應放熱最多,應是酸堿正好中和,故C(NaOH)=1.0mol/L·30mL
/20mL=1.5 mol/L,C錯。
1.(07年山東理綜·1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16 8O2和18 8O2互為同位素,性質相似
B.常溫下,pH=1的水溶液中Na+、NO3-、HCO3-、Fe2+可以大量共存
C.明礬和漂白粉常用于自來水的凈化和殺菌消毒,兩者的作用原理相同
D.C(石墨,s)=C(金剛石,s) △H>0,所以石墨比金剛石穩定
答案:D
解析:A選項中同位素是指中子數不同、質子數相同的不同核素(原子)的互稱,選項中給出的是分子,錯誤;B中PH=1的溶液為強酸性環境,解答時應在離子組Na+、NO3-、HCO3-、Fe2+ 中增加H+,分析可知碳酸氫根離子和氫離子不共存,在氫離子存在時硝酸根離子和亞鐵離子不能共存,錯誤;C中明礬的凈水原理是其溶于水電離產生的鋁離子水解生成氫氧化鋁能吸附水中懸浮物,而漂白粉是由其成分中的次氯酸鈣和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次氯酸能殺菌消毒,作用原理不同,錯誤;D中此反應的△H>0,說明此反應是吸熱反應,也就是金剛石的具有能量大于石墨,物質具有的能量越大,該物質越不穩定,正確。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