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樊叔略很有謀略,通曉熱悉當時的事務,宇文護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讓他同時督察朝廷內外政務。
(“計數”、“曉習”、“委”、“信”,每錯譯、漏譯一處扣1分)
(2)那時齊王憲向來就有吞并關東的意圖,樊叔略借著別的事多次進獻用兵之策,齊王認為他很有奇才。
(“素”、“因”、“進”、“奇”,每錯譯、漏譯一處扣1分)
(3)尉迥的部將宇文威進犯,樊叔略擊退了他。
(“寇”、“擊走”,每錯譯、漏譯一處扣1分)
[文言文譯文]
樊叔略是陳留人。父親樊歡,出仕東魏做南兗州刺史、東陽侯。適逢高氏專權,樊歡密謀振興恢復朝廷綱常,被高氏殺害。樊叔略當時還是個孩子,就遭受了腐刑,發派到宮殿衙門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氣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內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關西(北周)。
周太祖一見就認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邊辦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職,讓他襲父爵為侯。大冢宰宇文護執政時,招用他為中尉。叔略很有謀略,通曉熟悉當時的事務,宇文護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讓他同時督察朝廷內外政務。幾次升遷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護被誅殺后,齊王宇文憲用他做園苑監。那時齊王憲向來就有吞并關東的意圖,樊叔略借著別的事多次進獻用兵之策,齊王認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隨周武帝討伐北齊,叔略率領精銳部隊,每次作戰都身先士卒。因為戰功被賜加上開府,進而封為清鄉縣公,食邑一千四百戶。朝廷任命他為汴州刺史,為政號稱清明果決。周宣帝時,在洛陽營建東京,因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營構監,宮室規劃,都是他確定的。工程還未完成而宣帝就駕崩了。
尉迥叛亂時,高祖命令叔略鎮守大梁。尉迥的部將宇文威來進犯,樊叔略擊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將軍,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禪讓稱帝,叔略位次升遷為上大將軍,提升爵位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早,為官很有聲譽。鄴(北齊的都城)都民風不淳,號稱是最難教化的,朝廷因為經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調任他為相州刺史,他的政績是當時的第一。皇帝頒下詔書嘉獎他,賜給他綢緞三百匹,粟米五百石,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稱贊說:“智無窮,清鄉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征召做司農卿,官員們沒有不流淚的,一起立碑頌揚他的德政。從開始做司農,舉凡農業耕作,叔略另外進行整治規劃,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猶豫拖延、公卿不能決斷的事務,叔略總是為他們評議處理。叔略雖然沒有學問,說話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獨列見解,暗里與事理吻合。樊叔略很被皇帝親信,高颎、楊素也以禮相待。叔略個性很喜歡鋪排奢華,每次施齋供養,一定開方丈,準備水陸法會。
開皇十四年,跟隨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陽,皇帝命令他審查記錄罪犯的罪狀。他寫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來,行到獄門口,在馬上突然去世,時年五十九歲。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長時間,追贈他為亳州刺史,謚號為襄。
17.C(“百姓稱贊”并不是因為“營建宮殿”的事)
16.B(①是外表②是作戰勇敢④說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績出色)
15.D(而:表顧承|表轉折;為:介詞,表被動|表判斷,可譯為“是”;之:代詞|音節助詞;以:都是連詞,“因為”)
13. (1)不過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能算是游覽.。(全句意思翻譯對2分,“顧”譯對1分)
(2)兩臺東西對峙,相隔大約幾百步,聳立在江邊,高幾千尺還不止。(全句意思翻譯對3分,“可”譯對1分)
(3)我自愧比不上他們,便寫了這篇游記。(全句意思翻譯對2分,“逮”譯對1分)
附:文言文譯文
釣臺在浙江東部,是東漢嚴子陵先生隱居的地方。先生的風度氣節,映照千古,我素來仰慕他,很想以能夠游覽一次(釣臺)為快樂。不過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游覽。但是當作是游覽,就也算是游覽了。
我坐船從常山出發,一路總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觀賞的。但眼睛看到的,來不及問名字,點點頭罷了。只有叮囑船夫當船經過七里灘時,一定要告訴我。過了一天,船在群山中航行,忽然看見云端兩座山峰挺拔對峙,急忙呼叫船夫說:“這不是釣臺嗎?”船夫回答說:‘‘這就是了!”迫近細看,人們所說的兩臺,實際是兩座山峰。兩臺東西對峙,相隔大約幾百步,聳立在江邊,高幾千尺還不止。險峻的山巖就像高士站在一起,神態高傲。山峰上的樹多是松樹,疏疏落落各處種植,高低奇特各有形態;它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好像百多條游動的龍,水波流動,那樣子好像要飛起來。山峰下面.嚴先生的祠堂就在那里。料想他當日垂釣,應該就在這里.本來就沒有登上山峰去釣魚的道理。
這山既奇特秀麗,環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堅持不同意。我不能勉強他。于是對這山行一個禮,船繼續航行。于是我的腳不能夠去游覽而眼睛去游覽了。低頭抬頭之間,陣陣清風慢慢吹來,說不出名字的香氣從四面山峰傳來,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覽了。船夫說七里灘水質很好,嘗一嘗確實是這樣,那么我的舌頭也游覽了。一會兒,隨著船行進,山峰轉過去,就望不到了。我轉身坐在船艙中,恍惚間好像離開船登上岸,像撥開草尋找石級.像整頓衣服站在最高處,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靜像文人,有的雄偉挺拔像武夫,非常像東漢云臺眾住將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覺得與嚴先生比較,卻都處在下風了,這是我的精神游覽了。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為安定.就叫船夫來,用酒慰勞他,詳細詢問他說:“你曾經登過釣臺嗎?山中的景色怎么樣?”船夫全都能夠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覽了。啊呀,這次游玩真快樂啊!
