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臨時約法》、《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各是在什么情況下頒布的?結合其主要內容,評述它們對我國政治制度所產生的影響。
⑴ 《臨時約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但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1912年春,孫中山頒布了參議院制定的《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享有自由;國民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力;《臨時約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
⑵《共同綱領》:1949年國民黨政權覆滅,人民革命將在全國勝利,中國人民政協制定了《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國家的權力屬于人民,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共同綱領》是新中國的施政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隨著三大改造的進行,一五計劃的實施,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為了加緊民主政治建設,1954年一屆人大制定憲法。這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
10. 比較俄國革命與中國革命勝利之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異同點。并分別評述蘇俄(蘇聯)與新中國對本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基本政策。說明兩國基本做法方面的差異,談談你對中共政策的理解。
⑴ 革命勝利之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異同: 同: 無產階級掌握國家的經濟命脈;兩國都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都受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 異: 俄國是在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取得革命勝利,資本主義工業有一定的基礎;中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取得革命勝利,工業基礎薄弱;
⑵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基本政策: 蘇俄: 十月革命后,把大工業收歸國有;后又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把中小企業都收歸國有,進行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對集中全力戰勝敵人有積極作用;1921年提出新經濟政策,允許國內外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擴大生產,恢復發展經濟,但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逐步取消了新經濟政策,生產資料在國民經濟中占支配地位; 新中國: 建國初期,黨和人民政府合理調整工商業,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在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發展;同時打擊投機倒把,開展五反運動等;1953年起,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采用國家資本主義,實行贖買政策,實現和平過渡,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⒊ 做法方面的差異: 蘇俄在新經濟政策時,曾部分恢復資本主義,但基本做法是沒收私人資本;而新中國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
⑷ 理解: ①.新中國建國初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恢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的作用; ②.中共采取的贖買政策,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創舉
9. 結合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民主革命時期和新中國初期的重大活動,評述其歷史地位和作用。 ⑴.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動力之一。先后領導了維新變法、辛亥革命運動。在維新變法運動中,他們提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是愛國的進步的,但由于采取改良的辦法,脫離人民群眾,以致變法失敗;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但由于對帝國主義存有幻想,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歷史證明,資產階級改良的道路和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都在中國走不通,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革命取得勝利; 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族資產階級參加了革命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與人民一道、與中共并肩作戰,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作出貢獻; ⑶.新中國初期,民族資產階級既有剝削工人階級的一面,又有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他們接受了贖買政策,完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后,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經不存在,他們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8. 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共對民族資產階級由哪些做法和政策?實行這些政策和做法的依據是什么?特點是什么?
政策、做法: ⑴.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參與建立新中國:1949年召開新政協會議,初步建立了中共領導的與各民主黨派實行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 ⑵.利用、限制、斗爭:建國初期,合理調整工商業,使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營工商業得到恢復發展,打擊投機倒把活動,開展五反運動; ⑶.贖買政策:1953-1956年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先實行初級國家資本主義,逐步發展到公私合營的高級國家資本主義,在公私合營后,按資本家的股金發給股息,采用和平贖買政策。
依據: ⑴.民主革命時期,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是民主革命的動力之一,為挽救民族危機,振興中華作出過有益的貢獻; 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民族資本主義是先進的經濟成分,新中國成立后,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⑶.建國初,民族資產階級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發揮過積極作用;民族資產階級擁護黨的領導,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 ⑷.為了實現和平過渡,穩定大局;
特點: ⑴.政治上:實行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用合作、民主的方法解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這一對抗性的矛盾; ⑵.經濟上:利用、限制、贖買,實現和平過渡
7. 新中國成立前10年,我國民族工業呈現何種狀況?試分析原因。新中國成立后10年,我國工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這20年民族工業的發展歷史說明了什么道理?
前10年狀況、原因: ⑴.狀況:民族工業處于嚴重萎縮狀態,到解放前夕,民族工業基本上破產、停滯; ⑵.原因: ①.列強的長期掠奪,尤其是日本侵華期間的經濟掠奪和解放戰爭期間,美國商品的涌入,使民族工業根本沒有生存和發展的條件; ②.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政權,壟斷經濟命脈,壓制民族工業發展,使大批企業破產; ③.長期的戰亂、動蕩;
后10年的發展: ⑴.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⑵.新中國沒收了官僚資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⑶.先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合理的調整和社會主義改造; ⑷.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工業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
說明了: ⑴.國家獨立,是民族工業發展的前提; ⑵.20年間工業的衰敗與繁榮,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
6. 新中國的成立的歷史條件是什么?建國初期黨和人民政府面臨那些任務?為此中共采取哪些措施?
