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列地形中以外力作用為主的是( )
A。喜馬拉雅山 B.大西洋 C.東非大裂谷 D.長江三角洲
2.下列事物是地質作用的結果的是( )
A.月球表面的環形山 B.荷蘭的圍海造田
C.石灰巖變成大理巖 D.大寨的梯田
1.下列物質中屬于地殼中的礦物的是( )
A.從月球表面取回的標本 B.各種水泥制品
C.由赤鐵礦和黃鐵礦組成的混合物 D.金剛石、石英
2、地形分布
(1)主要山脈--構成地形骨架,成為地形區之間的分界線
東西走向:北:天山-陰山;中:昆侖山-秦嶺;南: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東:臺灣山;中:長白山-武夷山;西: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世界最雄偉,主峰珠穆朗瑪峰位于中國、尼泊爾邊境,海拔8848米
其他走向: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南北走向:橫斷山脈、賀蘭山
(2)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地形區名稱 |
分 布 |
特 點 |
青藏高原 |
我國西南部 |
①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②多大山,但相對高度較小 ③多雪山、冰川、大河源頭、多湖泊 |
內蒙古高原 |
我國北部 祁連山麓--大興安嶺 |
①我國第二大高原 ②地面坦蕩 |
黃土高原 |
祁連山東端--太行山 長城--秦嶺之間 |
①世界上最廣的黃土分布區 ②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
云貴高原 |
云南東部、貴州大部 |
①地勢西高東低 ②石灰巖廣布 ③地面崎嶇,有許多“壩子” |
塔里木盆地 準噶爾盆地 |
新疆境內天山南北 |
①周圍高山環繞 ②內部平坦、沙漠廣布,邊緣多綠洲 |
柴達木盆地 |
青藏高原東北部 |
①典型的內陸高原荒漠盆地 ②東部多沼澤、鹽湖 |
四川盆地 |
四川省東部 |
①周圍山嶺、高原環繞 ②內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有成都平原 |
(3)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三大平原:
名 稱 |
分
布 |
特 點 |
東北平原 |
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之間 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三部分 |
①我國最大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勢坦蕩 ③黑土廣布、低地多沼澤 |
華平原 (黃淮海平原) |
燕山-淮河、太行山-渤海、黃海之間 |
①我國第二大平原 ②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勢平坦 |
長江中下游平原 |
西起巫山,東到海濱 |
①我國第三大平原,東西呈狹長型 ②地勢低平,典型的水鄉和“魚米之鄉” |
主要丘陵:與平原交錯分布在第三級階梯上,主要有遼東、山東和東南丘陵
[典型例題]
例 1、 讀下圖 , 回答 :
(1)圖中A 、 B 、 C 、 D 四處 , 屬于背斜的是______, 屬于向斜的是_________
(2)此時,背斜在地貌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向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
(3)找油區應在圖中的_____________處 , 找地下水應在_______________處。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 , 應選擇在________處 , 原因是__________
解析:一方面要注意背斜和向斜、斷層和斷裂、地質構造類型與地貌等概 念之間的區別 , 另一方面要注意地質構造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背斜和向斜的 區別 : 從形態上看 , 背斜巖層向上拱起 , 向斜巖層向下彎曲。但因背斜頂部受 張力 , 易被侵蝕成谷地 , 向斜槽部因受擠壓物質堅實 , 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 這種情況稱地形倒置。因此背斜和向斜不能依據地形特征來判斷 , 而應根據巖 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斷層和斷裂的區別是 : 形成斷層 , 巖石必定斷裂 , 但巖 石發生斷裂 , 未必一定斷層 , 關鍵在于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另外了解 地質構造對于找礦、找水、工程建設等有很大幫助。例如 , 石油、天然氣一般 儲存在背斜構造中 ; 向斜構造利于儲存地下水 ; 修建地下隧道 , 應選擇在背斜 部位 , 如果在向斜部位 , 將可能使隧道變成水道。斷層地帶巖石破碎 , 因此水 庫和其他工程建筑地基應避免建在斷層帶上 , 否則水庫會漏水 , 壩基或地基不 牢固 ; 但斷層地帶 , 易被風化侵蝕 , 沿斷層線常發育成溝谷 , 有時出現泉和湖 泊 , 所以斷層對尋找地下水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答案:(1)D C (2) 谷地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影響 , 容易被侵蝕成谷山嶺向斜槽部受到擠壓 , 物質堅實不易被侵蝕 (3)D C (4)D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是隧道變成水道,在背斜不唯才是工程難度較小,生產成本較低。
例2、讀圖所示四幅“大陸漂移示意圖”,四圖中,時間距今6 500萬年的是( )
解析:本題主要是培養對大陸漂移學說中大陸漂移過程各階段圖形的判讀能力。應根據四圖中各個大陸的分布狀況來推知它的年代,因為年代距今越久,各個大陸靠得越近。根據這個原則,D圖各個大陸彼此緊密靠在一起,故這表示大概距今 2億年前的狀況,B圖從大陸分布狀況看應是現在的地球海陸分布,A圖與C圖對比,C圖各大陸靠攏程度比A圖近,可知C圖的年代比A圖更遠,按照地球年齡46億年來看,題目要求距今6枷萬年這個數據,并不是很久遠的,故答案應選A。 [解答]A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球構造理論的理解程度。考生很容易錯選C,這是沒弄清各大陸彼此靠得越近,距今年代越遠;或認為距今65印萬年已經是相當遙遠了,沒掌握地球的年齡已有46億年,而6 500萬年這一數據并不是很遙遠的。