有個客人笑著對我說:“您的腳沒有走出船中一步。有在哪里游覽呢?”唉,客人不曾聽說過嗎?從前宗少文躺在床上游歷五岳,孫興公在遠處作《天臺山賦》,都沒有親身到那地方。我現在所得到的,跟這兩個人比較,不是顯得多了嗎?所以說:當作是游覽,就也算是游覽了。客人說:“如果沒有聽您一番話,就想不到這些。雖然是這樣,有少文的畫。興公的賦,您為什么不制作一篇文章,來答謝山的神靈呢?”我自愧比不上他們。便寫了這篇游記.
12. C(作者不能登山,于是只有向釣臺行禮,表達對嚴子陵的敬仰之情,而不是向船夫道歉。)
11. B
10. C(以:介詞,用。A焉:代詞,這里/兼詞,“于之”,向它;B若:這/你;D也;表示判斷語氣/表示肯定語氣。)
8.(1)眭夸就借口(1分)說自己是運送租糧的鄉下人,假裝成趕車的車夫,才(1分)得以走出關卡。(語意通順,無語病,得1分。)
(2)崔浩便為他開脫說情(1分),眭夸才得以免受罪罰(1分)。(語意通順,無語病,得1分。)
(3)眭夸的岳父(或“夫人的父親”)巨鹿人魏攀,是當時顯達之士。(判斷句1分)眭夸(主語補充正確1分)對他不曾用女婿的禮節,兩人的感情如同朋友(本句句意1分)。(語意通順,無語病,得1分。)
附參考譯文:
眭夸,又名眭昶,趙郡高邑縣的人,祖父眭邁。晉時東海王越軍的參謀,后來投奔石勒在徐州當刺史。父眭邃,字懷道,在慕容寶當政時作中書令。眭夸少年時氣度不凡,不拘小節,愛好讀書,不曾把世務放在心上,好飲酒,儀表堂堂。二十歲時逢上父親去世,眭夸胡須和頭發都變白了,每一個聽到他悲哭的人都替他流淚,品性高尚,無意官場,在山水間托寄感情。同郡李順愿與他交往,眭夸拒絕了,當地的少年長者沒有不敬畏他的。
眭夸少年時與崔浩為莫逆之交,崔浩作官到司徒時,向皇帝推薦眭夸作中郎,眭夸堅決辭去不上任。州里郡里的官員逼著他去作官,不得已來到京都。與崔浩見了面,崔浩邀請他住幾天,眭夸與崔浩在一起只飲酒談論平生,不談及世利。崔浩每次想開口說服他,但沒有說話的機會。崔浩怕眭夸也是這樣。崔浩后來就把任命詔書放到眭夸懷里,依舊不開口。眭夸說:“桃簡,你已作官到司徒,足以此報國成名了。我便到此與你分別。”桃簡是崔浩的小名。崔浩考慮到眭夸要回去,當時來時乘一騾子,再沒其他坐騎,于是就把眭夸的騾子藏在馬圈里,希望以此來留下眭夸。眭夸于是托附鄉人運輸的人假為御車,才得以逃出關境,崔浩知道后感嘆:“睦夸獨來獨往的人,本不應用這么小的職位辱沒他,又讓他用計回去,我怎么才能向他道歉。”當時國法甚嚴,眭夸已經私自回去,將犯私逃之罪。崔浩于是向左右求助開釋,眭夸才無罪。過了一年,送眭夸自己的騾子,同時把自己乘的馬也送給他,還寫了一封信表示歉意,眭夸卻不接受他的馬,也不回信。等到崔浩被殺,眭夸替他服喪,接受鄉人的吊唁,過了一陣子才停止,并嘆氣:“崔浩已死,誰還能比他更容得下我眭夸的。”于是寫了《朋友篇》,言詞禮儀也被當時人所稱贊。岳父鉅鹿人魏攀,是當時有名的人,未曾與他行翁婿之禮,關系相當于好朋友。有人對眭夸說;“我聽說很有才能的人必當貴官,你為何獨在沒路”于是,眭夸作《知命論》以解釋。眭夸活到75歲死去,埋葬之日,去參加他的吊悼會的人山人海。他沒有兒子。
7.D[“認為官場險惡”.“眭夸拒官富有遠見”在原文中缺乏依據。]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