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09. 達州)生活中常見的三種物質:①檸檬汁,②肥皂水,③食鹽水。檸檬汁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肥皂水顯堿性,食鹽水的pH=7。它們的pH由小到大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17.(12分)(1)NaOH+HCl===NaCl+H2O (3分)
(2)氣球脹大 (1分)
(4)
[交流討論]① NaCl ②氫氧化鈉(合理答案均可) (每空1分)
[實驗設計] ①小林 (1分)
②有白色沉淀,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 小云 (每空1分)
③ 沒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紅色 小紅 (每空1分)
(合理答案均可)
[反思拓展] 反應物是否有剩余 (合理答案均可) (1分)
17.(2009. 福州)(12分)同學們在學習堿的化學性質時,進行了如圖8所示的實驗。
(1)寫出甲實驗中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乙實驗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后,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3)丙實驗中觀察到試管內有白色沉淀產生。
(4)實驗結束后,同學們將甲、乙、丙三個實驗的廢液倒入同一個干凈的廢液缸中,最終看到廢液渾濁并呈紅色,產生疑問。
[提出問題] 廢液中含有哪些物質?
[交流討論]①一定含有的物質:碳酸鈣、指示劑、水和 (寫物質名稱) 。
②還含有能使廢液呈堿性的物質。能使廢液呈堿性的物質是什么?同學們有
如下猜想。
小云認為:只有碳酸鈉
小紅認為:只有氫氧化鈣
小林認為:是氫氧化鈉和碳酸鈉
你認為還可能是 。(寫一種猜想)
[實驗設計]小方想用氯化鈣溶液來驗證小云、小紅、小林的猜想。查閱資料獲悉氯化鈣溶液呈中性,并設計如下實驗。請你將小方的實驗設計補充完整。
實驗內容 |
預計現象 |
預計結論 |
取少量廢液缸中上層清液于試管中,加入過量氯化鈣溶液,靜置。 |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紅色。 |
的猜想正確。 |
②
。 |
的猜想正確。 |
|
③ 。 |
的猜想正確。 |
[反思拓展] 在分析化學反應后所得物質的成分時,除了考慮生成物外還需考慮
。
7.(1)①試管內液面明顯上升;②塑料瓶變癟;③氣球膨脹變大;④水倒流進錐形中,(答對一項即給分);NaOH與CO2發生反應,使容器內氣壓變小,產生氣壓差。(答案合理即給分)
(2)CO2能與溶液中的水發生反應,產生類似的現象。
(3)分別向容器內加入適量稀鹽酸,發現有大量氣泡生成,(其他答案合理即給分)
7.(2009. 平原)(5分)為探究CO2和NaOH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某實驗小組的同學設計出了下列4種實驗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選擇任意一種實驗裝置,簡述出現的實驗現象,解釋產生該實驗現象的原因:
選擇的實驗裝置是 。實驗現象為: 。
產生該實驗現象的原因是: 。
(2)某同學質疑上述實驗設計,該同學質疑的依據是: 。
(3)在原實驗的基礎上,請你設計實驗證明CO2和NaOH肯定發生了化學反應。
2009. 平原)⒐下列實驗方案可行的是
①將NaCl和KNO3的混合物溶于水,再用過濾的方法將它們分離
②往銅鹽溶液中加入鐵粉獲得少量銅
③將氧氣、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通過盛有足量灼熱的銅網的試管獲得純凈二氧化碳
④用稀鹽酸除去混在銅粉中的鎂粉和鋁粉
A.②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22.(2009. 青島)在托盤天平兩邊各放一只等質量的燒杯,在兩只燒杯里分別加入50g溶質質量分數為7.3%的稀鹽酸,將天平調節至平衡;然后向左右兩燒杯中分別加入一定質量的下列各組物質,充分反應后,天平發生偏轉的是
A.1.8g鋁粉和1.8g 鐵粉 B.4.2g碳酸鎂和2g硝酸銀
C.5.6g鐵粉和5.6g 鋅粉 D.10g碳酸鈣和5.6g氧化鈣
20.(2009. 青島)在氯化銅和氯化亞鐵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鎂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向濾出的固體中滴加稀鹽酸,沒有氣泡產生。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濾出的固體中一定含有銅,可能含有鐵和鎂
B.濾出的固體一定含有銅,一定不含鐵和鎂
C.濾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鎂和氯化亞鐵,可能含有氯化銅
D.濾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鎂、氯化亞鐵、氯化銅
(2009. 青島)21.某課外興趣小組的同學繪制四種實驗操作的變化趨勢圖像如下,其中正確的是
A.某溫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飽和的硝酸鉀溶液中不斷加入硝酸鉀晶體
B.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過量的氯化鐵溶液
C.向稀鹽酸中滴加過量的燒堿溶液
D.鎂在密閉容器(含有空氣)內燃燒,容器內元素的種類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16.(2009. 青島)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氯化鉀和氯化銅中的一種或幾種。未確定其組成,進行如下實驗:
(1)取該固體粉末少量,加足量水,攪拌,靜置,得到白色沉淀,上層為無色溶液;
(2)過濾,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有一部分溶解,且有無色氣體產生。依據上述實驗對原固體粉末的判斷正確的是
A.一定含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氯化鉀,可能含有氯化銅
B.一定含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一定不含氯化銅,可能含有氯化鉀
C.一定含有碳酸鈉、硫酸鈉、硝酸鋇,可能含有氯化銅;氯化鉀
D.一定含有碳酸鈉、硝酸鋇,一定不含硫酸鈉、氯化銅,可能含有氯化鉀
25.(2009. 濰坊)(13分)某化學探究小組用HCl與大理石反應研究影響反應劇烈程度的因素。實驗溫度為25℃、35℃;大理石有細顆粒與粗顆粒兩種規格,每次實驗取用含碳酸鈣60%的大理石10 g;所用HCl的質量分數為9.125%、18.25%,每次實驗HCl的用量為20mL(假設9.125%、18.25%的鹽酸的密度均為1 g/em3;大理石中雜質不與鹽酸反應)。
(1)反應原理:實驗中的化學方程式 。
(2)提出假設:HCl與大理石反應的劇烈程度與所用HCl的質量分數、大理石規格、反應溫度有關。
(3)實驗設計與實施:完成以下實驗設計方案并實驗。
實驗 編號 |
T/℃ |
大理石 規格 |
HCl的 質量分數 |
完全反應 的時間/s |
實驗目的 |
① |
25 |
粗顆粒 |
18.25% |
160 |
(I)實驗①和②探究同體積下HCl質量分數對該反應劇烈程度的影響。 (II)實驗①和③探究溫度對該反應劇烈程度的影響。 (Ⅲ)實驗①和④探究大理石規格對該反應劇烈程度的影響。 |
② |
|
|
|
210 |
|
③ |
35 |
粗顆粒 |
18.25% |
60 |
|
④ |
|
|
|
100 |
(4)實驗結論:
。
(5)繪制圖像:實驗①中CO2質量隨時問變化的關系如右圖,借助簡單計算請在右圖中畫出實驗②和③中CO2質量隨時間變化關系的曲線(忽略溶液體積變化)。
說明:可以用鉛筆畫曲線。
(2009. 青島)12.下圖是某興趣小組設計的四個實驗裝置,其中實驗操作設計正確的是
A.稀釋濃硫酸 B.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 C.稱量氯化鈉 D.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