例3、讀剖面圖,回答下列問題。
(1)這種地貌稱___________地貌,在世界上分布最典型的國家是___________,我國的___________高原也分布廣泛。我國以這類地貌成為旅游勝地的兩個名勝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下面兩組化學方程式可表示此種地貌的形成原因:
A:CaCO3+H20+CO2→Ca(HCO3)2
B:Ca(HCO3)2→CaC03↓+H20+CO2↑
其中石鐘乳①的形成可用方程式 表示,為流水的 作用;溶洞②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___表示,為流水的___________作用。
(3)試簡單分析圖中地下河的形成過程:___________
(4)圖中溶洞兩邊邊槽的位置分布說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有一定的難度,旨在考查學生對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綜合分析能力。很明顯,此圖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或巖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巖石(如右灰巖)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蝕作用而形成的。分布在地表的有石芽、石林等,分布于地下的有溶洞等。這些不同形態的地貌成因不同。石芽、石林、溶洞是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使難以溶解的碳酸鈣變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氫鈣,隨水流失。這樣,位于地表的可溶性巖石就形成石芽、石林。水沿著地下的裂隙溶蝕,就形成溶洞或暗河。可用方程式CaCO3+H20+CO2→Ca(HCO3)2,表示。溶洞中的鐘乳石、石筍、石柱是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溶洞形成后,包含碳酸氫鈣的地下水滲入洞頂和四壁,由于溫度升高、壓力減低,水中的碳酸氫鈣分解為碳酸鈣而沉淀,可用方程式Ca(HCO3)2→CaC03↓+H20+CO2↑表示。由圖中的地下河水面的分布看,邊槽的分布位置就標志著地下河水位的變動情況。
答案:(1)喀斯特(或巖溶地貌) 南斯拉夫云貴廣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 (2)A溶蝕B沉積 (3)地下水沿著細小的裂隙流動,并進行溶蝕作用。隨著壓力的增大(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擴大與合拼,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即地下河 (4)標志著地下河水面變動時的位置。
[能力訓練]
1、地形概況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三級階梯的情況:
|
海拔(米) |
主要地形類型 |
第一級階梯 |
4000米以上 |
高 原 |
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
||
第二級階梯 |
1000-2000米 |
高原、盆地 |
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
第三級階梯 |
500米以下 |
平原、丘陵 |
大陸架的分布:黃海、渤海全部、東海大部(最寬廣)、南海一部分
|
使許多大河東流、溝通東西交通
河流從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地段,產生巨大水能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五種基本地形齊全:為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條件
山區面積廣大:占三分之二不利于發展種植業,在林、牧、礦、旅游等方面有優勢
(1)地形的概念: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
(2)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
類 型 |
高
度 |
地表起伏特征 |
平原 |
一般在200m以下 |
地表平坦、起伏較小 |
高原 |
一般海拔較高 |
絕對高度大、相對高度小地區 |
丘陵 |
海拔500m以下,相對高度100m以下 |
地形起伏、坡度較緩 |
山地 |
海拔500m以上,相對高度100m以上 |
地表起伏大 |
盆地 |
無一定高度 |
四周高中間低 |
有的山地呈帶狀分布,并且沿著一定方向延伸很長,叫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脈世界最長。在成因上有聯系的一系列山脈總稱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區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叫山區
(3)七大洲地形特色
地形特點:一般從海拔、起勢起伏、地形的種類和分布等方面說明
歐洲:平原為主、地勢低平、平均海拔最低
|
南極洲:冰雪覆蓋、海拔最高的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三大地形區 南美洲:西部山地、山脈以東平原、高原相間分布
澳大利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復雜:亞洲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區面積廣、平均海拔次于南極洲
大陸架:靠近大陸的淺海地區,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一般不超過200m
海底地形 大陸坡:大陸架外緣巨大的陡坡
洋底地形:大陸坡外,有洋盆、海溝和海嶺等地形
