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008江蘇南通)中央集權制度作為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傳統,無不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回答下列問題:
(1)中央集權制度含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兩個系統。簡述秦、唐、明、清四個朝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情況。
(2)在地方行政制度中,秦朝全面推行的郡縣制和元朝創立的行省制度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各有怎樣的開創性貢獻?
(3)對中央集權制度影響的評價在史學界有爭論,主要可以概括為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中央集權制度對社會發展所起的積極影響占支配地位。
第二種意見則認為:中央集權制度對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起了阻礙作用。
你同意哪一種意見?試以明清(鴉片戰爭前)的史實為例扼要加以闡述。
答案 (1)秦朝首創皇帝制度,建立了較為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習慣上稱為三公九卿制);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朝廢除丞相、設立閣;清初設立軍機處。
(2)秦朝通過郡縣制對地方實行直接有效(或垂直)的管理;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3)同意第一種意見: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有利于反抗外來侵略;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修建大規模的工程(長城);有利于全國范圍內的經濟交流和商品流通;它保障了我國古代文明的持久性。
同意第二種意見:沉重的賦稅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閉關鎖國、海禁等政策,束縛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使中國與世界隔絕;八股取士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導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動性越來越受到壓抑;絕對的君主專制,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絕對的君主專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造成政治腐敗。
27.(2007山東青島)下面是某節歷史課上學生表演皇帝處理朝政的情景:
表演一 秦始皇:“三公”坐著在議事,各自對自己所管轄的事情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皇帝只是聽取三人的匯報,當意見相左時,大臣可與皇帝據理力爭。
表演二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他把想法告訴中書省,然后由中書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門下省審核,門下省官員認真審核后,認為還有不合理之處,于是將之駁回,由中書省再次請皇帝略作修改。當門下省再次審核通過后則交給尚書省,尚書省再按事情所屬部門交給六部辦理。
請回答:
(1)表演一和表演二所反映的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各是什么?表演一有什么不實之處?為什么?
(2)這種中央官制的發展有何意義?
答案 (1)中央官制:秦朝三公制和唐朝三省六部制。不實之處:“三公”其實只有“兩公”。原因:秦代太尉一職虛有其位而無實人。
(2)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唐朝以前,專制主義的弊病尚未暴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作用以積極方面為主。
25.(2008山東德州)孟德斯鳩說:“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它的原則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專制精神也許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況卻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夠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況卻正好相反”含義的史實是 ( )
A.明朝廢除宰相制度 B.唐朝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設置軍機處 D.清朝延續明朝的內閣制度
答案 C
24.(2008山東威海)春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聯用朱砂紙作底,用黑墨寫字,取名為“萬年紅”,因“紅”與“朱”義同。朱元璋此舉用意在于 ( )
A.強調“朱”姓的尊貴顯赫 B.營造紅紅火火的新年氣氛
C.祈盼專制政權的長治久安 D.改革節日的風俗習慣
答案 C
23.(2008山東臨沂)明朝的內閣距離皇帝寢宮1 000米,清朝的軍機處距離皇帝寢宮只有50米。政務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寢宮的這一過程,從本質上體現了 ( )
A.皇宮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斷提高
C.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D.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
答案 D
22.(2008廣東潮州)在中國歷史上,趙匡胤“陳橋兵變”也稱趙氏“黃袍加身”,朝廷重臣的家庭被稱為“滿門朱紫”,這些名詞來源于服飾的何種功能 ( )
A.區分等級貴賤 B.標記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C.說明社會分工的不同 D.美化程度的不同
答案 A
21.(2008廣東廣州)“它排除了丞相個人專斷、相權過大威脅皇權而出現的政治危機,而且增強了決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西漢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內閣制度
答案 B
20.(2008廣東深圳)據《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某一官員“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這一官員的身份應是 (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答案 D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