歷史條件: ⑴.人民解放戰爭已在全國范圍內取得基本勝利; ⑵.國民黨反動政府已被推翻; ⑶.七屆二中全會和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成立作了理論和路線、方針準備; ⑷.全國人民擁護在共產黨領導下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⑸.新政協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作了組織上的準備;
黨和人民政府的任務: 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鞏固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這三大任務,互相聯系,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其中最主要的任務是鞏固人民政權。
中共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采取的措施和進行的斗爭: ⑴.政治上: ①.召開新政協會議,初步建立了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 ②.追殲殘敵,剿匪作戰,和平解放西藏。實現祖國大陸統一; ③.進行抗美援朝。使中國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④.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徹底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⑤.展開鎮反運動。取締舊社會遺留的丑惡現象,使我國社會秩序得到安定; ⑥.開展“三五反”運動。抵制資產階級的腐蝕,打退不法資本家向社會主義的進攻,在工商業中進行一次普遍的守法經營教育,開始建立工人階級對資本家的監督; ⑵.經濟上: ①.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②.穩定物價,統一財經。經過“銀元之戰”、“米棉之戰”,全國物價穩定,人民政府贏得人民信任;統一財經,將全國主要財政經濟由中央集中統一管理,初步確立了以中央集中統一為主的財政經濟管理體制; ③.合理調整工商業。使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營工商業在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④.領導人民恢復和發展生產。在農村引導農民開展互助合作,興修水利;在工礦企業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確立工人階級領導地位,提高工人生產積極性; ⑶.外交上: ①.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承認國民政府的屈辱的外交關系,取締帝國主義在華一切特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團結世界各國人民。 ②.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同蘇聯等國建立外交關系;積極同鄰國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與國際事務;(如參加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破了美國在外交上孤立中國的政策。
5.新中國初期(1949-1952年)面臨怎樣的經濟形勢?人民政府為恢復和發展我國的國民經濟,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成效如何?扼要指出上述措施的共同特點及形成這些特點的基本原因。 ⑴.經濟形勢: 工農業生產下降,交通運輸堵塞,物資缺乏,通貨膨脹,人民生活困苦,國民經濟崩潰。 ⑵.原因: 國民黨反對派進行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國民政府和官僚資本的大肆搜括; ⑶.措施: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合理調整工商業;完成土地改革,實行工礦企業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 ⑷.成效: 1952年國家財政取得根本好轉,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達到并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⑸.特點: ①.以穩定經濟秩序為目標,采用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相結合; ②.采取統一戰線策略,調動各方面積極作用; ⑹.原因: ①.由當時的經濟形勢決定:新中國成立后,當時國民經濟崩潰,財政困難,人民生活困苦,這些都關系到人民政權的生存問題; ②.由黨的正確領導決定的:新中國成立后,黨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抓住當時社會主要矛盾。
4. 新中國初期(1949-1952年)人民政府鞏固政權的斗爭,從不同的角度看具有不同的實質任務。試結合史實,從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的角度,簡要分析其各自的實質目的、相應措施及其實質意義。 ⑴.從社會性質看: 這一時期,是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準備時期,鞏固政權的實質目的是鞏固、完善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四大階級的聯合政權。 具體措施是:召開新政協會議,初步建立了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進行土地改革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廢除封建剝削制度,鞏固工農聯盟;通過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 意義:新民主主義政權的鞏固為恢復經濟和向社會主義過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⑵.從革命性質看: 這一時期處于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階段。鞏固政權的另一實質含義是政治上徹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徹底消滅民主革命的敵人。 具體措施是:通過追殲殘敵,剿匪作戰,消滅了國民黨殘余勢力;抗美援朝,挫敗了帝國主義侵華的圖謀;通過土地改革,基本上消滅了農村封建剝削制度;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肅清了官僚資產階級; 意義:徹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為進一步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良好條件;
3.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采取那些創造性的重大舉措?指出其依據。 ①.經濟上: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限制、利用”,打擊投機倒把,合理調整工商業,土地改革中保存富農經濟,采取贖買政策,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實現和平過渡。 依據:建國初期,經濟形勢嚴峻,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展經濟;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是落后的生產方式;民族資產階級愿意與共產黨合作。 ②.政治上:實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實行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依據:民族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保持政治上聯盟,三大改造完成,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民族資產階級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 ③.民族關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原則。 依據: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國民政府的民族壓迫、歧視政策,使少數民族地區落后。 ④.外交上:中國提出與友好國家,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依據:美國實行冷戰政策,遏制共產主義;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新興民族國家獨立;中國為打破外交孤立,尋求和平發展環境。
2.1949-1956是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請回答有關問題:
⑴ 過渡原因:
①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目標; ② 歷史已經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③ 中共最高革命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⑵ 過渡的條件: ① 社會條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為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準備了必要的前提; ② 政治條件:中共領導地位的確立,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形成,人民民主專政的建立和鞏固,為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③ 經濟條件: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建立及在國民經濟中領導地位的確立,為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必要的經濟前提; ④ 國際條件: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廣泛展開,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世界和平進步力量增長,為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⑶ 過渡時期黨的任務: 鞏固無產階級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⑷ 過渡性的表現: ①.社會主要矛盾: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轉變為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②.社會階級結構:由多種成分并存,到都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 ③.社會經濟結構:由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到社會主義公有制成為唯一的經濟基礎; ④.國家政治制度:政治協商制度過渡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⑸ 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既具有新民主主義社會性質,又具有社會主義性質。 政治上: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聯合起來,對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實行專政。新中國成立以前,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民主專政,擔負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它只進行了對封建土地制度的變革,并不改變民族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私有制,也不改變農民的個體所有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民主專政的實質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經濟上:五種經濟成分并存。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同時并存。
⑹ 過渡的特點: ①.中國是經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一般的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 ②.中國是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的情況下向社會主義過渡,通過改造實現社會主義革命 ③.在向社會主義過渡中,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保持政治聯盟,采取和平手段、改造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同步進行。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