2、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
(1)地殼運動
性質方向 |
概 念 |
結 果 |
關系 |
水平運動 |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 |
使地殼物質彎曲變形常形成巨大褶皺山系,有的斷裂張開,形成裂谷和海洋 |
相伴發生,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
升降運動(垂直運動) |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 |
表現為地殼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
(2)板塊構造
板塊概念:巖石圈(地殼和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被一些斷裂構造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
全球六大板塊:亞歐、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極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塊)
需要關注的幾處地方:
①大褶皺山系、大島弧鏈幾乎都是消亡邊界。如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安地斯山脈、日本群島、馬來群島、新西蘭等,均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山脈、島弧鏈、深海溝。
②澳大利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屬于印度洋板塊。
③冰島:生長邊界。
④安地斯山脈: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為太平洋板塊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為南極洲板塊交界。
運動規律: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交界處地殼比較活動
板塊張裂(生長邊界)地區--裂谷或海洋(例證:大西洋、東非大裂谷)
|
|
島孤和海岸山脈,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例證:喜馬拉雅山系、阿爾卑斯山系)
注意: 海底巖石年齡由生長邊界(大洋中脊)向兩側逐漸變老。
(3)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概念: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巖層的彎曲變形,叫褶皺。巖體發生破裂,并且沿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的錯動、位移,叫斷層。
形式 |
從形態上看 |
從巖層新老關系上看 |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
|
褶皺 |
背斜 |
向上拱起 |
巖層中心老、兩翼新 |
背斜頂部受到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物質不易被侵蝕反而成山嶺 |
向斜 |
向下彎曲 |
巖層中心新、兩翼老 |
||
斷層 |
地壘 |
兩條斷層之間中間上升,兩邊下降,形成塊狀山地,如廬山、泰山 |
||
地塹 |
兩條斷層之間中間下降,兩邊上升,形成凹陷地帶,如東非大裂谷 |
研究地質構造的意義
(4)外力作用與地貌
風化作用:巖石在溫度變化(物理風化)、化學破壞(化學風化)、生物生長活動(生物風化)變成松散、碎屑狀沉積物,殘留地表形成風化殼,為侵蝕作用提供條件
侵蝕:黃土高原由于巖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壞,侵蝕嚴重,形成
千
|
沉積:在流出山口時形成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
洲
沖積扇
三角洲
在我國天山山麓、太行山東部山麓、祁連山北部山麓有較大面積的沖積扇,沖積扇邊緣形成綠洲。
|
堆積:形成沙丘、沙壟等風積地貌
移動沙丘構造 靜止沙丘構造 戈壁 沙漠 黃土
帶有大量沙粒的氣流,如果遇到灌叢或石塊,風沙受阻堆積下來,就形成沙丘.如果沒有植被的滯阻,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則成為流動沙丘.它會淹沒農田村舍,破壞交通.
需注意的地方:
①在斷層構造地帶,由于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育成溝谷、河流、泉。
②背斜:良好的儲油、氣構造;鐵路隧道。
③向斜:利于儲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庫壩址選擇點
④斷層:隧道、水庫選址時,應避開,以免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 后果。
1、地表形態的變化和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殼的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
分 類 |
能量來源 |
表現形式 |
相互關系 |
內力作用 |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能 |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 |
內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兩者同時進行,一般內力作用起主導作用 |
外力作用 |
地球外部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 |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積沉巖 |
97.腆不知恥( ) 98.為國捐驅( ) 99.病入膏盲( )100.接長補短( )
93.巧取毫奪( ) 94.形勢嚴竣( ) 95.虎居龍盤( ) 96.題綱挈領( )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